×

江南地区 北方地区 状元 辈出 中国

中国古代状元分析:为何江南地区自古状元辈出?北方地区怎么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1 19:33:06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中国自从隋朝设立科举制度、设进士科以来,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被废除,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我们不难发现,自从唐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状元产出量远远高于北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致使江南地区状元辈出。

一,经济条件优渥,物质基础雄厚

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确实,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其一切行为与思想,都要局限于经济基础上。教育也是一个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古至今,学子欲出人头地,必须要刻苦学习。但是学习也需要一定的资源,比如书籍,先生等等。可是普通人并没有优裕的物质基础,看不起书,或是请不起老师。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儿时就是依靠母亲“画荻教子”来识字。直至解放前,中国大部分人都还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但江南不一样。江南从孙吴建都建康(今南京)开始就得到了开发。

隋代开大运河,就是为了加强南北沟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可见此时之经济,已经北不如南了。特别是隆庆开关以来,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得到再次发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江南书坊林立,刊刻书籍十分方便。胡应麟曾说“当今刻本,以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蜀本世行甚寡,闵本最下。”加上市民阶层的崛起,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大。人们有钱刻印书籍,也有钱购买书籍,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教育资源很发达。

展开全文

2,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

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曾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也不可避免的强调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江南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是“沥漳之地”但后来经过不断开发,江南的自然环境优越性逐渐体现出来:雨水充沛,气候温热,土地肥沃。从而江南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称。物产丰富,人们不愁最基本的生存物质需求,因此转到了精神文化需求上来。

此外,学习的自然环境也是江南状元辈出的原因之一。江南的环境要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江南的赞誉也是层出不穷的。比如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即总结道:“江南灵秀之所钟,故人才甲天下”。

从古至今,凡是向学的士子,大多数是从小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尚未成熟,那么社会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江南的社会风气很好,拥有向学之风。这也是江南地区状元辈出的原因之一。

1,商人投资后代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特别是周朝以后,非常强调阶级的划分。进入春秋时代,多个诸侯国通过变法来适应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管子提出了“士农工商”作为最基础的阶层划分,后来,商鞅变法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两条政策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从而,整个封建社会,商人都受到了打压。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来源也大部分来自商业贸易。商人的地位稍微上升。但地位仍然低下。于是他们把提升社会地位的希望寄托在后代的身上。毕竟处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的社会环境之中。所以,商人在获得资产之后,并不是扩大投资,而是买土地,买房子,投资于后世的教育。

他们让后代全部走上读书为仕的道路,选择读书最不器的子弟从事商业。沈尧甚至认为,前代是士人的孩子可以 入仕,现在(清朝)只有商人的孩子才可以入仕。而且,江南地区书院,义塾众多,并“大多为有道德学问者提倡,好学者集合,有力者兴办”(吕思勉言)。因此,江南向学风气很高。代代相传,状元辈出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自从汉武帝“遵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东汉《汉书》记载,可信度偏低)开始,特别是到宋代,儒学(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不断发扬光大,对江南影响极大。而且,江南从唐宋始即出人才,他们在朝为官,致仕以后回到家乡,以封建卫道士的身份实行说教,影响下一代,从而代代相传。形成了书香门第。加上其他的因素,使得江南的文化积淀十分浓厚。这使得学子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进而对学习,对入仕孜孜以求。从而使他们“益慕圣贤之道”。

江南地区对教师极为尊重。明清家庭请先生教育,需要花重金聘请。学子对先生也极为尊重。明代大儒宋濂回忆自己的先达(也是教师):“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屐……足肤皲裂而不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对教师毕恭毕敬。而尊师重教对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陈夑龙曾说“其间山水之钟毓,与夫历代师儒之传述,家传户诵,风气开先,拔帜非难,夺标自易。”直至近代,江南仍然人才辈出:钱钟书,钱穆,杨绛,徐志摩,鲁迅,胡适,钱学森,华罗庚,钱伟长…

政治环境的稳定对于经济,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北方的状元产出量不及南方,那么北方的政治环境如何呢?

1,北方为政治中心,多战乱

中国自从远古以来,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除了一些割据政权)。直到现代也是。众所周知,中国的政权更迭是比较频繁的。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而政权的更迭,不可避免的是战争。战争对经济,文化,教育的破坏极大。而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人口锐减与迁移。人口锐减会损失大量的财产与人才;人口迁移会流失大量的财产与人才。

比如安史之乱之前,唐天宝十三年人口5200万,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乾元三年之人口立即锐减到1600万。人口锐减率达67%之多。那么其中要损失多少人才呢?可见,战乱对教育的破坏很大。而南方相对于北方就安全多了。南方除了中央政权对割据政权的征讨以及一些农民起义进行的战争外,几乎是比较和平的。而政治环境的稳定保护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所以北方的状元不多。

2,北方面对战争压力,养成尚武精神

上文提到,北方政权更迭多,战争多。因此,北方人民连基本的生存需求尚且不能被满足,又怎么会聚精会神的静心读书,追求精神上的需要呢?由于战争的需要,封建政府必须要大量征兵来保证政权的安全。所以,北方人民更多的是从武而不是从文。从武的比较多,那么北方社会就逐渐得形成了尚武精神,而文风就相对薄弱了。这也是现代北方豪爽,南方婉约的原因之一。

3,北方易被异族压制

中国历史上的国境以北,总是存在着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如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而自从五代以后,中央政府无力收复长城南北的失地。导致汉唐之北方地界(如燕云十六州)长期被少数民族占据。而如辽金蒙元之政权对文化之重视是远远不及汉人政府的。反而大力打压汉族人民(特别是元朝)。这导致北方的人才大量减少。明初政府举行的科举考试,北方学子无一例外的全部落榜,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直至近代,民国政府初立,南方各省独立,而北方省份仍大多被晚清政府控制。

综上三条所述,北方的政治稳定程度皆不及南方,故江南的稳定为其文化的繁荣,状元的产生做下了一定的保障。中国古代特别是从唐代以后,江南地区状元辈出和政治,经济,文化不无联系。且以经济为主,政治文化为辅。它们虽然使江南文化获得极大的发展,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南北教育水平差异,南北经济发展失衡……它们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通史》吕思勉著,群言出版社

2.《中国文化课》余秋雨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3.《明史》《旧唐书》,中华书局

4.《清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

5.《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著

6.《中国移民史》 葛剑雄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