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古代都邑
08 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文化遗址,在今之洛阳谷水镇王湾村的涧水台地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1959年和1960年两次发掘,清理出房基和窑穴等多处遗迹,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3米左右,含有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特征。
王湾遗址发现有房基、灰坑和墓葬,出土众多,地层明确,遗址中发现了陶窑和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王湾遗址的灰坑分布密集,多层重迭,说明文化延续的时间很长。
考古界根据王湾文化层的堆积层次、各层遗物的差异性以及遗址的迭压关系,将它划分为三期文化。
第一期文化,其居屋全为地上建筑,结构为草拌泥的红烧土或石灰质杂拌土,墙基结构中多有挖槽,内填碎块红烧土,基址内外都有柱洞,有的墙基地面上还铺有大块平整的砾石。
遗物中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石斧、石锛、石镞、石磨棒、石盘状器等,也有陶刀和骨镞,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灰褐陶次之,纹饰有线纹、弦纹等,主要器形有釜、灶、甑、鼎、盆、瓮、罐、钵、小口尖底瓶等。还有骨锥、针、匕、簪及一些蚌、陶、石等质料的装饰品。
第一期文化中的墓葬包括长方形竖穴墓、瓮棺和小口尖底瓶葬器,均无随葬品,人头骨涂朱现象比较普遍。
第二期文化,居住面是一种近三合土的白灰土,附近和上面多有红烧土块。
遗物中的生产工具,除延用第一期工具外,另发现穿孔石铲、石镰,蚌刀、蚌铲,骨镞,弹丸,网坠等。生活用具仍以陶器为大宗,石、骨器次之,蚌器最少。主要是夹砂灰褐陶器,器形有鼎、甑、罐、双腹盆、单耳杯、小口平底罐、瓮、碗、豆、盘等。还有骨镞、针、匕、簪,也有陶环及蚌、玉及牙饰。
第二期文化中的墓葬习俗与第一期基本相同,随葬品很少,仍见头骨涂朱者。
展开全文
王湾第三期文化遗迹被认为是周朝时期的比前两期丰富。
矬李文化遗址,位于河南洛阳洛龙区矬李村,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存,发现有居住面、灰坑、墓葬、水井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
西吕庙文化遗址位于河南洛阳东北,面积约8万平方米,发现灰坑12个,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
09 二里头古代都邑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据研究认为即是历史上的夏人后期都邑斟鄩,被相关专家称作最早的“华夏都市标本”。
遗址踞于今天的洛水之南,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
偃师二里头村考古长达半个多世纪,发掘出了最早的二轮车遗迹,最早的城市干道路网,最早的图腾拼图,最早的网格纹铜鼎……
出土的无价珍宝非常之多不胜枚举,据认为它们都携带着历史根脉的印记。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考证,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而,中国学界认为它是中原地区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在豫西和晋南一带,考古发现同类文化遗存一百余处,被概称为“二里头文化”。
从发掘情形来看,远古时候的斟鄩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的王都,加上对历史典籍的考究,学者认为,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发源于这里。
二里头遗址是公元1959年发现并开始发掘的。考古发掘持续六十多年,发现了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遗址区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远古遗物,其中的网纹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都邑与二里头文化的性质,证明当时的河洛流域,在由若干相互竞争的血缘氏族部落形态进入集中王权社会的发展时期。也就是说,“满天星斗”渐变成了“月明星稀”,政治实体散在,变成了集中王权,或者说,由多元化邦国文明变成了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有鉴于此,二里头文化,堪称华夏权力文明的根源文化。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古老的“夏都”所在,其文化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扬弃和传承,被延续下来。
二里头古代都邑的神秘面纱,由连年考古所揭开。
遗址中部发现的大量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
在二里头遗址区,发现了方正规矩的宫城,有中轴线规制的建筑基址群,也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网,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和谐严整的大型都邑。
二里头遗址的区域主干道网,大路最宽处超过20米,相当于现代的4车道公路。在遗址区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车辙,在东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由此可知,在商人居住殷都时期使用马车前的数百年,偃师的斟鄩已经滚动着车轮了。
遗址中规模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10米,南北宽100米,高约1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根据出土的建筑基址遗迹形状,相关专家将1号宫殿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四周有回廊,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场。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有3条通道。
如此浩大规模和等级的宫殿建筑,是迄今可以确认的华夏大地上最早的宫城群落,只有控制着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完成。
1号宫殿也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的程度相当之高,通过比对研究,专家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的形制和结构都已相对完善,其格局为后世所沿用,属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之作。
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手工业作坊,有制陶、铸铜、制玉、制石、制骨等类型,在其遗址中清理出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骨器等制品,其中,青铜爵、青铜斝,用合范法铸造,古朴庄重,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它们的成型工艺,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新纪元。
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精美,镶嵌技术极其熟练,是中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其他铜器,还有生产工具刀、锛、凿等;武器戈、戚、镞等;乐器铃等。
二里头遗址的玉器,器形风格独具,数量也非常丰富,有圭、璋、琮、钺、刀和柄形饰等,多为礼器和祭器。
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墓葬有数百座之多,大部分为中小型墓,规模较大的只有1座,位于2号宫殿夯土基址的北部正中位置。中、小型墓葬规模不大,随葬品却十分丰富,也不乏精品。
后山:出身理科,中外文化比较研毕业,有《浪漫国度-法国史传》6卷本、《洛阳城》10卷本、《丝路密码》2卷本、《大唐上阳》(10卷本)《帝都传奇》(10卷本)《牡丹传奇》(10卷本)《曹操传》(大陆、台湾版)《刘禹锡传》《白居易传》《来俊臣传》《薛怀义传》《巫文化诠讲录》《学以成人》等著作及译作逾百种。
本书简介
本书以“嵩山精神”发轫,梳理、趣述从古到今的中岳文脉,远古都邑巡礼、嵩山的见证、娱情的郑风、美丽的洛神、仙功与佛德、地脉与人望、世界地质公园,分量厚重,解析独到,以“寄情嵩山”作跋,论析“博物具身识见”与“生态审美体验”,堪为价值不凡的嵩山文化读本。
《嵩山文脉》
任见 著
嵩山文脉
目 录
序章 嵩山精神
01 愿景崇高,奋发入云
02 历程绵延,曲折跌宕
03 境界奇美,风光魔幻
04 文化厚重,享誉天下
第一章 远古都邑巡礼
05 南北一肩挑
06 瓦店文化遗存
07 王城岗古都邑
08 王湾三期文化
09 二里头古代都邑
10 郑州商城遗址
11 偃师西亳故城
第二章 嵩山的见证
12 “河图”与“洛书”
13 象征极权的玉版
14 “贵二代”的排场
15 “羿二世”的胜利
16 后羿、寒浞和夏癸
17 “问卜”与“庙算”
18 商已软不邋遢
19 老家的威风锣鼓
第三章 娱情的郑风
20 诸侯榜样,高比嵩山
21 周郑长葛战役
22 “王风”和“郑风”
23 周太子的嵩山仙缘
24 “道”“礼”博弈
25 郑国商人弦高
26 乘轩里的“特务”
第四章 美丽的洛神
27 轘辕关古今
28 美丽的洛神
29 客家人的“根”
30 血脉集束大谷关
31 伊阙文武志
32 仙气弥漫广成关
33 名关“虎牢”
34 余音千载绕钧台
第五章 仙功与佛德
35 奉祀中岳神祇
36 见识少林武禅
37 嵩阳文教“标本”
38 嵩山北魏“佛迹”
39 守志嵩岳,精专不懈
40 返朴即真,身合自然
41 断左臂,乞法印
42 为巧仪,治新历
第六章 地脉与人望
43 虽败犹“圣”
44 武后忆东汉
45 登嵩与封禅
46 “孝敬皇帝”李弘
47 “云头情男”姬晋
48 桃色三阳宫
49 痴僧玄奘
50 诗史杜甫
51 贤相姚崇
52 “七帝八陵”
第七章 “五世同堂”
53 海陆互相揖别
54 地质形貌集展
跋章 寄情嵩高
55 个性成长,灵性护佑
56 天生童心,探险偏好
57 可贵清流,自然之根
58 具身有形,博物无限
59 文化创建
60 大鹏展翅
书后的话
著者简介
后山:瓦店文化遗存和王城岗古都邑
南北文明一肩挑【后山原创】
精彩和耐心的故事-《巴黎雷欧艺术评论》105
东方的新浪与旧浪-《巴黎雷欧艺术评论》104
嵩山精神【后山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