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 | 李立:寻祖
人有祖,水有源,树有根。山西王室宗祠祠堂正厅门联写到:
积厚流光锡受而今昭福祉
爱存悫著焄蒿于此见音容
此门联为嘉庆四年(1799)十八世孙监生绎儒率男述基孙绵绅锦纶锦缓所敬献写的。上联意为:祖先锡赐给后人的功业深厚,恩德广远,至今福禄犹存。下联意为:以爱亲敬亲之诚心祭拜先祖,在焄蒿昭明感触人处,则见先祖声音容貌。
去年六月回乡,收集咨询民国所建《下营车站》资料,无意听到一本家爷爷讲述,李家家谱原在原南庄村李姓人家手上。在收集整理村北原移民村庄这篇《逝去的村庄》时,咨询过几次原文王村人王淑云老人(现年83岁),了解到原南庄村后移民到白水县西文化村与白堡(铺)村。今村内李氏宗庙已不在,虽不能“僾如有见忾如有闻”进宗庙观先人之容貌训导,今却可能追先祖之名脉,不由让人精神一振。
曾祖父曾祖母
展开全文
南庄村民于1959年移民白水县,近65年过去了,移居到西文化村与白堡村的李氏族亲现在还好吗?由工作原因,在家时间停留时间不多,就一直压在心里。闲来思之,时时澎拜激荡心房。
时光荏苒,不觉年关临至。大年初一与海涛、小虞先生去了一趟山西洪桐县明代大槐树移民遗址,除了看到三代古槐外,得到很笼统与模糊的信息:李信,山西洪洞县萧河口李家桥人氏,在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春迁至清丰城东北三十三里天云寺村居住,族分居两省三县四村。两省?!一省为明确的山西省天云寺村;另一省为那省,在这块一九八四年立的始祖李信之墓碑无有体现!
人的思想一旦形成困顿,突破口哪怕有一丝光亮,都会向其方向行进。大年初四与海涛先生一早从华阴出发,向一百多公里外的白水县奔去。第一站便定位到冯雷镇的西文化村。
进入白水地界,临近村庄一路,地势沟壑起伏,果树青麦纵横。下转一开阔地,显一村庄,庄外土层下两孔废弃窑洞,一“7”字的水泥小路挺进村中。
因第一次来,无认识之人,只能鼻下有口——问。村中遇一老者,礼问之,老人说从华阴移民过来本村李性人有两家,按时间算,只有一家符合我说的条件。随路向北直走,到头向东。谢过老人向北去,看到一商店,买礼品再次向上了年纪的老板确认。
折东村巷道家家门上紧闭,没得人再次确认。后遇到一发车要出门的大伯,说明来意,大伯略思考回神,便打电话带我们去了一人家。提礼紧后。入了门,一夫妻推帘迎了出来。我说明来意,夫妻热情地回应。大伯因有事先走。
送走大伯,入屋坐定后,阿姨一番招待,不在赘言。问起移民之事,阿姨回忆起她母亲(老人与十几年前已去世)生前的一些旧事。阿姨的母亲原是文王村(后确认是华阴北洛李家城人)大户人家,后家道败落。父亲李可义老人现年86岁,不巧老人看望他的朋友,一大早去了华阴。老人是原华阴北庄村人(现下营村向北约一公里处)。老人原在华阴公交系统工作多年。家存有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拍的工作照。因过去六十多年,老人没在家,李阿姨了解有限,还要去下一站白堡村,留了电话,不舍告别了李阿姨,赶往白堡村。
西文化村向北下一个长坡,便到了白堡村。因新冠疫情肆虐,冬季寒冷,老人有一定的基础病,抵抗力低,又遇一波发热期,很多老人没挺过这一关。白堡村此时就有一位老人因此去世。几个村人正在搭“过事”支架帐篷。过去递过香烟,礼问了一位叔,叔顿了一下,略思考了下,言随手巷口西去第一家便是。谢过叔便快步向前。
到一红门处,敲了敲门,出来一四十多岁的大哥。我说明了来意,大哥热情的请我进屋,随口喊到:爸妈,来人了!
里屋出来一对朴实的老夫妻,我喊道:叔姨,我华阴来的!坐定聊起,叔原是南庄村人,名为李稳石,现年71岁了。当时随父母移民时才六、七岁。54年生人的田姨说起那时的事,说小孩不懂事,对于大队安排到这里落户的人家小孩,总会骂骂咧咧让走,不让在这边住。听到这里李叔也只是苦笑。慢慢的安定了下来,成家立业,和当地人一样,住的是土窑房。有的移民,思乡心切,回到了华阴,落户到了五合乡。
李叔从见面起内心就觉得很亲切。华阴和白水,虽处关中地区,但十乡八镇的口音多少还是有些许的不同。李叔和我讲话的口音基本一致,可见64年过去了,乡音未变!李哥出生在白水,和田姨的口音一致!如果你仔细听,很容易辨别的出来。
期间说起此行的目的——《李氏族谱》,李叔说小时候确实见过,后来不知放在谁家再没见过。说出去问问一块移民过来的老人。约有大半个小时,李叔回来了。说未联系到现居渭南八十多岁的李奶奶,李奶奶知道的多。几家李氏后人认为家谱可能在文革时已被烧毁!
原南、北庄村人
听后有几分惋惜又有几分希翼在其中。李叔一家让吃完饭再走。已经够麻烦他们了,再忍心再麻烦他们!告别李叔一家,却也时间不早,与海涛先生匆忙往回赶……
李、理,古时通用。古代法官的代称,总主征伐刑戮。《管子·法法》:“皋陶为李。”古时的李氏族当以宫名为原始氏族。图腾,最终形成李姓。至今也有3100多年的历史了。
近日认识一位夫南村的李勇大哥,李哥对华阴李氏渊源也很有自己的一份研究心得。李哥听其父亲说过,华阴李氏来自河南。从资料中得知李氏先辈最早活动于河南东部,后北迁,又到河南西部。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何时何因过来华阴,祖辈姓李名甚,却因时间线太久,不能说清。虽不能有实质性的资料来清晰的说明开枝散叶的家族脉络图,但生命力却不因资料的欠缺而影响一代代人,并在华阴当地发展的过程中,结出属于自家文化内涵。
太华办西王村有一李家老宅,二门砖雕门楣上有四字:“三声镇家”。文革期间虽有损坏,但依然清晰可见。这也是关中华阴李家在某一阶段儒家文化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性感悟与总结。不得不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人需不断感悟,所留的文字才有温度与力量!
来苏之前,去看望了现年83岁的原文王村王淑云老人。我问奶奶可认识原北庄村的现年87岁的李可义老人。老人思索了一会,肯定的回答:认识木!我拨通了李可义老人的电话。“可娃,你还能认识我不?文王村XX家的女子云。”“认识木,莫想到是你,几十年都没见了,你身体可好?”……这是一通断了65年的电话联系,一个文王村人打给西村北庄村人的电话。透着浓浓的乡音,透着迟来的问候!此刻,觉得很幸福!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希望《李氏家谱》还在,“人知来处”。把根留住!这也是寻祖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李立,生于1985年,渭南市作协会员,华阴作协会员,喜集旧书,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