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乐迷 古典 值得 收藏 推荐

古典乐迷最值得收藏的古典乐辑推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1 09:50:02 浏览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在最后点“在看”哦)

古典音乐是不少发烧友最钟爱的音乐类型之一,相信大家也收藏了很多的经典唱片。今天就和大家展开聊聊有哪些古典乐专辑是值得收藏的,说不定你的唱片收藏架上就刚好有我们提到的专辑,不妨拿出来听一听!

01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席夫)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

1992-95年间的录音,但是后面又出了小双张,算是“新片”吧。对席夫我的感觉有点复杂,听过一些他的唱片——几乎所有的巴赫键盘音乐、莫扎特的 奏呜曲全集和协奏曲全集等,往往是“拿起又放下”,比如他弹的“哥德堡”,我总觉得竟然有莫扎特的韵味。

那么 席夫弹的舒伯特呢?只听了这三首,下不了什么”结论”,不过至少这三首弹得让我喜欢,觉得他应该天生就是弹舒伯特的高手。单说D960的慢乐章,就弹得如行走在云里雾里,似梦游般。他弹舒伯特时,音色特别的剔透明亮,全然听不到他弹巴赫时的那份圆润。 抢板运用得十分自然,听不出有什么做作和勉强。4首即兴曲更是弹得精妙无比。

02

肖邦:夜曲

展开全文

寂静的夜晚,听一首肖邦的夜曲,顿觉静谧安祥。

“夜曲”这一体裁,在传统上原是用于描述深夜的宁静,醉人的旋律,如梦一般轻柔, 幽雅。或许在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革新传统夜曲的时候,并没想到后世能有人把它发展至后来 那种模样,但肖邦却以其天才般的诗人气质和非凡的音乐想象力竟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的 极至,如此的完美。

肖邦是纤弱的,细致的,浪漫而又带点不羁。有人甚至认为是病态的,听他的夜曲,听不到拍岸的惊涛声,却可以隐隐看见远方海面上汹涌澎湃的波涛。而肖邦又是充满热情的,静夜中听见他的琴声,就仿如看见在夜空中的一丝烟火,点一点地升向天际,一点一点地舒展,再一点一点地绽放,自由的,毫无拘束的,任其围绕着各自的主题,消逝在黑夜中。而留在我们心中的,就只有他那久久回荡的琴声。

肖邦众多的夜曲精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降德E大调夜曲。将近两百年了但现在听起来,在钢琴大师们的腕下,依然能够勾画出肖邦音乐所常有的 那种略意境。普通的行板,回旋曲式的,左手 波浪型的琵音和声,主题在右手如歌的。咏下若隐若现,再配以华丽的装饰音,短短的六十七小节,便自然地展出肖邦的诗人气韵。

听过鲁宾斯坦演奏的版本,感觉是一块精雕的美玉,让人可远望而不可近触;也听过霍罗维茨的琴音华丽,美艳,张扬得近乎霸道,好一首夜的“狂喜之诗”;而聆听吉尔列斯,则又是另外一种味道。别人极力炫耀,他却不经意的滑过, 棉里藏针,淅淅沥沥,不染一丝风尘……

不知道肖邦为何能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是思乡?是思人?我不知道。或许是因为其流落 它乡经年的遗憾吧,生逢乱世,却又处变不惊。不能归国,就怀抱故国破,浪迹天涯,任凭雨打风吹去。把一丝丝的哀愁,幻化作一首首精致的诗篇,映衬在迷人的夜空,或放逐于纷纭的尘世,倾诉着自己永恒的怀念,也撩动别的心弦。

肖邦是寂寞的,在同时期的音乐家中,不曾有人具备像他那样别致的人生体验,所以也没有人能够拥有他 那种异样的情怀。舒曼曾说过:“肖邦是独一无二的。”是的,只能说肖邦独一无二,虽然身处困苦之中,但依然将哀怨的情感掩盖,仅用柔弱的指尖演奏出朦胧的意境,听后让人仿佛置身于月下的湖畔,凄美动人,忘却了尘世的焦虑。忽快忽慢,忽明忽暗,没有花腔般的炫耀,只有雾漫般的飘逸。如此的天才配以绝妙的琴声,即使寂寞,却也幸福。

听肖邦的夜曲,尽管很难与他所处的那个动乱的世纪、纷繁的时代相对应,但却能令聆听者洞悉他那深切的心绪,贴近他那病弱的躯体,领受他那份对故国的怀念。也让人感念他那即使无依无靠,但却充满期待与憧憬。终于有一天,肖邦走了,显然,随之逝去的仅是他那疲惫的肉身,而留下的,却是百般柔情。他长歌当哭,我们也陪着含泪。其实唐代诗人李白有一名句用以形容肖邦的音乐,可谓最为真切:“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只要音乐不死,肖邦就会不朽。或者说,只为肖邦的夜曲,音乐便会不朽。

03

斯托科夫斯基:匈牙利狂想曲

斯托科夫斯基·利奥波德( Stokowski Leopold)1882年生于伦敦,1977年卒于汉茨内瑟沃勒普,英国出生的指挥家、管风琴家,其父系波兰人,母系爱尔兰人,1917年入美国籍,学于牛津大学及皇家音乐学院。

1900年 斯托科夫斯基为匹卡迪利圣詹姆斯教堂管风琴师,1905—08年在纽约圣巴多罗买教堂做同样的工作,回到伦敦后任管弦乐音乐会指挥,不久又去美国定居。 斯托科夫斯基先后于1909—1912年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1912—1938年在费城管弦乐团任指挥( 最后两年与奥曼迪(Ormandy)合作),使费城管弦乐团步人世界最优秀的乐团行列,并向美国听众介绍了许多音乐名著,如:马勒的第八交响曲和勋伯格的《古雷之歌》(Gurrelie—der)等。

斯托科夫斯基也是美国新音乐家包括艾夫斯作品的倡导者, 曾在许多电影中出现。1940年担任迪斯尼的《幻想曲》(Fantasia)音乐指挥,该片将音乐和动画结合在一起。1939-1941年创建全美青年管弦乐团,并任指挥;1941-1944年任全国广播公司管弦乐团客座首席指挥;1944-1945年创建纽约市交响乐团,并任指挥;1946-1950年任纽约爱乐乐团客座首席指挥;先后于1955-1961年在休斯敦交响乐团、1962-1972年在纽约美国交响乐团任指挥。1972年回到伦敦,经常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曾为大型交响乐队改编巴赫的作品。

斯托科夫斯基是—位音乐大师,把自己的风格带到所指挥的各个乐团。 对他的指挥风格众说不一,因为他经常采取异乎寻常的自由处理以实现其事先所设想的效果。但他确实是一位无可否认的、杰出的指挥家,一直活跃于乐坛,直至谢世为止。

04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此曲可谓超大型的室内乐作品,不仅是由八件乐器演奏,而且篇幅也巨大,六个乐章演奏下来就是将近一小时了,室内乐里你何曾见过这么大模样的?

这八件乐器的组合也很不寻常,它们是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圆号和大管。以往在《鳟鱼五重奏》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舒伯特对低音乐器的厚爱,如此趣味在这首《F大调八重奏》里继续得到贯彻。

首乐章开头第一个齐奏的和弦,明亮而饱满,立即显示出这个组合在音色、织体上的优势。三个音符的上行主题呈现跃进姿态,展开后在弦乐和管乐之间形成追逐,相互鼓动,激励,但循循有序,一点也不狂躁。慢乐章是一如既往的舒伯特擅长的歌唱,不仅旋律丰富,音响织体也丰满、精湛。弦乐温情脉脉,单簧管柔缓的低吟又为它抹上一层田园色彩。下边是比较短小的快板,弦乐的顿弓合奏有一种紧张和冲动,而圆号亢奋的加入更添得些许交响乐式的气势。

第四乐章由主题和七段变奏组成,其行板主题有点巴罗克味道,而七段变奏则把它的风流、优雅发挥得淋漓尽致。再接下来又是个小快板,小步舞曲的曲式,却因轻柔、别致,居然也相当抒情。末乐章风云忽变,曲趣迥异,激烈竞奏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悲怆和壮烈……

05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钢琴毛里齐奥·波利尼

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1997年4月现场录制于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

1995午12月现场录制于柏林爱乐大厅

关于毛里齐奥·波利尼和克劳迪奥·阿巴多合作的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录音的评论的分歧之大,是非常少见的。理查德·奥斯本( Richard Osborne)在1999年4月的评论中指出,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内层面的演奏上缺乏一种爽利和智性”,同时失去了“ 在独奏和乐队之间的真正的相互交流”。

不久后,布莱斯·莫里森( Bryce Morrison)在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评论中却赞叹“无法想象独奏和乐队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他们的结合是多么浑然一体。“布莱斯·莫里森同时称道他所听到的是如同”一种花岗岩似的解读,去除了所有多余的表情、润饰或明显的炫耀,仅仅着意于音乐和道德之真理的揭示。”

我个人关于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感受倾向于布莱斯·莫里森的观点,在第一乐章里最强烈打动我的是它挺拔的姿态,以及对勃拉姆斯音乐构架的明晰的理解力.中间的插段绝不疲软,但有力而相对冷峻的首尾乐段则进一步强化了音乐至关紧要的发展、如果你需要证据来证明波利尼和阿巴多的协奏曲是多么优秀,可以注意末乐章的6分11秒至结束一段,一再重复的音型是如何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即将来临的合奏中的。

在我看来,各演奏部分之间的“相互交流”始终严丝合缝,虽然波利尼的大然去雕饰有被误解为冷漠无情的可能,但也并非总是如此。第一乐章10分9秒处著名的八度音阶段落是真正的一片狂怒,末乐章主要主题的独奏也是一派摧枯拉朽之势。阿巴多则赋予这个乐段更多的敏感性,尤其是3分49秒处弦乐第二主题的处理真可谓美仑美奂。

06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女高音贡杜拉·雅诺维茨

女中音希尔德·罗素-迈丹

男高音瓦尔德马·克门特

低男中音沃尔特·贝里

柏林爱乐乐团

维也纳歌唱家协会合唱团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且十分成功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录音版本,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托斯卡尼尼式的敏锐和细致优雅。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欣赏富特文格勒执棒下的《第九交响曲》,但在我看来,眼下这个1962年的录音与卡拉扬首次录制的《第九交响曲》( Columbia,nla)以及他那个异乎寻常地完美的1976年中价版一样,都堪称无懈可击的成功典范。

威廉·曼恩( William Mann)在1962年的评论中说,让维也纳歌唱家协会合唱团( 他们未必就是最好的合唱团)远赴柏林是个奇怪的决定,“把他们留在火车站就好了”。这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合唱团的所在地确实与他们的目的地相距甚远,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乐团愿意如此了。

早年由大花版系列发行的CD( 4474012)中,数码原音重现技术的采用看起来似乎并不十分成功,虽然早期CD中常会出现的嘶嘶声确实少了很多。不过,现在这个SACD却能让乐迷们真正地“大饱耳福”。如果说有什么令人遗憾的,那就是大花版系列的CD中那个充满悲剧性的《科里奥兰序曲》,在SACD中却没有一并收入。

07

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卡洛斯·克莱伯

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埃里希·克莱伯曾经于1953年录制过一版著名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Decca,nla),我仍能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时的我还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杂志评论者,我把1000字( 要求200字)饱含热情与溢美之词的评论投递到邮箱时,脑海中依然还回荡着起伏跌宕的旋律线条,那是我所听到过的最炽热清晰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在德国,我的评论很可能会被雪藏。因为老克莱伯在作品座右铭式的起始处使用了过于明显的三拍子节奏,这一点被一些德国乐评家作为攻击的把柄,而我在洋洋洒洒的千字赞文中却只字未提。

而现在这个小克莱伯的演绎也绝不陈腐或缺乏新意,第一乐章是我印象中最为生动与深刻的片断,让我几乎忘记了克伦佩勒式的坚定稳固的演绎,谐谑曲与末乐章同样如此。 此前,克伦佩勒已有1956年著名的爱乐乐团版,以及再早一些的1955年版,科林斯评价说“ 克伦佩勒对这部作品的诠释,就好像是他发现了它的伟大” 。

卡洛斯·克莱伯的《第五交响曲》自始至终都很出色,新颖的变化中总是不乏华美的壮丽,而他的《第七交响曲》同样也是一个著名的演绎。虽然在LP或CD唱机上总是能明显觉察到一些灰暗色调,但华丽威严的音乐丝毫不比《第五交响曲》逊色。

DG公司的“ 数码原音重现”技术是如何加以润色的我不得而知,重要的是,这个天才的演出最终能够顺畅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录音的重要性要超过《第五交响曲》。一流的录音、一流的演奏以及一流的指挥,仅在第一与第二小提琴声部的安排上有些分散,但毕竟瑕不掩瑜。我相信,小克莱伯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一定也是大多数乐迷喜爱的录音版本中的头座上宾。

这两个经典的演奏录音能够经过专业的重录技术处理而再次散发出夺目光芒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更加令人愉快的是能够在一张专辑中同时欣赏到它们一一现在这张专辑便做到了。

08

马勒第五交响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莱奥纳德·伯恩斯坦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的两个马勒第五交响曲录音版本之间相隔了23年,他的第一个录音是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由CBS公司录制发行的,而本专辑中收录的第二版马勒第五则是1987年在法兰克福的一个现场演出录音。

伯恩斯坦对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采用的速度在23年后变得缓慢了许多,我认为较快的速度应更接近马勒的原意,但总体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后来的这个演绎。首先,1964年进行录音的时候,纽约爱乐显然处于相对不佳的状态,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水准则远远高于当年的纽约爱乐,比如第一乐章在总谱标记15处的纯弦乐段落演奏得很精美,谐谑曲中长大的圆号独奏亦是如此。还有一个令人激动的神奇瞬间一一第二乐章标记29前的一小节作曲家标注为“Hohe-punkt”(至高点)处,小号上的光辉确实达到了这一效果。

当然最令人瞩目的还是伯恩斯坦本人,他在这里达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状态。他在恰当的地方为音乐赋予了魔鬼般的锋利,并且不可动摇地将音乐导向了最后的胜利。仰赖于清晰度和平衡感俱佳的录音,配器中每一个微妙的瞬间一一尤其是一些低音弦乐上的对位一一都完全按照指挥家的意图展现了出来。就如同西诺波里指挥同曲的那个评价不高的录音( 同样由DG发行),听众可以品味出其配器中的大部分所展现出的大胆创新,可以感受到在20世纪初这首作品听上去有多么新奇。但就西诺波里而言,这一点是通过牺牲了一些表达上的温暖而达到的,而伯恩斯坦远不是这样,我们可以从他的指挥中听到完美的结构、音色和情感。

小柔板乐章并不拖沓,由于小心翼翼地遵循了马勒对力度的指示,维也纳爱乐弦乐组如丝般的音色被很好地发挥了出来,听上去极为迷人,竖琴的音色录得也很不错。我觉得在马勒的几部较为乐观的交响曲中伯恩斯坦对这位作曲家的阐释是最出色的,在这里他不用刻意去增加几分过度的焦虑。他指挥的第五和第七交响曲都是经典的演绎,而我不愿把他指挥的第九交响曲纳入真正使人难忘的版本之列。

09

莫扎特双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小提琴伊扎克·帕尔曼

中提琴平查斯·祖克曼

以色列爱乐乐团

指挥祖宾·梅塔

如果我们对莫扎特《双小提琴协奏曲》的几个著名版本做一个比较的话,很快就会发现Chandos发行的小提琴家布莱宁( Norbert Brainin)与中提琴家希尔德洛夫( Perer Schidlof)的版本在录音效果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该唱片录制于氛围绝佳的伦敦圣巴尔纳伯教堂( St.Bamabas Church),有着非常完美的平衡感,独奏组和乐队的音色都被捕捉得极其真实、生动,乐队的织体也清晰而饱满。

Argo公司发行的伯朗/苏克( Brown/Suk)版同样非常优秀,但录音效果并不是很好。DG公司的克莱默和卡什卡西安( Kashkashian)版虽然也不错,但是演奏没有彰显出作品的主要个性。从演出的整体效果来看,帕尔曼/祖克曼这张唱片当居头牌。

我非常欣赏布莱宁和希尔德洛夫版对音乐的处理( 吉布森是个非常配合的伴奏者),但是他们的表现过于浪漫,乐句结尾的保持音处理得也有些不够到位。罗宾·戈尔丁( Robin Golding)认为“ 慢板乐章中部充满激情且感情深入的部分非常出色”,我同意他的说法。人们不应对这样的温情无动于衷,尤其是这个令人爱不释手的Chandos版本对独奏部分提供了如此华美的录音典范。而现在这张唱片中,帕尔曼和祖克曼赋予了这个乐章以一种充满灵感的宁静空灵之美,十分动人。

梅塔显然也进入了这种氛围,将管弦乐队的第一小提琴声部处理成了一种近乎缥缈的声音。在慢板乐章接近尾声的部分,情绪发生了转变,其节奏欢快得有些令人惊讶(这里比Chandos版中的表现更有个性),极具感染力。

帕尔曼/祖克曼版的《交响协奏曲》是1982年 胡贝尔曼音乐节( HubermanFestival)的现场录音,从这一角度考虑,其录音效果已经非常不错了。这个录音在LPD昌片中的音质格外地好( 虽然离完美还有那么一步之遥,因为管弦乐队的织体没有自始至终地保持清晰),但这张品质卓绝的CD却显现出美中不足之处:独奏者离麦克风太近,虽然声音很真实,但却失去了那么一点点美感。

类似的问题在《双小提琴协奏曲》中同样存在,这也让这个优秀的录音无法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不过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实在是无可挑剔,特别是( ChaimJouval)的双簧管演奏更是让人叹服。录音室录音的克莱默/卡什卡西安版,录音效果更加自然,而Chandos版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同样非常优秀,特别是尼尔·布莱克(NeilBlack)的双簧管绝对堪称一流。

戈尔丁认为布朗和苏克演奏的《交响协奏曲》的慢板乐章“ 有所保留”,与其它版本相比,他们的处理的确更加冷静,但仍然不失细腻和歌唱性。在帕尔曼和祖克曼的演绎下,慢板乐章成为整个演奏的亮点,祖克曼坚毅醇厚的中提琴音色与帕尔曼银铃般的小提琴高音形成了美妙的对比。

整个录音过程中,听众都出奇地安静,也许正是这样美仑美奂的演奏将听众带入了一种全神贯注的意境之中。

10

莫扎特交响曲第35、36、38-41号

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卡尔·伯姆

这六首交响曲的演奏来自于莫扎特交响曲全集的第一次录音,时间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直到今天,它们仍被认为是与”大乐团”时期的莫扎特在个性、气质上最契合传神的诠释。在伯姆指挥棒下熠熠生辉的莫扎特交响曲所展现出的优雅和饱满生动,与由卡拉扬指挥同一乐团的演奏相比较显然要流畅悦耳得多。这些交响曲的风格几乎完全符合伯姆的审美情趣。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演奏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具有典范意义的——第一乐章的呈示部要重复演奏( 比如说第40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小步舞曲乐章的节奏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稚拙瞒跚;慢板乐章通常总演奏得流利顺畅;而终曲乐章总伴随着“ 带有传染性”的急速跳跃之感。人们在伯姆版的莫扎特交响曲中会发现它们自始至终都传递着一种欢快而悠然的心绪。即便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录音也是生机勃发,经得起时代考验的。

莫扎特的晚期交响曲远没有象今天的人们所预想的那样明晰易懂——无论由本真乐器还是由现代管弦乐队来诠释都是如此。在不同的曲目之间有某些前后不相一致的地方。所有的录音都于1959至1966年间在柏林的耶稣基督教堂( Jesus-Christus Kirche)完成。录音效果最佳的当数1966年录制的第36号《“林茨”交响曲》和第39号交响曲两首——小提琴的音色令人满意到完全没有任何毛疵可挑;而效果相对较差的则是1959年录制的第38号《“布拉格”交响曲》,在那个录音里高音区的小提琴音色有些起泡。

所幸由于严密精确的CD转制技术鼓励着DG唱片公司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下了大力气( 以改善原有的音质)。事实上,大多数的唱片收藏者都将发现在所有六首交响曲里,就传递伯姆诠释莫扎特时的那份温馨柔和。且不带任何娱乐消遣成分的情感而言,CD的音质远比“ 可以接受”的程度更佳。

彼得·科塞( Peter Cosse)就伯姆诠释的莫扎特交响曲写过一篇颇有启迪性的文章,正确地指出了伯姆对于莫扎特作品“ 自然的,不带任何人为因素的贴近作曲家本意”的过人之处。然而许多唱片公司的小册子却已不再对“大禾花”原声系列的其他发行品种作宣传了。通过制作形似过去年代里最优秀的LP唱片的CD( 指大花版的CD内芯图案与原来的LP唱片内芯完全相同——译者注),以及通过对原声唱片封套的再版制作,来应和世人对过去年代的怀旧情绪毕竟不会产生什么危害呀。

11

马勒全集(贝蒂尼)

这套马勒全集首先受到关注的大概是那极其低廉的售价,而对于以色列指挥家贝蒂尼,恐怕很多乐迷者都没听说过。贝蒂尼的这套马勒在初版时就得到不少好评,但在EM旧录上停留了没多长时间就消失了,可能在乐迷中也流传不广。等到贝蒂尼去世,EMI才再版了这套录音。

贝蒂尼的马勒,是简洁清晰的处理手法。与那些歇斯底里、神经质式的马勒截然相反,贝蒂尼的感情表达比较理智、含蓄,没有撕心裂肺、痛哭流涕的场面。而他的理智与那种以布列兹为代表的“ 冷马勒”不同,并不给人冰冷无情的感觉,听者不难感受到一份热切与真诚。在音乐的横向与纵向结构上,贝蒂尼都用清晰、简明的风格一洗马勒音乐常给人的过于繁杂臃肿的印象。笔者以为,即使不论价格,这也是目前马勒全集的最佳录音之一。

12

肖邦圆舞曲(阿尔弗莱德·科尔托)

肖邦:圆舞曲

“阿尔弗莱德·科尔托开启了音乐的精神深度。不管是从天赋还是从影响来说,他都是最有诗意的钢琴家。”

这张CD上最主要的就是1934年他在阿比路录的肖邦14首圆舞曲。在这些录音1934年发行后,《留声机》的乐评写道:“这些演奏虽然带有一些技术缺陷,但并不损害其艺术性。实在的说,听这些录音不仅是享受,更是启发性的。”

这是自由速度表现的一个典范。对于我来说,原来圆舞曲公认的最佳录音是李帕弟在EMI的录音,现在怕要让位给他的老师了。科尔托在其中展示的千变万化的速度,以及他这么处理的理由,确实值得我们去多听、多分析。

13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三重奏

拉赫玛尼诺夫写有两首钢琴三重奏皆名曰“悲歌”,与他的交响乐、钢琴协奏曲等其它作品一样,这两首三重奏充满了作曲家音乐里特有的浪漫气息。那种浓浓的愁绪好象给全世界都描上了凄美的色彩。

两首作品中,第一首写于1892年,只是一部单乐章的短小乐曲;第2首最后完成于1907年,是纪念柴科夫斯基去世而作的挽歌,钢琴的凄凉,大提琴的悲哀,小提琴的不舍,哀伤悲痛的庄严,沉重落寞的肃穆,承接了无法比拟的凄哀苦痛。

专辑3位演奏者是俄罗斯或拉托维亚的艺术家,其中大提琴家亚布隆斯基在指挥界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合作既默契又不失独奏家的个性,对拉赫玛尼诺夫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的音乐语言再现得相当完美。

14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巴克豪斯)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喻作“新约圣经”,从上世纪30年代舒拉贝尔首次录制了这套钢琴文献中的巨作后,及后的钢琴家只要擅长贝多芬的音乐也莫不以此为荣,其中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这套1959年到1969年的录音堪称经典。

选这套CD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早年买LP时可选余地不多,那时并不知道巴克豪斯为何人,只因要贝多芬的奏呜曲而碰上的。买全集当然希望曲曲精彩,巴克豪斯素有“键盘狮王”之称,他雄浑强劲、紧凑结实、干净利落的风格很能对听众唤起一种“大丈夫当如此”的亢奋,弹奏第23、29、32等力量型的作品固然不在话下,弹奏早期作品也工整端庄,不失古典主义的意韵。因此,这套全集非常合我心意,总是百听不厌、回味不已。

这是巴克豪斯第二次灌录的全集,大师花了10年的时间录制,其中第29号未能完成,而以1952年的单声道版收录,断市多时后去年以环保装重出江湖。

15

浪漫与热情:马友友的音乐之旅

浪漫与热情:马友友的音乐之旅

马友友无疑是当今国际上最耀眼的古典音乐明星之一,他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到了只要标上马友友的名字唱片肯定就好卖的地步。在这张2007年的作品中,马友友展现了更广阔的音乐视野,从巴洛克时代维瓦尔第的四季到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的无言歌,从《艺妓回忆录》电影原声到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Fnnio Morricone的经典代表作,从阿根廷探戈大师皮亚佐拉到《新丝路传奇》的跨国民族音乐交融,各种不同来源不同风格的作品汇集一堂,马友友的演绎成为贯穿专辑始终的线索,引领听众进行一趟洋溢着浪漫与热情的音乐之旅。

正如谭盾盛赞马友友时所说“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他拿大提琴不当大提琴来拉”,马友友在这张专辑中不拘一格的多元化尝试,将大提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宽广境界。

16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西蒙·拉特尔)

要真正见识西蒙·拉特尔与柏林爱乐乐团和珠联璧合的威力,这款CD是绝对不容错过,虽然主角是弹奏钢琴的齐默尔曼,但西蒙·拉特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协奏中展现出来的“柏林爱乐音响”温润厚重、行云流水,当即要令你对西蒙·拉特尔刮目相着,这个英国人真不简单,太有天赋了。

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本来就是一部十分交响化的作品,乐队在其中表现的份量相当大,勃拉姆斯似乎是把独奏的钢琴也当作是整个交响乐队的一员主力而已。齐默尔曼钢琴演奏技艺之高自不必说,而且出于对勃拉姆斯音乐的崇拜,在录制这部第一钢协前做足了大量的准备功夫,力求表现出最靓的音色、最准确的节奏,展现出勃拉姆斯音乐最富有魅力的一面。

西蒙·拉特尔那果断、流畅而又富于激情的指挥风格,以及优异的节奏感在此更有不寻常的表现。这款CD的确予人不同凡响之感。乐队与钢琴的演奏活力四射,层次鲜明,高潮迭起,较准确、生动地表达出勃拉姆斯音乐的真谛;音响效果更是无比出色,无论你是否喜欢勃拉姆斯的音乐,这款近年来少有的最佳钢琴协奏曲录音是一定要聆听的。

17

梁祝(刘云志)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中国每一位音乐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乐曲,亦是吾之至爱,收藏有俞丽拿、盛中国、孔朝晖、西崎崇子、吕思清等诸位名家演奏的版本。后面又有一款令我惊喜不已的新版《梁祝》,主奏小提琴的是当今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刘云志,他的小提琴演奏清丽流畅,音色纯美,别具风雅,颇有品味。

对比诸位名家的演奏版本,我认为还是刘云志演奏的”梁祝”更为有血有肉,声情并茂,很有吾心目中“梁祝”那份“悲风流水,归去无眠”的音乐韵致。诚如《梁祝》创作者之一陈钢所言:刘云志的演奏“ 忠于原作,完全按照原作中所标记的时速来演奏,不急不慢,徐徐道来,令人情投其中,舒心畅怀”,“乃是一种在尊重原作基础上的再创造”。

柏菲唱片公司堪称一流的录音制作,加上“稀世之宝”斯特拉迪瓦利“红宝石”名琴的助阵,确实为刘云志的这款新版《梁祝》增辉不少。“红宝石”名琴所发出的声音,既有优美典雅的音色,又具有无比的穿透力,聆之赏之,的确令人惊叹。在目前众多的《梁祝》录音版本中,这款新版的录音当属首屈一指的王者地位。

版权声明:

文中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end-

拉到右下角点个“ 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吧

多重保护电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KECES P8线性电源

展会倒计时!4月14日与您相约重庆HAVE视听展!

轻松解决电源污染:IQRP-1500隔离牛电源净化器

展会倒计时!4月7日与您相约昆明HAVE视听展!

最高可达10A电流,可供电6台设备:凯乐P28线电

精湛工艺造就出色的声音表现:乐梵黄金枢纽电源线

三组输出独立供电:IQRP-3600隔离牛电源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