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定桥 铁索 牢固 建造 好几

泸定桥在300年前如何建造的?单根铁索好几吨重,如今依旧牢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0 14:10:02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七律·长征》

说到泸定桥,很多人都会想到红军所经历过的一场传奇战役——飞夺泸定桥,这场战役对于红军当时保存部队有生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今日,泸定桥已经在大渡河河谷上存在了300多年,这就使得人们非常好奇,泸定桥在300年前是怎样建造的呢?

为什么要建造泸定桥

时值清康熙年代,藏族与汉族的物质交流越发频繁,而双方物资在抵达大渡河之后,除了依靠渡船,就只能凭借溜索转渡。这就使得两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且这种无法及时渡河而导致的物质链中断和信息中断,对于朝廷管控藏区非常不易。

为了确保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康熙皇帝于1705年九月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

次年四月,这座备受皇帝重视的桥梁宣布竣工,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从这之后,泸定桥便成为了朝廷沟通藏区的交通要道。

展开全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朝廷有关部门在设计这座桥梁的时候,摒除了中国古代常用常见的石桥、木桥,这就使得人们非常好奇,为什么当时的人们非要用铁索桥呢?

其实最初官员们也想修木桥或者石桥,但奈何大渡河的河宽已经超过了100米,并且底下奔腾的大渡河水流湍急。

如果建造石桥或者木桥,官员们就必须派人精准测量河流的宽度,以保证桥可以完美架设在河谷之上。

可当时中国的船舶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渡船在大渡河中屡有翻船的危险,这就给测量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最重要的是,木桥和石桥容易受被水流冲毁或腐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木桥和石桥的维修也要远比铁索桥麻烦,再加上木桥和石桥的寿命相对于铁索桥而言也要更短一些。

为了避免日后还耗费大量的精力维修桥梁,官员们果断拍板——建造铁索桥。

泸定桥建造非常困难

对于官员们递交的设计方案,康熙皇帝表示了认可,随即要求官员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桥梁搞出来。而官员们在正式开始动工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泸定桥的每条铁索都需要900多个铁环,即是说,一座桥梁至少要打造一万多个铁环,总重量高达40吨,如此大的钢铁需求,他们要如何解决呢?

在经过一番探查之后,一名地方官忽然想到了荥经县。此县距离他们选定的桥梁建造地只有100多里路,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县城盛产铁矿。

城内也有众多手艺精湛的铁匠。在官员的号召下,这个县城的百姓开始大量开采铁矿,由当地的铁匠将铁环打好并串联,最后再送到桥梁建造地。

因为桥梁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造福民生”,所以康熙皇帝还要求参加打铁工作的匠人在铁环将成的时候,将自己的名字盖在铁环上,以便于后续桥梁出问题时追究责任。

铁匠们看皇帝如此重视这项工程,在煅铸铁环的时候也格外用心,好材料加上好工艺,这就使得桥梁本身的“骨架”质量有了充分保障。

等到紧张火热的铁环煅铸工作基本结束之后,官员们发现光煅铸好的一条铁索就要好几吨重,而且大渡河上的渡船在湍急的水流中很容易被直接掀翻。

这就意味着人们很难将铁索顺利送到对岸,如何让铁索过岸成了让众多官员头秃的另一个大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了好几天,决定用牵绳溜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据《小方壶斋与地丛钞》记载,当时人们将两根粗绳固定在桥的两岸,然后又在两根绳子中间绑上了大量的横木和竹筒。

虽然众人合力将铁锁装进竹筒,让竹筒滚动着将铁索送到了对岸。成功将铁索一道道送过对岸的工人们欢呼雀跃,负责官员们脸上也出现难得的笑意。

只是大家还没高兴多久,就又面临着铁索如何固定的难题。为了保证铁索可以完美地被固定在两岸,工人们在两岸煅铸了铁桩。

同时为了让铁桩更加牢固,工人们在铁桩旁边修建了柱石,石头之间的榫头用传统糯米、石灰和鸡蛋清粘合,如此一来,柱石和每两根扶手链之间就会存在高度差。

之后工匠们将桥身的木板嵌入铁索“网”中,铁索本身的重量和其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确保了桥梁不会出现大幅度晃动,进而保障了铁索桥的安全系数。

当然了,铁索桥毕竟是在大渡河的上方,经过多年的使用之后,它肯定会出现磨损和断裂,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泸定桥“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的规则。

等到每年的修理期至,工匠们就会带着木板、工具等来到泸定桥上,按照规则一年换一次木板,三年换一次磨损严重的铁索。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冶铁技术和工艺不断进步,泸定桥的铁索维修时间从三年变成了五年。不过桥上的铁环还是有80%左右为原来的造功,可以说泸定桥真实映照出了中国古代工艺究竟有多出色。

泸定桥铁索也曾断裂过多次

在泸定桥诞生之后的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它也曾因为年久失修等问题断裂过多次。据悉在道光二十三年的时候,泸定桥就断裂过一次,当时造成了约10人坠亡。

由于这一次事故中共计有9根铁索出现了问题,皇帝认为泸定桥必须要每过一段时间维修一次,这才有了后来泸定桥“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的规则。

后来新中国成立,泸定桥一直好好的伫立在河谷之上。不过等到七十年代的时候,泸定桥铁索又出现了数次断裂。这几次铁索断裂的情况并没有道光年间的那一次那样严重。

再加上当时附近就有维修的专业人员,所以泸定桥并没有遭到更加严重的损坏。再之后到2003年,泸定桥经建设部批准,成为了著名的景区文物。

在建设泸定桥景区的时候,景区设计人员还在泸定桥附近设计了其他通行索道,以对分摊泸定桥上的通行压力,这种方法很好地保护了泸定桥,而泸定桥也得以在大渡河上继续留存下去。

现下当我们去泸定桥景区游玩的时候,看着那充满历史韵味的铁索古桥,有人会想到红军跨泸定桥时的英勇身影,也有人会想到清朝工人们架设铁索时趟过铜色胸膛的汗水……

最后我们不妨再来补充一个关于泸定桥的小故事。传说当时在修桥的时候,由于13根铁索始终无法牵到对岸,这让很多人感到气馁和无助。

在这时候,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挺身而出,他认为这座桥对本民族的发展亦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他主动站出来,以一己之力牵引铁索。

在运完13根铁索之后,嘎达力竭而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士,便在泸定桥的桥西修建了嘎达庙。每当要进行泸定桥修缮工作的时候,工匠们会去庙里拜一拜,以保证泸定桥修缮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虽说泸定桥铁索过岸和英雄嘎达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当地人还是愿意到嘎达庙里逛逛,以表达自己对古代修建泸定桥的工匠们的尊敬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