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

黔东南山 牛 雨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0 23:47:02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田野采风确实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但是收获却是意想不到的。其中既有着冒险,而且多年摩拜的感知不如亲眼所见。

西南凯里苗族山寨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上大学的时的民歌课老师李文珍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久久的迷,也曾经一提到去某某村采风的情形总是激动不已,例如:一走到坝子附近就听见远处传来一声接一声村民的亮丽的歌声,尽管当时也激起一片的浮想翩翩,我们简直觉得这是不是虚幻的?非常遥远的遐想罢了。电影里不是经常演某神仙一不小心迷路,掉到了山里昏迷,等醒来时,看见一些穿着民族服装的人在唱歌跳舞。

当然实事也证明了,“飘”进寨的感觉近在眼前......

探望山间哪去处,山歌云游!

只为那般 山歌好!

一、 小插叙

2018年11月,农历牯藏节对于苗族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十三年一次。对于我们来说,总体来说好事多磨!黔东南之行之前没有任何前奏,不巧的大堵车也出来奏效,早上八点的飞机我还是迟到了五分钟结果没能赶上飞机,只能更改航班了,把同行的邓姐姐差点鼻子都快气歪了,她呢提前两个小时就在机场等啊等,一直催促我每见动静。我们飞机晚点只好改换各路路线到达贵州的凯里,于是飞机——出租汽车——火车——公共汽车各式交通工具。下了车左右张望,透过公共汽车,邓姐姐指着某某招待所,像是回归到了八十年代。

接下来,要想到达我们的目的地,从台江县走还有26公里呢,这是地图的直线距离,还没有算实际的路程,而且当地的班车司机说艺术节就开幕了,没有时间来接了,让联系另一个司机。一路征途,早就晕乎了,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人的装扮早就发生变化了。梳着苗族发髻的、头上的还戴着一朵大花的妹子从眼前闪过,那就美啊就像是电影里演的一样,瞬间就觉得这些比“show”还“show”呢,仿佛自己也像是掉到了神话里。

一路饥肠辘辘,干脆就地取材,在凯里呆一晚上,何不美餐一下贵州的酸汤鱼,又酸又甜说不来的的啥味,怪的有些意犹未尽的美滋滋。然后在褚橙摊前不走了,想起孙悟空吃人参果大概就是这样吧。嗨!怎么感觉我们这是在切换主题了,老天安排让我们既来之则安之!

“班车接头点”

第二天坐长途车去台江县,然后再去他们进寨的班车接头。

因为总算是找到可以接我们的班车,所以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打量周围了一瞅,因为是挨着自由市场,最打眼的有卖各种编织的箩筐,大的、小的,有簸箕、当然还有很多就是背在背上的箩筐,西南地区背小婴儿、日用品、食物等等都往背上背,使我想起我小时候也是外婆也背在背上。

班车上的要么是带着鸡鸭,还有一些带有着奇特味道的植物(中药)直灌鼻子。鱼腥草,味道自然是和这名字一样,初次闻的人不太习惯,但在南方比较常见。再就是,我们发现深陷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了,周围人说的话没一句能听懂的,莫非这就是苗语?

路就在前方

凯里周边以苗族居多,其次还有侗族、布依族。开始通往寨子的班车沿途起初还能看见侗族的鼓楼的建筑群,之后视线渐渐被树林、大山挡住,耳朵也时不时鸣响这是在提醒我在爬山。越来越远离城区会发现路途颠簸,而且由于刚下过雨,担心会不会突然的滑坡,心开始砰砰跳。山多弯弯曲曲的有些难以想象,在从山上滑下的泥土、瘫倒歪斜的树木、灌丛不管怎么说都制造了紧张的气氛,再看司机泰然自诺,沉着娴熟的掌控方向盘,我觉得马上车前方已经没有路了,结果陡然又一个拐弯。再往后,车就像飘在云里了,已经分不清哪是路、哪是云、哪是树了。 看看地图,谁相信我们走的是县道,简直就是泥土路,车轱辘左边是山,右边是沟。每当司机拐个湾心就扑腾扑腾一次,心想“下次打死都不来了”。

展开全文

(其实寨子里的孩子们上学就是靠班车司机来回的上下学接送,有的离很远,在电视里听说的孩子上学历经爬云梯等等,真不是城里孩子能够体会到的。)

终于眼前一片豁然开朗,无论是大车、小车已经把进寨子的入口填塞成一狭长条,其中居然还有一辆大巴车,如此大的体量怀疑这是怎么开进来的?

挨着山沟的边形成了一幅壮丽的车群组图足有一公里。据说这座村寨有1600年的历史,深山之中、远离市区喧嚣,开幕式也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媒体......,把这里挤满了。

二、盛大的开幕式

台江方召镇这一带是喀斯特地貌,不乏陡坡俏岭,而反排村也是围山而建。清清溪流,树竹繁茂,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冉生出多彩多样、丰富形式的民间艺术,可以说目不暇`接。

苗族是一個迁徙民族,历史上因为受到外族的侵袭,有过残酷的战争,他们的祖先是躲避战乱迁徙到了这里。在迁徙的过程中,有过饥荒、疾病,甚至死亡。他们以另一些表达方式,动情的故事在他们的民歌、舞蹈、苗绣艺术充分的展现——“万物皆有灵”。一代又一代传接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待为我们现在的人去了解这个民族,他们曾经的悲壮故事及美丽传说。

当天没有赶上开场的敬拦门酒虽说是小小的遗憾,但之后的开幕式令人耳目一新。尤其以前对于仪式的概念比较模糊的我,之下的一系列活动亲身感受到了苗族的祭祀文化。

1. 多声部情歌

首先是特殊的声乐演唱方法——是真声、假声并用,不仅如此还有更吃惊的那种“现代”唱法——颤音,苗族原始歌唱,这样的颤音幅度难道不是现代音乐吗?当然提起喉颤音,马上想到的就是蒙古族的呼麦、或者是朝鲜族唱歌。喉颤是一种特殊的唱法,不同的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颤音。

其次让人惊异的是——这些苗歌还是多声部音乐,与西方复调音乐类同,如果是男声部先进入时,女声部在随后的进入时与男声不形成和声,男声的颤音、音区等等使他们区分开。不仅有有颤音,还有滑音,在节奏上也有一些拖腔,节奏自由,不拘束。演唱难度大,天然的铸造了他们都是演唱高手,这里蕴藏着多少民歌,无比巨大的宝库这些岂能是在课堂里学完的?

那首《开天辟地歌》是一首古歌,苗族人的信仰中对于宇宙、人类的起源都有着神话的故事。在演唱时不同地区的人在曲调上略微会有一些差异,但对于我来说风格是一样的,一听就是很古老的调子。只是觉得四度的跳进和黄河流域的某些相似,这个有待考察。

《苗族古歌》一般是由成年男子演唱的,如果非要按照乐谱来记谱,好像失去了一些什么,尤其不能像五线谱的一些记谱规整的方式,也不能去套用,这样会失去歌曲的原来的色彩与韵味。更重要的是语言的差别,所以这些对于记谱都提出一个考验,例如说简单的记成5、1;或是3、5、6。

“飞歌”(苗族的“恰央”),原来是游方时表达爱意的歌曲,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旋律婉转,不同部落(或者支系)都会有差别,所以我想这对于听不懂他们语言的我们的一种神秘吧!

最后就是,这样的唱法、多装饰性,又该如何记谱呢;哪种写法更加接近于原唱呢。在什么地方需要运用喉颤,颤动时多大的幅度...... 不同村落间的在语言方面的微小差别,旋法之间略微细小差别,也构成了有趣的声音识别——“声音音波谱”,靠耳朵来识别族群的一种标识符号。

2.反排木鼓舞

反排村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传承人万郑文。之所以要跳木鼓是因为苗族的先民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只是转移,这种木鼓是祖先的归宿,通过敲击而唤起祖先的灵魂,被作为族群的象征。这种源于苗族“牯藏节”的木鼓舞,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

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不同的部分也分为不同的涵义。结构上启、承、转、合,循序推向高潮。其奇特的是“模仿虫、鸟、鱼、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犷豪迈、矫健敏捷、灵巧活泼。

木鼓女舞者穿的是短裙。木鼓木制,树干的内部凿空。用木棍敲打鼓身的不同的部位产生出不同的声音,例如“啄木鸟”的声音,要学会耳听各种的声音。此外,配合舞蹈动作的同时还会发出一些“嘿嘿”之类的声音。

我们受舞蹈表演的表演情绪也上来了。不是说南方山清水秀吗,这种彪悍、热情奔放的,好像那个和北方... ...

3. 传统乐器表演与舞蹈

苗族的传统乐器比较有意思,例如说树叶、芒筒、芦笙。

一般来说,芦笙抱着的,用于一边跳舞或者行进时。在这次牯藏节用的都是苗族的传统乐器芦笙两三米高,曲子也是传统的乐曲。来看看祭祖仪式之后,芦笙队退场。

还有附近村寨的、更为特别的火枪表演:

三、特色活动

服饰

关于此次活动的安排表中,赫然醒目的有一项,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就是盛装表演。起初我十分想不明白缘由,等一开幕式,看看在场的老老小小我就明白了。

这次牯藏节非常的盛大,无论是背在背上的小婴儿,全村老小都是盛装参加,这也都说明了这里沿袭的传统与风俗。当地的苗妹告诉我们他们一共有九大支系,反排就是方白,意思就是“高坡的地方”。我们还好奇,为什么他们的传统服装以黑色为主。台江这一带被称为黑苗,属于清水江流域支系之一,台江的九苗——方白央、方白、方纠、方黎、方南、方你、方翁芒、方翁和方秀九大支系。

苗族支系非常复杂,每个部落的服饰都不一样,所以除了方言之外,服饰代表着一种族群以及婚姻集团的标识、族群的象征。

厨房帮忙的苗妹

第一次被苗族的服装吸引,是在一本《锦绣广西》中,尽管没有黑苗事因为针对的是广西的苗族,但其中对于苗族服饰有很多详细的介绍。

巧夺天工的苗绣,常见的题材有造型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的图案。针法有平绣、皱绣、缠绣、打籽绣、马尾绣、订线绣等都数不过来了。家家户户都会的蜡染工艺,佩戴瑰丽夺目的银饰。此外各种包头、绑腿、腰带、上衣... ...等等装饰物也是不含糊对于生活、自然、或者是超自然的书写。当然,其制作过程复杂,有写意的、有抽象的,哪一件拿出来都是工艺品。

四、 祀祖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或者“吃牯脏”(苗语称“馕姜略”),有大牯藏和小牯藏之分,既然是牯藏节就少不了牛的缺席,常见的在仪式中的杀猪宰牛,是反排村非常隆重的节日。杀牛祭祖的仪式中担任祭师的还要唱牯藏歌,是无伴奏歌曲,同时木鼓的节奏也不能乱敲。仪式特别繁复,之后还有其他的活动:斗牛、多声部情歌比赛等等(见下文)。

后厨

当天后厨忙得不亦乐乎。

五、篝火晚会

最让我们欣喜若狂的是,在晚上举行的篝火晚会。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福利”,好比童话般世界居然在这里有了现实版了!

也能看到我们跳起来芦笙舞,芦笙手领舞在最前面,然后队伍有分成两队。我是觉得有趣的是大家也不是什么专业队的,但是很尽兴、节奏很准确,像是已经排练过一样。不分老少,围着篝火一个圆圈牵手跳舞。

在这里就是什么时候跳累了,什么时候就算休息。这个舞点接着换下一个,只怕没有动力,再换个Disco的,之后再换一个大团结的。

本来是小雨,一会雨下大了,雨点吧嗒吧嗒的淋湿了衣服也丝毫不能阻挡狂欢的兴致。

重温了一下童趣、童话故事里的梦!

六、斗牛

一大早上,就看着牵着各种型号的牛出现在村子附近,这不是集贸市场啊,是去斗牛场。我们以前听说什么斗鸡啊、斗蛐蛐,这回是斗牛太新奇了!

牛身上都有标记,写着几号几号,想象一下吧,就是牛的运动比赛。一直要到最后选出牛王。斗牛场是在一个山坳里,周围环山。因为实在是人太多,我们只好爬上山坡观望。

牛体力大,有的时候如果互相认识就不打了,进了赛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么劝就是不打,只好换下来;还有的牛确实很凶,如果打得太厉害,也要分开,以免伤到对方。虽然不是我们参赛,但我们依然自始至终是紧张、有趣、又好奇。

远处眺望这座古老的村庄,瞬间也热闹非凡,当地的村民站满了山头有形成了另一边的观望台。有的牛也会爬上来候场,我们只好为之不停的让位,有点被牛牛驱赶的喜乐融融。好像有种人牛相伴、与自然为乐的感觉了。

反思 启示

当地的民歌手与学院派或者说是西方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之间的差异,使得根系在我心中的那唯一演唱体系出现了震动。来了这才知道西方艺术歌唱方法并不是演唱方式的唯一,并且会随着族群的差别,而出现“我”与“他”识别性。唱歌的场合什么都会用到,酒歌、劳动、祭祀、哭腔等等,歌唱既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仪式。

再回想那首笛子曲《苗岭的早上》吗,大小调在三音上的变化音,3与b3之间,对于声乐表演或者是作曲家来说,恐怕都注意到了那非寻常音,这很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即使放到独唱歌曲里也是有难度的。但是对于当地的民歌手是如何找到这种音高呢?不止这些,有时在其他的音上的微分音出现。飞歌很多的歌曲来自于古老的“游方”,男女声之间的模仿、合并,声部进行自成体系,外加树叶也在传递着爱慕的悄悄话。

苗族没有文字,但不等于他们就没有代表文字的替代品的存在,只有他们之间才能看的懂、听得懂的语言,一种暗示的一些符号;“无文字”转换为苗族的精神全写他们的服装、音乐里。但又是如何做到不在传承的过程中避免走样呢?

逃避战争、隐蔽迁徙秘密不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说起来这一段历史多少给人有种悲凉的感觉。在离开反排村时,感慨再次应证了那句名言:“创造艺术的是人民,作曲家只是把它们编一下而已。”这种真真意义上的和大自然浑然一体,天人合一。我也已经满不在意转变成期盼下一次的回顾了,按奈不住地在心底为这样的民族骄傲。

好像是矛盾的,你说他们到底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突然感觉他们就是现代的(当然不是指的不是物质上的)。这些文化习俗超然的境界也许是我们多少年后追求的,人类好像在寻找一些超物质、超现实的,甚至是不是我们现实不能理解的,我在这里全找到了。

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古老传统继续保留,尤其是那些原始的文化风貌。嫁接的其他成分或者其他凭空臆想的拼接入一些作品中,有时会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味道不纯的问题。总之,那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艺术需要维护与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