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浙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正跨越山海关,开启新一轮“闯关东”之旅。
在依然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生机和活力在悄然迸发,构成冬日里的独特风景。
其中就有来自余姚的姚力军。这位从事新材料研发制备的江丰电子创始人,把企业做成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之后,又带领团队向芯片产业链上游攀升。2022年,他在哈尔滨投资10亿元建厂,打造新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为国内供应链稳定提供保障。
浙江,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像姚力军一样,越来越多在全球细分行业中具有话语权的新浙商,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不断向产业链更高端攀升,闯出一片新天地。
进入3月,我们在黑龙江走访。从传统浙商的贸行天下,到如今智行天下、产行天下,姚力军等新浙商的“闯关东”之旅,看到“地瓜经济”的藤蔓伸得更远、长势更旺。
勇敢走出“舒适区”
3月3日,哈尔滨新区龙江学子创业园内白雪茫茫,姚力军团队投资的电子材料产业化项目基地,主体建筑已拔地而起。
不远处的试生产基地里,超高纯钛、超高纯锰生产线已投产,这些设备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基地已有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30余名,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这里生产的超高纯钛、超高纯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是讲东北话的浙商。”56岁的姚力军出生在哈尔滨,相比企业老总,更像是一名技术工程师,出行仍习惯背双肩包,在公司穿着深蓝色工服。2005年,他在余姚创办了江丰电子,2022年预计营业收入约23.22亿元。
但骄人的业绩背后,也有隐忧。
超高纯金属材料和溅射靶材,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关键材料。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密布上万米金属导线,这些导线非常细。其中,导线金属的纯度是最核心的要素,纯度要达到99.999%。
以往,一些超高纯度的金属材料,江丰电子需从美、日等国家进口。由于国际形势变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姚力军敏锐地察觉到“寒意”,果断带领团队出击,在2019年成立同创普润集团,对超高纯铝、铜、钽等制备技术进行攻坚。
“面对变局,企业必须跳出浙江,放到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上来考量。关键技术落了地,产业链才有安全稳定可言。”姚力军说。
这项技术处于新材料的前沿,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仅靠公司现有研发人员,明显力不从心。为集聚优秀的研发力量,姚力军在上海、宁波、丽水、哈尔滨等地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面向全球招募科学家团队。
哈尔滨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姚力军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更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经中外专家团队持续攻坚,2021年,超高纯钽提纯、电子束熔炼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终于实现量产。
作为行业翘楚,江丰电子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到冰天雪地“闯关东”?在姚力军看来,单项冠军占据的只是产业链的一个细分环节,企业家只有把眼光放远,瞄准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把创新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才能获得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全文
“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相反,产业链越完善,新格局下企业融入全球化的能力越强。”姚力军说。
黑土地上的新传奇
黑龙江,一直是浙商创业兴业之地,目前有20多万浙商在此经商。“闯关东”40多年,黑龙江省浙江商会秘书长项祖楼见证了浙商企业的兴衰沉浮。
在项祖楼眼里,过去浙商“闯关东”,从事的行业有着鲜明的块状经济特征,如永嘉泵阀、苍南印刷、永康小五金……黑龙江当年工业经济繁荣,为这些浙江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不少浙商在此投资办厂。但这些产品普遍门槛较低,如今在市场竞争中已没有优势,加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挑战,许多浙企、浙商选择了离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像姚力军这样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如今再“闯关东”,上演的已是不同以往的“传奇”。
“过去是商品走出去,现在是要让供应链强起来。”姚力军说,哈尔滨雄厚的工业基础,是企业选择在哈尔滨投资兴业最看重的元素,既保证供应链相对稳定,也能快速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同创普润集团副总裁于启明说:“在这里,能就近拿到铝、锰等原材料,还有不少客户在这里布局,可直接供货。”
对超高纯度材料制备而言,哈尔滨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工人众多;另一方面,年均湿度只有20%至30%,有利于超高纯金属的提炼。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像姚力军团队一样,开启新一轮“闯关东”之旅,把广袤的黑龙江作为产业化基地。
比如,生物科技企业新昌新和成、羽绒制品企业萧山柳桥集团等一批浙江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不少在行业内拥有话语权的企业,都在黑龙江布局设厂。据当地商会统计,在黑龙江投资过亿元的浙商企业,已有40余家。
从行销产品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40多年间,“地瓜经济”正不断更新迭代,其背后正是中国产业发展格局的转变,以及浙江制造业提能升级的成效。
随着这些浙商企业落户,“地瓜经济”的藤蔓延伸到黑龙江:它们拥有核心技术,助力浙江总部的“根茎”更加壮硕;有大手笔的产业化基地,使“枝叶”更加丰茂。
追逐创业创新的潮头
仔细观察在黑龙江的浙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人仍使用浙江的手机号,但口音已经带上了东北味儿——既不忘乡梓,也融入当地,是他们的生动写照。
“四千精神”,就印刻在一代代浙商“闯关东”的经历中。不管时代怎么变,坚持创业创新和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浙商秉持的精神内核之一。
当前,浙江正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创业创新的潮头在哪儿,浙江企业家就追到哪里。”项祖楼说,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浙商企业相比,新一代浙商对自主创新的渴望更加强烈。
“江丰电子就像在芯片里修路,不过这条路,只有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宽。”姚力军说,现在他和团队要把技术攻关之路,修到产业链的上游;把产业化之路,修到全国各地。以江丰电子为主导,姚力军已在全国12个城市布局了19家企业。
今年年初,姚力军团队研究主导的另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电子薄膜项目,也落户哈尔滨。电子薄膜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新能源汽车全景天幕等领域,可控制实现玻璃幕墙的自主变色。项目先期计划投资1000万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根据新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需求,进行项目孵化和精准研发。
在哈尔滨新区龙江学子创业园里,“产业报国正当时,中国制造扛大旗”的标语悬挂在醒目处。在姚力军看来,增强制造业实力不是一群人和一个地方能完成的,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几代人的接续奋斗。
如今,越来越多来自浙江、江苏等长三角的企业,选择北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许多博士和专家,也南下宁波创新创业,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哈工大与宁波共建的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已成为服务宁波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一场双向奔赴,正在大江南北掀起新的创业创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