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 密集 大批 死去 名人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1 19:06:04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建安二十四年,是汉末三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这一年,曹魏、孙吴以及季汉三方阵营的多位良将,以及同时代的不少名士,均是在这一年纷纷离世。

人数之多,堪称英雄集体谢幕。

不仅如此,这一年,也是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所度过的最后一个完整年份,到了次年,东汉轰然倒塌。

而魏蜀吴三国的格局,也随着大批良将名士的去世,以及东汉王朝的灭亡,随之改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大批良将名士均在这一年离世的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都有谁去世于这一年。

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开启当年名将凋零序幕的,是曹魏阵营的夏侯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夏侯渊与刘备相争定军山,结果遭到老将黄忠奇袭,最终,被黄忠斩于阵前。

正因为夏侯渊的死,大获全胜的刘备,得以晋封汉中王。

与此同时,关羽也没闲着,率军北伐,攻打襄、樊二城,利用汉水暴涨,水淹曹魏七军,并生擒于禁、庞德。

由于庞德拒不投降,故而被斩。

由此,关羽威震华夏,一时间,各州各郡纷纷来降,远在许都的曹操,为了避其锋芒,甚至一度有了迁都的念头。

但很快,关羽的局势急转而下。

同样是在当年,东吴孙权,授意吕蒙偷袭荆州,以至于关羽大败,不得不逃奔麦城,最终在临沮被擒,继而与其子关平,一并遭到杀害。

展开全文

截止到这里,曹魏就损失大将两名,其中一个夏侯渊,还是坐镇一方的诸侯般大将。

而季汉损失更为惨重,二把手都没了。

但这还不算完,当时正值壮年,刚刚完成白衣渡江、击杀关羽的吕蒙,很快离奇去世于孙权殿中。

此时距离关羽被杀,也就过去一个多月而已。

这么一来,魏蜀吴三方阵营中,各自均损失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物,即夏侯渊、关羽以及吕蒙。

除了上述这几个人之外,三方各自的阵营中,还有不少人死在当年。

曹魏方面,谋士杨修,被曹操处死,谋士徐奕,也死在这年。

季汉方面,当年除了关羽关平死在年末之外,刚转过年,法正和黄忠就先是去世。

还有孙吴方面,孙权的堂弟孙皎、大将甘宁、谋臣陆绩、将领孙贲,以及蒋钦、潘璋,同样都是死在了建安二十四年。

此外,还有当时的名医张仲景,也是在这一年,走完了他悬壶济世的一生。

虽说,建安二十四年的终将结束,但死亡并未停止,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就紧随其后,病逝于洛阳。

再往后,刘备死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即建安二十四年的4年后,这就意味着,魏蜀吴三方阵营中,有两位大佬都没了。

如此看来,仿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就如同打开了将星陨落、名士凋零的魔盒,最终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这种反应带来的影响之下,汉末三国的格局,被彻底改变。

那么,为何当时大批的良将名士,会在建安二十四年集体谢幕呢?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偶然巧合而已。

但如果仔细研究当年发生的大事,就会发现,这一切并非偶然。

首先,当年战争频频。

建安二十四年的战争频率,可以说是一场接着一场,大大小小的战争,基本上从年初到年尾,都没怎么停过。

先是当年正月,庞德与曹仁正在为平定侯音、卫开等人的反叛,而进攻宛城。

并且,二人最终在正月拿下宛城,随即斩杀侯音、卫开,之后顺手又进行了屠城,一时间,宛城犹如炼狱一般。

与此同时,夏侯渊和刘备在汉中之战的战场上,打的你来我往,且相持不下,轻敌冒进后被黄忠所杀。

与夏侯渊一并被杀的,还有益州刺史赵颙。二人均是死于此战。

而东吴那边,在年初也没闲着,在合肥吃了几次亏,并被人戏称为“孙十万”的孙权,再一次下令攻打合肥。

当然,孙权的此次行动,依旧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就在他失败之际,关羽完成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壮举。

并且,此时的刘备,也已经再接再厉,趁着夺取汉中之后的好机会,又打下了上庸。

再往后,就是吕蒙白衣渡江,击杀关羽了。

期间,在邺城,还发生了一场由魏讽引起的小叛乱。

也就是说,在建安二十四年,从正月开始,战争就没停过,刨除那些小型不上台面的战役,单是大型战役,就有三场。

分别是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以及吕蒙偷袭荆州之战。

这三场战役,每一场,双方动用的总人数都在十万人上下,当时有名气的战将,更是有不少均参与其中。

更重要的是,这几场战役,几方人马均是玩了命的打。

比如汉中之战,对于刘备的意义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因此,当时的刘备真可谓是豁出去了,基本上家底都拿了出来。

而曹操这边同样如此,所动用的战将阵容,也是豪华无比,夏侯渊、庞德、于禁、曹仁、曹真、曹真、曹洪以及张郃、徐晃,另外还有张辽(张辽救援未能及时赶到)等。

在这种名将云集,且是玩命了打的情况下,自然势必要杀一个你死我活,因此,有一部分人战死,也是必然的结果。

再比如吕蒙偷袭荆州,上来就是奔着下死手去的,同样能说明当时战况的激烈,而为了遏制季汉的发展,弄死关羽也是必然的。

也就是说,在当年,不少良将之所以会一一陨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当年的战争频频。

并且,几场大仗中,几方人马都是本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态度来进行的。

这么一来,就肯定会出现阵亡,没办法,打仗哪儿有不死人的,只不过因为阵亡的几个将领在历史上稍有名气,所以后世才会记住了他们。

而那些在一场接着一场的战争中之阵亡的兵卒,数量则要更多,但谁又记住了他们呢?

其次,瘟疫横行

东汉末年的瘟疫,也是造成当时不少人去世的核心原因之一。

这场瘟疫,其实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就已经开始,在《后汉书.献帝纪》中,就记载了当年“是岁大疫”。

而我们都知道,史书上短短的四个字,其实背后,却隐藏着人间的无数痛苦。

换而言之,当时的瘟疫,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其恐怖的地步,恐怖到什么程度呢?曹操的儿子曹植,写过一首《说疫气》,就有十分具体的体现。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说疫气》

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当时瘟疫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没有公共卫生系统的庇护之下,这种结果也是必然的。

并且,瘟疫传播的速度极快,很快就蔓延到了战场上,大批的将士纷纷因此而倒毙。

就连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也是在前线巡视病情的过程中,不行染病去世,死的时候,年仅46岁。

还有,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五个人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染疾而亡。

想象一下,就连如司马防以及建安七子这样生活优渥的士大夫人群,都抵挡不了瘟疫的侵袭,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与此同时,战争还在继续,瘟疫自然也没有停止。

并且,随着因为战争导致的人口迁徙,瘟疫的传播范围更广,自然而然的,危害就会更大,因此而亡的人数就会更多。

所以,在建安二十四年,瘟疫依旧还在肆虐之际,有几个良将名士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此影响导致病亡的。

比如吕蒙,他的死极其突然,不排除是感染了瘟疫。

另外还有张仲景,悬壶济世一生的他,在这一年黯然离世,也很有可能是没能抵挡住瘟疫的侵袭。

甚至包括曹操在次年正月猝然而逝,说不定也是都到了影响。

还有,就是人祸以及年纪的因素。

人祸方面,比如杨修的死,便是如此。

建安二十四年时,曹丕与曹植的继承人之位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已至暮年的曹操,也不得不开始严肃考虑,究竟立谁为接班人。

而此时的杨修,与曹植交好,而曹植一度差点成功上位,但最终,因为他的不敏感以及不成熟,被曹操所不喜,最终彻底失宠出局。

曹植一旦出局,那继承人必然就是曹丕了,而在曹操处理完了关于立嗣的问题之后,就不得不考虑,该如何处置曹植身边的一群谋士。

毕竟,曹操是知道谋士的厉害的,他不想日后曹植在谋士的撺掇下,进而影响到了曹丕的统治地位。

所以,他就必须得“杀鸡儆猴”,以便警告这些谋士不可有非分之想。

而杨修,作为曹植的头号谋士,且影响力巨大,自然就成了曹操最好的下手对象。

再加上杨修的性格,屡次惹曹操不快,以及他与曹植饮醉共载,在许都横冲直撞,另外又谤讪鄢陵侯曹彰。

所以,累累“罪行”之下,杨修必死。

至于年纪方面,这个就简单的多,在建安二十四年时,汉末三国的主要人物,其实年纪都已经不小了。

比如曹操,当时已经60多岁了,刘备也接近六十,另外,关羽、黄忠、夏侯渊等,按年纪来说,个个都已经是步入或者即将步入花甲之年了。

哪怕是张飞,也到了年逾半百的年纪了。

这个年纪,在古代平均寿命低下的情况下,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而这几个人,却没有安心养老,反而上战场厮杀的厮杀,运筹帷幄的运筹帷幄。

但毕竟,身体机能以及精神,不再似年轻那会。

因此,在这个年纪,稍微有点疏忽或者不注意,就会很容易出现意外。

更何况,还有瘟疫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去世也是正常现象,毕竟这些良将名士,也是血肉之躯,并非是金刚不坏之身。

也就是说,建安二十四年时,三国的大批名人去世,主要原因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来是战争频繁,造成不少人因此阵亡,二来是瘟疫横行,又导致部分人染病而死,最后就是权力的斗争以及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三种因素加持下,这才造成当年集中去世了一大批人,而这些人的去世,也让三国的历史逐渐走向了“三足鼎立”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