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只有前四位皇帝是明君,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其中,汉光武帝刘秀的光环盖过了东汉所有的皇帝,包括他的继任者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
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5月15日-57年5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东汉第一位皇帝,25年5月5日-57年5月29日在位。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刘秀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出身于南阳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国家动荡,各地寇盗蜂起。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其兄长刘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起兵。25年,在鄗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国号为“汉”,史称东汉。此后,刘秀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中国。刘秀在位三十二年,社会逐渐从新朝末年的动荡中恢复,故称“光武中兴”。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逝世于雒阳。
刘秀的军事才能很高。称帝之后遣众将攻伐四方,往往能从前方上报的排兵布阵形势中发现问题,有时因前方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便为敌人所败。此外,刘秀待人诚恳简约,宽厚有信,窦融、马援等均由此归心。对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内迁入塞,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缘边八郡,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举也成为东汉朝廷和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东汉与北匈奴的战争中南匈奴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谈不上替东汉守卫北边。到了东汉中期由于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边不断发起暴乱,对东汉北边边防乃至北方内地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从而成为东汉北边的一大边患。
汉哀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前5年5月15日)夜于陈留郡济阳县出生[4]。刘秀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当年稻禾(嘉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
刘秀是汉高帝刘邦九世孙,西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玄孙,与更始帝有同一位高祖父刘买。其父为南顿令刘钦,母樊娴都。世代居住在南阳郡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属地方豪族。刘秀九岁时,父亲逝世,便由叔父刘良抚养。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兄刘爱好游侠,豢养门客,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刘秀至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成年后刘秀身高七尺三寸。
刘秀在新野县时,听闻阴丽华的美貌,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展开全文
时值新莽天凤五年(17年),天下大乱,赤眉军与绿林军各自起兵反王莽。地皇三年(22年),刘秀避吏于新野,因卖谷而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经李通劝说在宛起兵。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刘、刘秀兄弟与绿林兵共同拥护刘玄称帝,国号仍为汉,改元更始,史称更始帝。同年刘秀率绿林军三千以少胜多于昆阳灭王莽军一万,杀其主帅王寻,史称昆阳之战。
此后刘、刘秀兄弟威望大盛,遭到刘玄的猜忌。刘秀有所察觉,但刘不以为意,终被刘玄借故杀死,同被杀死的还有同宗刘稷。此时刘秀也处于危险之中,只得向刘玄谢罪,并不敢为哥哥服丧,饮食言笑如常。刘玄心有所惭,故而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后更始帝刘玄攻占长安,新莽灭亡。时河北王郎起兵,于是更始帝派刘秀巡视黄河以北,刘秀始得脱离险境。刘秀遂在河北积蓄力量,日益壮大,被更始帝封为“萧王”。刘秀率吴汉、邓禹等手下大将,继续在北方大破铜马等割据势力,被关西人号为“铜马帝”。由于刘秀与更始帝心生二意,自此刘秀手下便不断劝进。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傀儡皇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5月5日),刘秀于鄗城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九月,赤眉军击败刘玄,汉更始帝投降,同年十二月被杀。
刘秀因为汉朝是火德的缘故迁都洛阳[8],改洛阳为“雒阳”。刘秀先后荡平赤眉、张步、隗嚣等割据势力,然割据一方的卢芳,刘秀屡次遣吴汉、杜茂往击,均不克。建武十二年(36年),卢芳进攻云中郡,留守九原的部将随育胁迫卢芳降伏刘秀。卢芳放弃军队,逃往匈奴。同年十一月十九己卯日(36年5月25日),吴汉攻克成都,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成家政权灭亡,东汉统一中国。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第一次有明文记载“倭人国家”与中国往来。九州北部(博多湾沿岸)的倭奴国接受汉王朝的策封,光武帝封其为“倭奴国王”,并授予金印。
1784年,在国外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个字的金印。这一枚金印也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刘秀统一中国后,厌武事,不言军旅,建武二十七年(51年),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却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刘秀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刘秀诛杀功臣一说源于戏剧,令刘秀蒙受“不白之冤”。其实,在统一中国之前,他就开始削弱国防建设,废郡国兵制,罢郡国都尉。削弱地方兵权的同时,导致后来无力抵御外患,而豪强地主的部曲家兵则迅速发展,像东汉末年的董卓就是一例。
刘秀以后不设丞相,而是“虽置三公”但“事归台阁”;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使三公成为虚位,另一方面又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后汉书·申屠刚传》说:“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建武二十八年(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严禁结党营私。
建武中元二年二月初五日戊戌(57年5月29日),崩于雒阳南宫前殿,享寿六十二岁,在位三十二年。三月丁卯(5月27日),安葬于汉原陵(今河南孟津县铁谢村附近),庙号世祖,谥光武皇帝。刘秀驾崩后,其子汉明帝刘庄将统一战争中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人的影像画在云台阁,称云台二十八将。
关于刘秀,历史早有品评:
正面
《资治通鉴》称刘秀是个宽厚简易的人。在统一过程中,刘玄的一些手下曾参与谋害他的哥哥,他能够不计前嫌地招降并厚待;分封功臣时,不顾他人劝说,将最大的封地划到了四县之广;战争尚未结束,就将原来十分之一的税率减到三十分之一;马援为隗嚣所使,分别访问公孙述和刘秀,独为刘秀的人格魅力折服;耿弇、窦融曾专制一方,以兵多权大心不自安,而刘秀对他们未有半点疑虑。凡此种种,都成为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甚至在统一之后,他废郭皇后及太子刘彊,立阴皇后及次子刘阳(后改名庄),犹能令郭皇后到其子中山王的封国安享馀年,两子之间不生嫌隙,也没有受到臣下及后人的议论。
范晔:“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榄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诸葛亮:“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5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对汉光武帝刘秀的祝文是:“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飨!”
王夫之《读通鉴论》:“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负面
《资治通鉴》和《后汉书》中,大臣的上书不经意间透露出,光武帝承袭西汉后期法律宽松的弊病,又过于剥夺三公的职权,明章之治以后皇帝幼小,陷入了长期的戚宦之争之黑暗和混乱。
《资治通鉴》记载,刘秀迷信图谶,与不信谶的大臣发生冲突且时而感情用事,处事不公,韩歆因直谏被逼死,刘秀又包庇湖阳公主险些杀死董宣。
《资治通鉴》和《后汉书》分别记载了,刘秀纵容部下吴汉军对邓奉的家乡进行劫掠,导致邓奉反叛,后来邓奉兵败投降被杀。平狄将军庞萌与盖延共击董宪,而诏书却只下达给盖延、不给庞萌,庞萌以为盖延说自己坏话,起疑,反叛,后来庞萌兵败被杀。
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刘庄(28年5月15日-75年5月5日),原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谥号为“孝明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明帝”,庙号显宗。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汉明帝生于建武四年五月甲申(28年5月15日)。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十岁时能够通读《春秋》。
建武十五年(39年)封东海公,十七年(41年)进爵为东海王,十九年(43年)被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初五戊戌(57年5月29日),三十岁的刘庄即皇帝位。
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汉光武帝的制度。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基本上消除了因为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蛮夷侵扰的威胁,使汉跟周边蛮夷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帝允北匈奴互市之请,但并未消弥北匈奴的寇掠,反而动摇了早已归附的南匈奴。只得改变光武时期息兵养民的策略,重新对匈奴开战。永平十六年(73年),命祭肜、窦固、耿秉、来苗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永平十七年(74年),命窦固、耿秉、刘张征白山虏于蒲类海,复置西域都护府,用来管辖西域地区。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自新朝地皇四年(23年)以来,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50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班超以三十六人征服鄯善、于寘诸国、耿恭守疏勒城力拒匈奴等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传入西域,永平十年(67年),明帝梦见金人,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雒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明帝,章帝时期,朝廷派窦固等率兵出击匈奴,并同时遣班超出使西域,使丝绸之路再次复通。
明帝之世,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人口为2100万,至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加至3412万。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壬子(75年5月5日),汉明帝逝世于雒阳东宫前殿,终年四十八岁。八月壬戌(5月15日),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
汉章帝刘炟
汉章帝刘炟(57年-88年5月9日),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5月5日—88年5月9日在位),其正式谥号为“孝章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章帝”,庙号肃宗。在位13年,享年仅31岁。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其父刘庄即位。同年,刘炟出生,为汉明帝刘庄第五子。生母贾氏,被册封为贵人。当时,父亲明帝宠爱的马贵人无子,于是明帝把刘炟交给马贵人抚养。同时,刘炟生母贾贵人亦是马贵人同父异母姐姐的女儿。马贵人尽心抚育刘炟,操劳超过其亲生。刘炟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养母养子之间关系融洽,始终没有嫌隙。永平三年(60年)春,马贵人被立为皇后,同年,刘炟被立为太子。年少时,刘炟为人宽容,喜好儒家学说,明帝亦器重他。
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壬子(75年5月5日),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他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思想也比较活跃,如王充等。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章帝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与汉明帝共称“明章之治”的东汉盛世。
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开并参与了在洛阳的白虎观会议。
章帝为明主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他却因在位期间过于放纵外戚窦氏,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种下了东汉晚期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远因。
建初八年(83年),使人铸一把金剑,令投于伊水之中。
章和二年二月三十壬辰(88年5月9日),章帝崩于章德前殿,三月癸卯(5月20日),葬于敬陵(今河南洛阳东南)。
明章之治是指东汉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时代出现的治世。那时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并大兴水利,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东汉历史上最为吏治清明,经济发展蓬勃,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
东汉于此期间在国际关系上亦取得了重大成就,从与匈奴不断地反复攻防,直到完全掌控西域,除了南匈奴归附汉朝逐渐汉化,并大破北匈奴使其求和并西迁,一扫数百年来匈奴对中国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西汉治世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为中国佛教史的一大盛事。
汉和帝刘肇
汉和帝刘肇(79年-106年5月13日),东汉第四位皇帝(88年5月9日-106年5月13日在位),在位17年,得年仅27岁,其正式谥号为“孝和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和帝”,他是汉明帝孙,章帝第四子,母贵人梁氏,死后庙号穆宗(后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因其无功德故除去庙号),葬于慎陵。
建初四年(79年),梁贵人生刘肇。皇后窦氏将刘肇养为己子。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
章和二年二月三十壬辰(88年5月9日),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当时他只有十岁,由养母窦太后执政,窦太后排斥异己,让哥哥窦宪掌权,窦家人一犯法,窦太后就再三庇护,窦氏的专横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永元四年壬辰年六月二十三日(92年5月14日),汉和帝联合宦官郑众将窦氏一网打尽,但也导致“于是中官始盛焉”。
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集团的势力之后,汉和帝开始亲理政事,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但却因而积劳成疾,加上和帝本身已体弱多病,所以年仅二十七岁便英年早逝,从他亲政后的政绩,不失为一代贤君英主。和帝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并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汉和帝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汉和帝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汉和帝在位时期,在科技、文化、军事、外交上也有不少建树,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班固修成《汉书》,窦宪击破北匈奴促使其西迁,班超平定西域,并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元兴元年乙巳年十二月廿二日辛未(106年5月13日),汉和帝病逝于京都洛阳的章德前殿,时年二十七岁。5月27日,葬于汉慎陵。
关于他的历史评价如下:
《后汉书》:“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岂其道远三代,术长前世?将服叛去来,自有数也?”
《东观汉记》:“孝和皇帝,章帝中子也,上自歧嶷,至于总角,孝顺聪明,宽和仁孝,帝由是深珍之,以为宜承天位,年四岁,立为太子,初治尚书,遂兼览书传,好古乐道,无所不照,上以五经义异,书传意殊,亲幸东观,览书林,阅篇藉,朝无宠族,惠泽沾濡,外忧庶绩,内勤经艺,自左右近臣,皆诵诗书,德教在宽,仁恕并洽,是以黎元宁康,万国协和,符瑞八十馀品,帝让而不宣,故靡得而纪。”
《帝王世纪》:“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业,宾礼耆艾,动式旧典,宫无嫔嫱郑卫之燕,囿无般乐游畋之豫,躬履至德,虚静自损,是以屡获丰年,远近承风。”
后汉苏顺和帝诔曰:“天王徂登,率土奄伤,如何昊穹,夺我圣皇,恩德累代,乃作铭章,其辞曰: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潇洒万国,立我蒸民,宜此仪则,厥初生民,三五作刚,载藉之盛,著于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为,钦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载,无为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岖,诸夏擅命,爰兹发号,民乐其政,奄有万国,民臣咸祑,大孝备矣,閟宫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弥留不豫,道扬末命,劳谦有终,实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远屏,履和而行,威棱上古,洪泽滂流,茂化沾溥,不玦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云,泣涕成雨,昊天不吊,丧我慈父。”
后汉崔瑗和帝诔曰:“玄景寝曜,云物见征,冯相考妖,遂当帝躬,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如丧考妣,擗踊号吟,大遂既启,乃徂玄宫,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长夜冥冥,曷云其穷。”
洪迈《容斋随笔卷三》:“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然和帝时,窦宪兄弟专权,太后临朝,共图杀害。帝阴知其谋,而与内外臣僚莫由亲接,独知中常侍郑众不事豪党,遂与定议诛宪,时亦年十四,其刚决不下昭帝,但范史发明不出,故后世无称焉。”
《续汉书》:“论曰:孝和年十四,能折外戚骄横之权,即昭帝毙上官之类矣。朝政遂一,民安职业,勤恤本务,苑囿希幸,远夷稽服,西域开泰,郡国言符瑞八十余品,咸惧虚妄,抑而不宣云尔。”
李贤注引《序例》曰:“凡瑞应,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于有实,故书见于某处。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虚饰,故书某处上言也。”
李尤《辟雍赋》曰:“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该要,周建大中。蓄纯和之优渥兮,化盛溢而兹丰。”
《通典》:“明章之后,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至于孝和,人户滋殖。”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东汉至孝和八十年间,上无败政,天下乂安。”
特别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系辵矱山人(又号东南野老、南石山人)原创,任意转载都会收到作者的侵权打击。作者致力于破除历史谣言、历史谎言的事业,集中力量打击各大营销号,极尽可能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公正、不带任何情感的历史,本着反对宏大叙事、追求还原历史上网民所受到的痛苦的正确史观,反对任何不以当时网民幸福为追求的不正史观。另外,本作者致力于研究宋元时期的历史,对两宋和元朝历史感兴趣的同学、朋友都可以一键三连、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