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鹄
作家黄耀红《一路还乡》,我贪婪地阅读,乐在其中,美在其中,几乎忘了自己已届耄耋之年。这种陶醉,我想应是来自作家感情的细腻和文笔的优美,即古人所谓“情文并茂”吧。
比方《父亲的菜地》一篇,写你童年时给小苗浇水,就别具韵味:“那种水润泥地的声响里,有希望的音符在飞扬……”短短一笔,写得多细!把美丽的憧憬、劳动的诗情、天真的童趣,通过全新的文字组合就饱满地宣泄出来,给人以异乎寻常的审美惊喜。
现代美学研究表明,美有两种基本形态:朴素美和华丽美。而看重朴素美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谓“辞,达而已矣”,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庄子则断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的,朴素,是超越了刻意雕琢阶段的返璞归真,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天然妙语。
《水牛》篇也是篇好文章,我尤其珍爱这个“特写镜头”:“田间劳作的水牛,才是最美的样子。它从紫云英花间悠悠漫步,而黑色的八哥鸟在它身边低低地飞,偶尔胆大的,甚至会站在它的背上……”读着读着,我记忆的荧幕上,立马呈现出另一个画面:“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诗中描绘的画面,同样漫溢出一种和谐宁静、天趣盎然的生活情调,好一幅韵味无穷的田园牧歌!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水牛、乌鸦在农村是平凡不过的事物,就是“鸦栖牛背”,这样的情景也是屡见不鲜。
可人们见得多了,也并不觉得新奇,往往视而不见。只有作家、诗人和艺术家,才在人们习焉不察的寻常事物中寻觅诗意,获得美感,从而创造出人见人爱的美的意象和意境。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一条美学原理:“现实本身是美的。不过它是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不是美在形式上。就这一点说,现实好像地下矿藏未经洗炼的纯金。艺术则把现实这黄金提炼出来,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是的,作家、诗人、艺术家是发现美、创造美和传递美的主人和使者。他们获得广大受众的尊崇就决不是偶然的。
再看下面这个“华彩乐段”:“清晨的青雾蒙蒙,黄昏的墨色倒影。更有那月华逐细浪,画舫摇青光,江风拂素衣,笙歌散微云。水畔的营生,轻易就被这些文学的意象略去它的粗糙与艰辛。傍水的生存,更多的赋予了爱与柔情:淡淡倚楼的一曲等待,在水一方的佳人凝眸……”这段文字真可谓“视之则锦绘,听之如丝簧,味之如甘腴,佩之则芬芳”。细细体味,觉得这头两句是描绘人文背景,旨在营造美的氛围,作为铺垫。而后两句则深进一层,透骨剔髓衬托出劳作的写意和爱情的甜美,并从中演绎出生命哲学中的辩证原理,虚实互衬,神韵悠然。而这一切均远离说教,完全是在美的熏陶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