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湾区 高松 高质量 布局 学科

高松:优化学科布局 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0 21:32:03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高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图/学校供图

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全国两会最热的关键词之一。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要在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尤其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应有贡献,推动国家、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山大学开启了建设鲜明中国特色、显著中大风格、引领一流水平的世界强校的新征程,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不断完善,走的也正是高质量发展之路。”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高松表示,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他将结合自身工作就师生们关心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做一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代表人民、让人民满意的代表。

稳定支持高校基础研究 打造医学教育“试验田”

羊城晚报:今年全国两会,您比较关注哪方面内容,带了什么建议参会?

高松:我比较关注教育、科技领域。近年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的“主力军”作用愈发明显,但也存在相关问题。我们应尽快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提高稳定资助力度。比如,通过现有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杰出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等,鼓励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自主选题研究,充分考虑从0到1的原创性探索、关键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攻关研究;增加“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1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提升生均拨款,大力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走实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我提交的另一个建议是关于央地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一起提出建议,协同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大学等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和促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立更完善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与卫生健康事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新时代医学拔尖人才。

展开全文

一是以服务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与地方政府等形成合力,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二是以服务国家区域卫生健康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部省市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三是综合性大学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化医学教育机制体制改革,争取央地共建,全面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服务国家与地方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大期望能做央地共建促进世界一流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为大湾区建设世界医学人才高地和国际一流医药创新中心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扎实推进学部制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羊城晚报:您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支撑?立足新时代新起点,中大将如何培养人才?

高松: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而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为此,中大稳步开展学部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全面优化提升育人环境,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把“三个最大限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弘扬与提升。

另一方面,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教师分系列聘任体系,探索对教研系列、教师系列、专职研究系列三类教师进行分系列设岗、聘用和考评,为不同系列的教师提供有预期的职业发展路径。鼓励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实现“近者悦、远者来”,营造安心舒心才能专心潜心做大事的良好环境。

此外,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发挥在跨院系、跨学科教育方面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院系之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夯实跨学科教育的基础,促进跨学科教育向纵深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羊城晚报:学部制在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拥有怎样的优势?

高松:我们推进学部制改革,目的是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进一步提升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

近年来,中大在广州、深圳、珠海有“三校区五校园”设有60余个院系。学部主要由相同和相近学科院系组成,设置有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学部内院系学科规划与布局,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学位授予标准、教师评聘标准等,构建“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部内或学部间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已先后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理学、工学、信息、医学等7个学部。以医学部为例,成立医学部可以统筹整个医学教育,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再到继续教育,完善医学教育的完整性。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布局新工科新医科 为大湾区建设作贡献

羊城晚报:中大深圳校区目前取得了怎样的建设成果?将如何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高松:深圳校区于2018年启动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已完工建筑面积达105万平方米,文学园、理学园、医学园、工学园、教学楼、学生公寓、运动场等交付使用,且在2021年就培养出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当前在校本、硕、博学生有8600多人。

我们在深圳办新工科、新医科,培养创新人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办新农科,瞄准主粮种业安全,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可以说,深圳校区启用不仅完善了“三校区五校园”的校园发展格局,更为中大下一个百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羊城晚报:接下来,中大将如何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松:中大毗邻南海,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希望能够为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现在在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核心城市办学。为了更好地服务大湾区,我们在继续保持文理医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新工科”,特别是在深圳和珠海布局了近20个工科学院,工科教师队伍从原来的10%左右,增加到了30%多。我们在深圳还发展了“新医科”、建设了附属医院,助力深圳医学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科技服务方面,最近几年,我们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些科研机构,例如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等联合攻关、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加强合作,进行联合研发。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仅2022年,学校成果转化合同金额5300余万元,转化专利103件,转化数量质量稳步增长。“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到账金额均超过“十三五”期间的总和,其中超过六成的成果转化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最近三年,每年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很多毕业生进入了医疗、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核能等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福祉高度相关的行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