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陵墓位置的不确定性
曹操以性格多疑而闻名,熟悉曹操,很多人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一个奸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据《三国演义》记载,建安25年,也就是公元220年的正月,66岁的曹操在大限将至之日,立下了遗嘱:
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72疑冢,目的是“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的讲武城开始,到磁州结束,共72座坟墓,就像一个个小山一样,被人疑为曹操的72疑冢,那么究竟哪一座是曹操真实的坟墓呢?
要说《三国演义》是演绎的,是小说,不足以解释历史事实。但是也反映了曹操的疑虑,那就是怕自己死后被盗墓者光临。曹操知道,古代盗墓者猖獗,特别是朝代更迭,人们生活不保的日子,盗墓是常有的事情。据传曹操就曾经成立了一个盗墓的组织“摸金校尉”,专门来盗取古墓,用来筹集军费。
曹操做了这么多挖人祖坟的缺德的事情,就怕现世报,自己的墓地也被盗。而《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等人就把曹操运回到了河北邺城以西,把他安葬在了高陵,但是不几年之后,他的高陵就不见了踪影。
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的人说是在漳河河底。清朝《全健笔录》记载,在顺治初年漳河的河水枯竭了,有逮鱼的人看到河中有一个大石板,石板旁边有一个小缝隙,人可以进去,从外面看里面黑洞洞的,就几个人约好一起进去,然后走了几步,看到里面有个石门,大家发现石门中很多石头美女,有的坐着,有的躺着,并且屋中还有一个石床,床上躺着一个人穿的非常的华丽的像是王者的人,旁边立了一个碑,写着此人是曹操。但这个记录是在野史中,真真假假还弄没有清楚。
展开全文
《魏书武帝纪》记载,“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凡诸侯居左右以并,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
意思是说,曹操生前陵墓位置在西门豹祠以西,就在高处作为埋葬的地基,不人为建设陵园,不树立墓碑。而周围可以使诸侯公卿的陪葬墓。根据这段记录,曹操的陵墓没有醒目的标志,甚至没有墓碑,所以只有一个大体的为之,就在西门豹祠关键是此处有多处西门豹祠,根本不能确定是哪一处。
后来清朝末年72疑冢多次遭到盗匪的光顾,从出土的大量文物来看,72疑冢根本不是曹操墓葬的疑冢,而是北魏北齐时期的贵族的墓群。
而也有人认为这72疑冢可能是曹操生前设置的,为的是迷惑后人,但是北朝王公贵族直接用了这些坟墓。而经过调查发现根本不是72的座,而是134座。历史漫谈君觉得,既然是北朝的王公贵族,在选择自己百年之后的安息地上,会如此草率吗?这可是大事,古人非常看中,所以可能性不大。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曹操的陵墓的位置都不好确定了呢?历史漫谈君觉得是魏晋时期丧葬风俗习惯导致了曹操陵墓的失踪。因为那个时候帝王陵很容易被盗匪看中并盗墓,为了防止这样的的事情的发生,魏晋时期的王公贵族的陵墓甚至不树也不封,进行薄葬。
曹操死后也是简仆薄葬,不随葬金玉珍宝。而且,曹操埋葬的地方又接近了漳河,漳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所以曹操的陵墓很可能被大水冲毁,而不知道具体位置了。
鲁潜墓志铭解开谜底
1998年4月,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0.5公里处的机砖场里,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一块墓志。这块墓志埋在地下2米深处,高20.7厘米、宽31.3厘米,隶书志文,其上铭文字迹清楚。十四行,行九字,最后一行三字,共一百二十字。
墓主为后赵的鲁潜,官至大仆卿都尉,正三品官员。
令人惊喜的是,鲁潜的墓志铭标明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
"(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考古专家说,这里所说的魏武帝陵应该就是高陵(西陵),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这说明曹操的墓地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
按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的"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与鲁潜墓志铭上描述也相符。据说,曹丕曾经沿着漳河去祭奠曹操,而西高穴村西不远处就有古渡口一处,也可以得到印证。
最终,专家把曹操陵墓的大体位置锁定在了西高穴村。
综上:曹操陵墓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在经过了时代的更迭之后,由于他人为的不树碑,不建陵园,所以很难确定。或许这是曹操的高人之处吧!死后不被打扰,才能让死者真正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