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4年,刘备带队进围雒城,庞统在进攻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年仅36岁。在他临时前,说了一句话:“吾死,乃天命也。”战场上无人预测生死,为何庞统要如此说?那时庞统投奔刘备不过4年光景,但是成绩已是斐然,刘备用了他的一计,顺利拿下益州。
弃东吴奔刘备
庞统不是一位喜欢自我表现之人,但后人都说他的才华不输诸葛亮,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在位者的赏识。先是在周瑜手下干活,那时已经有点知名度,他还曾经献计孙权,乘刘备来东吴时,除去他。
不过他在孙权这受到冷遇,那时周瑜已经病故,其实正是用人之时,据说鲁肃还向孙权力荐他,结果孙权一相面,这人长得太朴实了,不像会动心机之人,不用他。此地没有他的位置,那就另寻他处呗。
于是他就去找刘备,刘备可是当年出名的爱才之人,而且口碑很好,礼贤下士,谈到一些感人故事时,动辄就掉几滴眼泪。不过刘备一开始也没重用他,给他一个小官,做了个耒阳县令。
不要说刘备身边的诸葛亮着急,就连远在东吴的鲁肃也急了,放着这么个厉害人物去管一个小地方的县务,太屈才了吧,然不成是刘主公要考察人家的实际能力?鲁肃还特意写信劝刘备。庞统更厉害,压根就不做事。
展开全文
刘备这才识凤雏
迫于外界压力下,刘备找庞统好好聊了聊,觉得此人有想法,开始重用他,不过就亲密关系,那是远远比不上诸葛亮。
刘备后来就带着庞统入蜀,期间庞统献了上中下三计,如何谋取益州。在此之前,本是有个机会的,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益州,不过刘备拒绝了,理由是:“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刘备可是时刻护着他的“声誉”。
后来庞统再说此事时,刘备用了中计。杨怀和高沛是刘璋手下两员大将,曾多次写信给刘璋劝其赶紧将刘备打发走。刘备就采用庞统的计策假意撤兵,理由是荆州告急,私下却是命令军队整装待发。
庞统料事如神,知道杨高二人听闻刘备要走,心中高兴,一定会为刘备践行。当时他的意思是将此二人收编,而刘备的做法是,将这二人给斩了,进而攻打成都。
长叹惊爆一个最大秘密
刘备后来的军事行动非常顺利,他和大家一块庆功时,很是得意:“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直接怼了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最在意什么?他的“仁者”形象。
刘备当即火了,直接抬出个人物—周武王,说当年周武王伐纣,事后庆功,就能说他不是仁者么?还将庞统赶出去了,不过很快又将庞统叫回来,还问他,我们刚才讨论啥,是不是有关谁的过失啊?庞统来了句:“君臣惧失。”大家都有过失。刘备闻言还挺高兴。
庞统这是认错了么?他在反思自己投奔刘备的决定是否正确。天下人尽知刘备是位“仁义之君”,很多人真的是冲着这“仁义”二字而投奔他。但是近在身边的庞统却是看清楚了。当时刘璋在涪城见刘备,多好的机会,刘备不用,还用什么“恩信”搪塞,等人家一走,开始用计取成都。
庞统给地上计更是快捷,派兵小道赶在刘璋回去前直取成都,刘备不用这个。还将人家两员大将都给斩了。庞统中箭后,无奈长叹的那句话,别人可能以为是说他自己,他其实是哀叹已经没有气力的汉室,有这样的刘皇叔,压根没有重振的希望。
小结
这些话诸葛亮敢说么?作为刘备很亲近的人,更应该指出缺点才是啊,不过基本看不到诸葛亮有什么“过分”的劝谏之言,大概是憋在肚子里了吧。也许真正用心的谋士,应该就如庞统,有能力也有自己的脾气,该说时就说,而不是自个生气,假装什么也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