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玲:非遗“萌兔”迎新春
一块一块的小布条在巧手翻飞间,变成活灵活现的兔儿爷;一针一线的巧思,做就百兽之王的威风凛凛……
1月11日下午,当我们见到李安玲时,她正在位于市中区的非遗直播间里忙碌着。李安玲是李氏传统布艺第五代传承人,发展到今天,李氏传统布艺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在传承发展方面都有了不小的变化。
为了迎接2023年兔年春节的到来,李安玲设计了二十余种风格各异的兔子造型,既有符合年轻人喜好的马卡龙渐变兔、现代抽象风格的无相兔,同时也有传统的兔儿爷、象征吉祥的布艺老虎。目前,已有六万余件产品投入市场。
非遗的文化属性浓重,难以复制、难以实现标准化量产是其市场化过程中的一大门槛。如何在传承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李安玲有自己的妙招。一方面生产产品,在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引进生产流水线,通过手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每一个产品的质量,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像这样巴掌大的小老虎,一个人纯手工制作需要一天的时间,通过流水线一天就可以量产二百到三百只。”李安玲说道。另一方面制作精品,依旧是纯手工制作,用精湛技艺擦亮李氏布艺传承的金招牌。
展开全文
对于非遗来说,市场化说到底也只是传承的手段,最重要的还是技法的代代相传。李安玲是市中区文化馆的入驻非遗课堂老师,每个月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文化馆的李氏传统布艺课堂。每到周末节假日,课堂上都会有许多大学生慕名前来,这是让李安玲最欣慰的一点,“年轻人们也越来越喜欢非遗技艺了。”他们常常会带来很多有创意的点子,也让李安玲非常高兴,“我喜欢和他们面对面交流。”
对于学生的选择,李安玲表示没有太高的要求,她说:“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年近七十的单玉兰阿姨在半年前结识了李安玲,现在她已经可以制作出成型的大老虎摆件了。记者到访的那天单阿姨正带着外孙女一起跟着李安玲缝制布艺兔,小姑娘说:“姥姥刚开始的时候不敢学,怕学不会,后来越做越喜欢。”单阿姨的外孙女还有李安玲自己的外孙、外孙女,常常聚在李安玲的工作室玩耍。小朋友们虽然还没能力制作出像样的布艺作品,但他们围坐在一起分布条、看手艺其乐融融,下一代的兴趣培养已然成风。
目前,李安玲正在着手打造自己的非遗直播间,也在定期更新短视频,她希望能通过创新宣传手段让非遗能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 贺迎秋 甄宗奎
(编 辑:陈君 责 编:霍秀菊)
来源:枣庄日报客户端
编辑:马骁 责 编:徐晓伟 校对:高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