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为何没能入选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最早称为"八先生"是明朝初年的朱右定的,他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
朱右字伯贤,浙江临海人,他还编了一部《唐宋文衡》也选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明朝人贝琼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说明为什么叫"文衡"认为这八大家的散文,好比是一杆秤,可以用來称量一切文章的轻重,也就是认为八大家的散文是散文的标准,这部书是的影响不大。到了唐顺之选定《文编》,他在唐宋部分专选八大家,茅坤最推崇唐顺之,根据《文编》编成《唐宋八大家文抄》,唐宋八大家的名称就这样确定并流传下來。
而李白杜甫是唐代诗人,他两人并没有写过散文,所以並没有列到散文八大家之内。
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中,谁的政治能力最强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的散文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二人。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六人。史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今天的问题是谁的政治能力强?只有是王安石了。他最著名的政治上的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他当过宋神宗的宰相,看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北宋的社会矛盾也发生变化,深刻地感受到危机,曾上书宋仁宗,主张变法,以求国富民强,然而未被采纳。
宋神宗继位后,眼见财力日困,国势日衰,很想振作一番,做个中兴君主。遂不顾重臣的阻拦,破格提拨王安石,实行变法。
王安石实行新法,首先从理财入手,开始就设了个“制置三司条例司”。它是个统筹国家财政,制定和颁行新法的官署。新法重要的有下列几项:第一是青苗法,即由政府在青黄不接之际贷青苗钱给农民,以对付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第二是免役法,这是一种以免役钱代替服徭役的制度,无丁壮的户也要出助役钱,这就减轻了丁壮农民过多过重的徭役负担。
第三是市易法,均输法,是调节物价,防止富有者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的。
第四是田均税法,即丈量土地,整顿赋税,防止隐满地产,这主要是防止大地主漏税的。
此外还有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等等,这些新的军事制度,是为了富国强兵的。
新法尽管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但却触动了大地主,大商人以及高利贷者们的现实利益,因而首先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反对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司马光,韩琦,吕诲,苏轼等等。
后族与宫廷中的许多人也竭力反对新法,他们说,新法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扰乱了天下,弄得人心惶惶!连华山山崩,慧星出现,以及天旱不雨,都说成是王安石新法的罪过,说他的新法惹了天怒,王安石不滚蛋,天是不会下雨的。甚至有个叫郑侠的大臣出来以头颅担保,罢去新法,赶走王安石,十天之内天准会下雨,如果不验,情愿斩首。
宋神宗在一片反对新法的吵嚷声中有些动摇了。王安石却正气凛然,坚定不移,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对反对派进行了回击。
变法的工作仍然在进行,但推行新法在朝廷上得不到旧臣们的支持。王安石遂起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吏帮他推行新法,即所谓“新党”。新党中如吕惠卿等,也是官僚,他们的心思并不在新法的成败,而想借推行新法之机,植党揽权。后来,新党之间也意见不一,互相排斥。甚至吕惠卿反转过来揭发王安石的隐衷,并拿出证据,说他有欺君之罪。新党分裂了,新法推行不力,旧党的反对也就更激烈了。这样,连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最终也动摇了。
神宗死后,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她早就反对新法,现在她当政了,立即起用司马光做宰相,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就把推行了十六年的新法全部废止了。
唐宋八大家谁官最大
提起唐宋八大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文采飞扬的文学家,或者是闲情逸致、抚琴饮酒的艺术家。
但其实,无论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还是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他们的正经身份都是忧国忧民,位高权重,勾心斗角的官僚。也就是所谓的政客。
那么,这八位政治家的官职如何,谁的官职最大?谁的地位又最高呢?下面就按照他们的出生时间排序,说说这个话题。
首先是韩愈。他的辈分最大。同时,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不过,韩愈的官职不是八大家中最高的。
韩愈活着时,官至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并从祀孔庙。
第二个是柳宗元,他官至礼部员外郎,在经历一场政斗后,最终被贬为柳州刺史。
与韩愈相比,柳宗元的官职明显低了一级。
然后是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里,宋朝辈分最大的。
他在朝中为官四十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退休时得到太子少师头衔(荣誉头衔第三等)。死后,又被追赠太尉、太师头衔(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一位),并被赐楚国公爵位。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这是什么职务,就不多介绍了。
用一句话来概括,欧阳修官至宰相,致仕后享受最高的荣誉职称。比之前的韩愈、柳宗元高了好几个等级。
接下来是苏洵,他是苏轼、苏辙的父亲,名气相对不大。今天的人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中学课文《六国论》。
大体来看,苏洵在官场混得并不如意,仅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其获得的社会成就也仅仅是“时论文章朝野皆拜读”。
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苏洵靠写针砭时弊的论文,获得当时很多人的关注。并凭此获得朝廷大佬的推荐,当上了一个九品芝麻官。
所以很明显,苏洵的政治成就是很低的。不仅远不如欧阳修,也不如他的两个儿子。
曾巩《局事帖》,2009年以1.08亿元成交
第五个是曾巩。他的名气相对最小,比苏洵还小。但他的政治成就比苏洵高。曾担任过太平州司法参军和越州通判。后来,调回中央担任史官修撰。
也就是说,曾巩的级别与柳宗元相当。差了韩愈一级,欧阳修好几级。
第六个是王安石,这是唐宋八大家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一位。曾官拜宰相,封荆国公,深得宋神宗器重,是货真价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坛大佬。
另外还有一点,王安石死后,被宋徽宗追封为舒王,这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一例。
第七个是苏轼,他的名气最大,而且是年少成名。但一生仕途坎坷,几上几下。
人生低谷时期做过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这是一个九品小官。
人生得意时期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被当作宰相候选人进行培养。
在这期间,苏轼还曾短暂任命为礼部尚书。
南宋时期,宋高宗追赠苏轼为太师。
也就是说,苏轼生前长期不受重用,最高也就是个尚书,与欧阳修、王安石差了一级。但死后被追赠了宋朝最高荣誉职称。
最后是苏辙,他是苏轼的弟弟,非常擅长写政论文和史论文。
与苏轼一样,苏辙也是年少成名,很早就踏入了仕途。不过,苏辙的仕途比苏轼顺利。
苏辙生前,最高官职是尚书右丞,这是排名第四的副宰相。
这里插一句。
北宋的官僚体系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一个是改制之后。
元丰改制之前,一般官至六部侍郎,尚书或三省长官,同时带“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的就是宰相。编制为三人。
其中,带“昭文馆大学士”头衔的是排名第一的宰相。
带“监修国史”头衔的是次相。
带“集贤殿学士”头衔的是末相。
当然,三个宰相,有时候并不一定满员。有时候是两个,也有时候只有一个。
而且,也不一定是首相就能管次相,末相。
这仨谁管谁,具体还得看皇帝信任谁,谁的势力大。
除了宰相,还有副宰相,称为参知政事。比如前面提到的欧阳修就担任过参知政事。
需要注意的是,参知政事也不定员,具体看皇帝怎么安排,一般是1~3位。
并且,参知政事的权力也不一定就比三位宰相低。具体也是看皇帝怎么安排。
而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就大不一样了。
宰相一般就是两个人。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
副宰相数量比较多,按排位次序,分别是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前面说了,苏辙官至尚书右丞。所以,苏辙的最高政治成就,就是排名第四的副宰相。
综上所述,唐宋八大家生前官职、品位、爵位最高的人,以及实际权力最大的人,都是王安石。毕竟他改革的那几年,除了宋神宗,就属他说话最有分量。他如果没权没势,也不可能推动变法。
另外,死后被赠官爵最高的也是王安石。他是王爵,别人最高只是公爵。
不过,由于王安石的王爵后来被宋钦宗下旨剥夺了。
因此,若是以盖棺论定时的头衔论,欧阳修的荣誉地位要比王安石高一点点。
欧阳修的公爵加太师,刚好比王安石的公爵加太傅,高了那么一点点。
至于生前担任官职最低的,没有异议,就是苏洵。他先后担任过的几个职位都不高,都是九品,也即宋九品十八级官品中最低的一品,再低就属于流外了。
最后再说一个有意思的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朝廷举行省试(相当于明清的会试)和殿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殿试结束后,苏轼和苏辙,还有曾巩,都榜上有名。
而作为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当然也要去考试现场凑热闹了。
也就是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朝人,除了王安石外,其余五个,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
不过,苏轼、苏辙、曾巩,这三位大文豪的科举名次与他们的名气并不匹配。
现在很多文章谣传,说曾巩是新科状元,苏轼是榜眼。
其实不是的。那一年的三甲: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其中,状元章衡的名气最大,榜眼窦卞的名气一般般,探花罗恺几乎是默默无闻。
此外,曾巩的弟弟曾布,理学大家程颐和程颢兄弟,也是这一年上榜的进士。
如果再加上王韶(虽是进士出身,但却是当时名将,屡挫西夏);
郑雍、吕惠卿、梁焘(均官拜副宰相);
章惇(曾评价宋徽宗赵佶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
张载(曾说过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057年的科举,可谓是星光灿烂,不仅出了众多文学家,还出了九位宰辅级政客。
不过,这一科的进士也是北宋撕逼撕得很厉害的一届。
他们中的一部分,支持王安石的改革,一部分则持保守立场。这些大文豪们,在政治斗争中打的是一脸狗血。
比如苏轼就屡屡遭到章惇排挤,苏轼晚年被贬到海南儋州,就是拜章惇所赐。
另外,苏轼与曾巩的弟弟曾布也不和。
据说当年高俅给苏轼当秘书时,苏轼一开始是想把高俅推荐给曾布。但曾布因为与苏轼政见不和,拒绝了苏轼的好意。
于是,苏轼这才把高俅推荐给了宋神宗的妹夫王诜。也就是水浒中的“小王都尉”。
而后来,就是因为王诜派高俅给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送篦子刀,高俅凭借一流球技征服了赵佶。所以这才有了日后《水浒传》中的头号大反派高俅高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