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凤凰 防疫 北京 聚焦

北京防疫新观察 | 凤凰聚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1 12:15:04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北京防疫新观察 | 凤凰聚焦

Part1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开始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急诊和发热门诊在持续高压的情况下维持24小时运转。

在北大人民医院的急诊楼,急诊室大厅、诊室、复苏室的所有空间都改造成了急救区,这里大多是高龄、病情危重、需要吸氧的患者。同时不断有新的患者加入,在过道上找个空间,支起一张新床位,或在轮椅上将就。

这些重症患者基本处于低氧状态,急诊区有氧源的地方已全部接氧,没氧源的临时床位都接着氧气罐。一百多斤重的氧气罐需要靠医护人员人工搬运换新。

展开全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王建六:

“北京市在短时间内迎来了第一个感染高峰,大概是在12月上旬,紧跟着出现了一些危重症的病人的救治,特别是在12月18-20日,我们的急诊的压力非常大。危重症病人的比例也越来越多,人民医院每天大概有40-50个新的危重症病人来就诊,最多的时候70位每天。”

北大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平时的日接诊量大约为百余人,近两三周已达500人次,最高峰一度达到600人次,24小时进入急诊的救护车高达30次,四到五倍于平时的接诊量。值班医生告诉我们,近两周急诊和全院多个病房都收治不少感染重症的病人,其中老年感染病人很大比例。

为减缓急诊科压力,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的有效救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会根据当日急诊接诊危重患者情况,将收治任务分配到各相关科室,分流急诊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收治到相应专科。科间联动,高效调配医疗空间。

高龄老人、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是此轮新冠重症的高发人群。吕苏是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当天负责急诊大楼1层的患者救治,刚刚她接收到一位有血液基础病的患者,她正在为患者联系相关专项科室的医生。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吕苏:

“血液病人移植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血液病原发病有影响,而且在用激素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导致新冠复阳的问题,我们还是希望比较稳妥一些,请呼吸科二线再给他综合评估一下到底要不要加激素。”

此时,血液科的王辰聪大夫已经赶到急诊抢救大厅,正在检查这位血液病患者的情况。他本来是白班,早上八点到岗,此时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了12个小时。

血液科医生 王辰聪:

“我是白班,但是这个病人因为太重了,他今天晚上的化验检查,我们要盯着他的检查出来以后再给主任汇报,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因为移植后病人的整体的免疫力都会比较弱,如果感染的话,就会更致命一些。”

Part2

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收治了全院最危重的新冠患者,他们年龄都在65岁以上。患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线,连接着呼吸机、监护仪、鼻饲泵、输液泵、注射泵等各种设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王建六:

“我们人民医院有4个ICU,一个外科重症监护,一个心内重症监护,6楼的一个呼吸重症监护和心外重症监护,第一时间转化为综合ICU(综合重症监护病房)。这4个ICU全收满了,基本上都是新冠患者。”

进入2023年以来,大部分感染发热的患者逐步康复,但重症患者人数仍处于高峰平台期。ICU成为抢救新冠重症、危重症患者的重要阵地。

ECMO全称体外膜氧合治疗仪,很多医生也将其称为“人工心肺机”,这个设备因为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屡次“临危受命”而被公众所知晓。而现在医生们正在对一位病人实行穿刺,之后就会用上这台ECMO,帮助她已经“白化”的肺来减轻困难。

重症医学科病房主治医师 沈佳伟:

“它是一个治疗呼吸衰竭支持的手段,新冠之前,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我们每年用的数量其实也不是那么多,但是现在这个时期需求是明显的增加了,这是所谓的终极武器。”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ECMO技术通常被用来“兜底”,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1号床患者被成功装上了ECMO。此时医生的手术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重症医学科病房医生 周刚:

“刚才85%的血氧饱和度,现在99%的血氧饱和度就是非常的厉害,立竿见影。”

周刚医生告诉我们,ICU之前收治过一位70岁的赵阿姨,进来的时候就是“白肺”了,肺泡渗出比较多。经过全科医护团队一周的救治——通过俯卧位通气体位引流、激素治疗等手段,12月28日,她的“白肺”已经恢复正常,并摘下了呼吸机。

相对于抢救室和ICU的紧张气氛,在急诊楼三层内、外科门诊,马勇医生欣喜地发现,当晚急诊患者的人数有明显减少

急诊科医生 马勇:

“今天我们来接班的时候比较意外,因为我们已经准备好门口一大堆病人排队的现状,包括可能还会有因为排队产生吵架矛盾的,但今天结果特别意外,竟然没有病人排队。上两周的情况比较特殊,病人可能最长得排四、五个小时,输液排的时间更长。整个内科的工作量差不多500人左右,80%都是新冠发热的。

可能有1/3血氧稍微偏低的一些比较年轻的患者,但可能就是心理负担比较大,或者看一些媒体宣传就担心自己存在心肌炎或者呼吸衰竭或者‘白肺’,就想来做检查,排除自己的心理困扰。”

Part3

1月3日是2023年的首个工作日,北京路面交通进入早高峰时段。随着城市逐步复工复产,交通压力快速回升。

据北京交通委网站监测,8:00至9:00早高峰时段,北京全网交通指数为8.1,为严重拥堵等级。为保障乘客顺畅出行,北京地铁运力也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自2023年1月8日,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地铁运营企业也不再对进站乘客进行测温。

据北京地铁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1月3日,北京单日地铁客流量突破了700万。上下班地铁通勤的市民都表示,自返岗以来,明显感觉到地铁人流量回升。虽然人流量回升会让地铁重回“拥挤”状态,但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不少市民感到充满希望。

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政策陆续公布,北京取消新十条要求外的复工复产场所核酸阴性证明查验,市民出行便利了,线下消费场景,尤其是北京餐饮业的堂食和外卖也都在恢复中。曾经午餐时间几乎空无一车的街道,如今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排队等车位。

有一家老字号川菜餐厅,临近产业园和居民区,这几年客流量也并不稳定。崔师傅已经在这家餐厅工作十多年了,疫情三年,他对餐饮业的艰难有着深切的体会。

崔师傅:

“都着急想着办法看看如何才能把业绩提升上来,冬天大家都穿着白大褂在外边散卖那些半成品、成品。”

疫情防控期间,不少餐饮企业尝试创新求变,拓展销售渠道,线上外送外卖与线下到店堂食融合互补,这家老店也顺势为旁边产业园企业推出外送营养套餐业务,这成了为疫情期间的主要营收渠道。

崔师傅每天上午要花费近两个多小时来打包盒饭,从每天的打包量的增加,能感受周边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

崔师傅:

“今天中午预定是差不多在300份左右,量多的时候差不多到1000份的保障餐。”

根据某外卖平台显示,2022年12月下旬北京到店餐饮线上订单量环比增长218%,外卖订单增长约一成。

餐厅经理 靳红霞:

“这两天订单特别多,复产复工的员工的到岗率也比以前多了很多,之前可能到岗率30%、40%,现在可能比之前增加了一倍还要多。”

虽然目前的销售量距离最高纪录还有差距,但堂食的恢复让这家餐厅渐渐热闹起来,也让餐厅的员工们看到了希望。客流量恢复意味着收入增加,崔师傅告诉我们,他已经三年没有回过老家了,今年过年他打算带妻儿一起回家看看父母。

Part4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中德产业园集聚了90家德资企业,进入2023年,这里的外资企业也开始加紧复工复产。早晨8点多的时候,可以看到公司的班车把员工们都载到了厂区。经过了北京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整个疫情发病的发展,工厂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员工们已经是100%的复工了。

疫情三年,这家德资水泵企业建立了详细的防疫生产预案。在2022年11月,生产车间就实行闭环生产,但12月初新十条发布后的一轮疫情还是让这家企业措手不及。

企业政府及公共事务总监 荣光:

“其实从12月初政策放开,大概有一周多不到两周的时间出现了很多工人感染新冠病毒了,我们其实也没有预想到北京的疫情是这样的迅猛,政策放开之后会有这么多人感染病毒。”

工人陆续病倒,工厂只能关闭大部分生产线。12月下旬,随着员工康复返岗,工厂产能开始逐步恢复,眼下正是生产旺季,目前企业到岗率、达产率均达到100%,生产区9条生产线全部开足马力满产运转,运营销售也都在逐步恢复中。

公司职员 张亚坤:

“期待还是挺多的,经过这三年也不容易,我觉得从国家大的政策调整来说,我们希望国家好,社会也好,当然更希望公司好,因为只有公司好,个人才会好,希望身边的朋友家人都能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转为“乙类乙管”。这也意味着,在出入境方面,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为阴性者,入境后无需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这对外资企业来说也是个利好的消息。

企业政府及公共事务总监 荣光:

“我们是非常期待疫情结束,管控放松以后,我们跟国际客户的、跟总部的交流能够迅速的恢复。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的总部的领导已经三年没来中国市场了,我相信他们非常迫切的想要来到中国,看看中国发生了什么,中国到底未来会走向哪里。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的信心。”

随着病例增多、疫情转折,公众对病毒的认知也更公允,应对也逐渐从容。现在海外对中国内地的疫情状况有着猜测、恐惧,甚至有的想要关起门,不过也有的地方已经开怀迎接中国客人。面对疫情,秉持科学、乐观、积极的态度,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制片人:何冀宁

编导:王柳

编辑: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