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杨、千雨
诺基亚7650开创了智能手机的先河,苹果iPhone让智能手机成为普世的大众产品。
宏观层面,从按键式到触屏式,一个小小创新和优化,被行业人士定义为,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叫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
微观层面,苹果手机拉动全球至少200家公司进入了“共同富裕”!
然而,苹果和果链,真是同甘共苦的模范“夫妻”?
一个好苹果
苹果,有两大令人称道的法宝:苹果产品、供应链哲学!
大约15年前,北美东部时间1月19日,乔布斯在发布会上说:“今天发布的三款产品分别是:带触摸屏的iPod、手机和互联网设备,实质上就是把这三个功能集合在一起的产品,它的名字叫做iPhone。”
展开全文
严格意义上,第一代iPhone发布的时候只支持2G,同期的多普达(HTC)、诺基亚、摩托罗拉早已在3G世界畅游。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不少商业巨子感叹:iPhone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手机行业,干倒了诺基亚,拉动了小米、OPPO等一批效仿者;更是将世界带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市场调查机构IDC副总裁Francisco Jeronimo在近期推文中,用冷静的语言写道:自2007年推出以来,苹果已经累计售出超过23.2亿部iPhone。
来源:Twitter
乔布斯的产品为苹果打下了江山,库克的供应链哲学则是苹果守护江山的一把利器。
20世纪90年代,虽说苹果的产品畅销,但畅销并非能与盈利直接划等号,当年的苹果也逃脱不了“单一爆品”的魔咒。
1996年,苹果销售收入骤降大约17亿美元,作为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晴雨表,库存成品价值更是高达约7亿美元。
这厢,受欢迎的新产品卖到脱销,导致大量客户转向竞争对手;那厢,其他产品却严重过剩,大量存货不得不降价出售,利润就更别提了。
基本面传导至资本市场,苹果当时股价更是大跌。更有甚者 认为,奄奄一息的苹果即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从那时起,供应链的学问引起了重视,而库克也随之登场。
库克凭借供应链的魔法,把苹果带上了另一个高度。在权威的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上,苹果更是多次上榜。
苹果的供应链修炼术
苹果成为供应链大师分三步:找一个模仿对象、路线规划图、操控者。
1、学一学丰田
库克个人非常推崇日本丰田的JIT模式(及时生产制)。
这种模式的特色在于: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准则,根据卖出去产品的速度安排生产节奏,通过高效的供应网络,把零部件物流、工厂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融为一体,以达到生产与需求的稳定。
2、路线规划图
出货流程的优化,只是一盘开胃菜,真正的主菜是:从产品设计到最终组装上市,整个供应链都在优化。
库克重塑了采购方式、管理思路和库存周转体系。韦德布什证券分析师曾这样评价库克:他为苹果设计了前所未有的供应链。
在iPhone这个长长的链条上,优势分工和立定标准是重中之重!这既保证了苹果的高水准产品,也保证了大家利益的一致性。
《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一书中写到:iPhone手机在美国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由韩国制造最核心的芯片和显示屏,由中国台湾厂商供应另外一些零部件,最后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里组装,然后运回美国。
不过,看似合理的分布下,却处处体现出苹果的“阳谋”。
3、做顶层操控者
每部iPhone有超过来自200多个供应商的零部件:内存芯片、调制解调器、相机模块、麦克风和触屏控制器等等。
以iPhone 14 Pro Max手机为例,除自研的A16芯片外,它的屏幕源于三星,镜头来自LG,芯片离不开高通、意法半导体等企业,生产和组装全线涉及到亚洲、欧洲、美洲多地的供应商。
以最低的成本,控制供应商,是苹果供应链哲学的精髓。
不过这其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被轻易拿捏。比如高通的芯片,尽管苹果跟高通一直以来积怨颇深,但现实是苹果依然离不开高通。
中国台湾供应商主要承担系统代工,利润低但体量大,需求稳定,富士康、和硕基本是苹果的御用代工厂和采购大管家。
国内和中国香港主要提供精密组件及材料供应模块,苹果操控空间大的环节就在于这些代工组装环节。
首先,苹果在出资购买组装设备上从不吝啬,进而给人一种咱们都是一家人的错觉。
在苹果的研报里,连续十几年每年上百亿美元资本支出中,有75%用于设备和软件购买,而这些设备都是提供给了苹果指定的代工 厂商。
据悉,曾经为了买高端CNC(数控机床)支持供应商,苹果凭一己之力“垄断”了该市场。
除了给钱,还给人、给技术,只要你想成为代工厂,苹果前期会倾其所有的提供帮助,搁谁身上谁不心动。
这背后又透露出两个隐形的条款:从生产线到技术监控,苹果都会涉足。
比如,生产线要 单独划给苹果,相当于专线专用;苹果建立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则会实施监控工厂的进展。
早期来说,这对于果链的技术积累绝对有好处,可合作久了,你就会慢慢发现,苹果不但不专一,还是一个 “甩锅 ”高手。
果链的起家
1988年,距离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已过了8年,但这一年对于深圳乃至中国产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批见证中国产业链崛起的关键人物也陆续登场!
这一年,任正非正式出任华为总裁,决定进军通讯业务;在深南大道和华强北路交汇处,赛格集团旗下为上步工业区电子厂家配套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开门营业。
同一年,富士康选择在深圳建厂,初中毕业的王来春成为最早的150名女工之一。
来源:立讯精密官网
后来的故事谁也没想到,在富士康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后,王来春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立讯精密,2021年起,立讯精密又取代富士康,成为苹果顶级供应商。
2004年,刚刚成立的立讯精密,更像是富士康的下属机构,公司50%以上的利润都来自于富士康。
而王来春本人也特别崇拜郭台铭,据悉,在立讯精密办公室里一直挂着郭台铭语录:“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
经过6年的发展,从事电脑及周边设备连接器的生产与销售的立讯精密,于2010年9月登陆深交所,王来春身价暴涨至约23亿元,首登中国富豪榜。
来源:网络
2011年起,立讯精密陆续收购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的股份,首次进入苹果供应链,成为iPad连接线供应商,后面又延伸到Airpods、iPhone领域。从此它的业绩与股价,也跟苹果产生了深度绑定。
据不完全统计,在往后的11年里,公司的第一大客户苹果给其带来的销售总额高达约2459.88亿元。
来源:天风证券
然而,这只是表面露出的风光一面。立讯精密的崛起背后,每一步都或多或少透露着苹果的小心思。深究原因,这跟苹果一直以来的奉行的供应商策略有关。
苹果一直实行供应商多元化政策,以求保证产品产能、通过供应商相互竞争降低成本,尤其目前中国已成为苹果最大的代工厂。
换一种说法:苹果十分鼓励竞争对手之间相互挖墙脚!
根据IDC统计,2020年全年,在苹果销售的2亿部手机,90%以上来自中国大陆生产。
苹果直言不讳地在产品背面印着:Design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设计,中国组装)。更有不少业内机构指出,这种流程将制造周期从4个月缩短到2个月。
一个形象的例子,早在2020年的时候,有外媒报道称,苹果鼓励立讯精密进入iPhone代工厂行业。如果成功,和硕科技、富士康集团这两大代工厂不得不面临新的竞争对手。
据相关报道,2015年的时候,王来春就听从苹果建议,收购了台湾地区声学企业美律的大陆工厂。2016年底,第一代AirPods上市,立讯借着这个工厂一举拿下AirPods代工订单。
苹果在中国的代工公司到底有多少?
在苹果公布的2021会计财年数据中,在全球前200大供应链名单,总共有来自全球190家企业,中国再次上榜91家,占47.9%,依然排第一。
尽管企业代工生产零部件的种类不尽相同,但组件部分总能挑出几家业务重合的。
截至2023年1月13日,笔者查阅Choice数据,A股现有110家苹果概念股总流通市值达到:28195亿元,总和与贵州茅台相差4000亿左右。果链市值排名前十公司统计如下:
今年11月8日,市场有传闻称,歌尔股份代工的苹果耳机因良品率不高,短期订单被调整,而立讯精密有望成为AirPods Pro 2独家组装厂商。
不过,关于这笔订单,立讯精密并未作出声明。
那些被苹果“绿了”的公司
说起果链代工厂对苹果的态度,那真是又爱又怕!
爱的是对于相关供应商无微不至的扶植和指导。比如每当苹果新品投产前,苹果总部都会派出资深工程师,入驻代工厂来帮助解决问题,以更快实现产能爬坡和良率提升。
事实上,苹果产业链上每家大企业,在起步之初或多或少都获得过苹果的大力支持。
怕的是在商业世界,这种支持显然不可能是无偿的。既然拿了苹果的好处,那自然要帮苹果“扛雷”。
首先自然是替苹果公司承担销量波动的风险,苹果自称实现了“零库存”,是因为产品库存都在上游供应商这边压着。
在消费电子的旺季之前,苹果供应商们的库存占比却是苹果的十倍之多,而现金周转的压力则由供应商来承担。如果一旦产品销量不及预期,还要被苹果砍单“甩锅”,自然是压力山大。
除此之外,即使订单越接越多,还要面对苹果扶植新势力“逼宫”杀价的局面。
比如瑞声科技的订单被立讯精密抢走,之后立讯精密的AirPods订单被歌尔股份分掉一部分,蓝思科技分掉歌尔股份的订单等等。
近两年在苹果“撑腰”之下,立讯精密更是大力扩张,接手了富士康旗下在大陆的几家工厂,已有“取而代之”之势。
几家供应商为了争夺苹果订单打的不亦乐乎,而大家的利润率却是越杀越低,这正是苹果公司最想看到的结果。
当然最可怕的就是被直接“踢出”苹果供应链,其后果轻则大伤元气,重则直接“猝死”。
关于这点,相信最近三年A股股民已经见识得够多:2021年欧菲光被苹果终止采购关系。此后虽然公司变卖相关设备资产,但依旧未能避免连续数年巨额亏损的后果,公司市值也从高点缩水八成以上。
而几个月前,歌尔股份也因为苹果“砍单”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虽然根据公司自己的测算,相关的直接损失约9亿元(包括直接利润减少和停工损失等)。
尽管公司 考虑到相关减值后,2022年依旧维持盈利。但由于被踢出“果链”后市场对其未来成长路径持担忧态度,股价一度连续三个跌停,市值较年初高点下跌超过七成。
据媒体报道,原因是:歌尔股份代工的苹果耳机因良品率不高。
按照苹果又给设备、又给技术、又有系统监控的布局来说,这次良品率不高的理由,实在有点难以服众。更何况,歌尔股份近几年的研发费用一直在攀升。研发的钱越花越多,良品率却下降了?
当然,以上几个案例还不算最惨的。因为苹果的砍单、技术路线变动等原因,直接关门破产也不在少数。
例如,台湾触控屏幕生产商胜华科技一度是苹果最大的触控屏供应商,但当苹果准备研发iPhone 5时,由于苹果选择的另一种技术路线,双方合作终止。
正在高速举债扩张产能的胜华科技猝不及防,只能关门歇业,变卖资产还债。
最后还有一个案例就是不得不提的极特先进,在与苹果“牵线搭桥”之前,它只是一家生产蓝宝石熔炉的厂商。
2013年,苹果要求其修改产线,为iPhone生产蓝宝石屏幕,而且附带提供5.78亿美元贷款的优惠支持。
极特先进火速招兵买马开建产线,想着“大干一场”,结果次年iPhone最终没有选择蓝宝石屏幕,极特先进无力归还贷款,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代工厂如何突围?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苹果这套“把戏”玩了这么多年,供应商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为了防止被苹果公司“赐死”,其供应商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来应对。一个最自然的想法当然是客户多元化,避免与一家大公司完全捆绑。
这种想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问题在于: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苹果公司?
所以有股民戏称:只有苹果的上游才配叫产业链,国产机的上游,只能叫概念股。
苹果的供应商们也不是不想摆脱被苹果支配的窘境,例如苹果的“新宠”立讯精密,早早未雨绸缪,布局汽车市场赛道。
新能源车爆发对汽车行业供应链的重塑,意味着立讯有机会摆脱自己代工厂的身份,参与到设计中来,同时也可以解决果链代工企业毛利率低下的顽疾。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虽然有很多未来的新兴赛道可以布局,但从立讯精密披露的苹果营收占比来看,一年比一年要高,2021年占比已经超过七成。客户多元化任重道远。
当然国内公司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例如制造业企业欣旺达,该公司2011年为iPhone 3、iPod供应电池,但到了iPhone 4,苹果转而与其他公司手合作,对欣旺达短期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随后欣旺达转向安卓手机供应链,并成功切入动力电池产业链,成为多家知名车企电池的供应商,如今公司不但发展良好,市值较十年前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不过想要真正找到避免被苹果“榨干后抛弃”的方法,我们的目光还是要投向立讯精密的“师傅”、依靠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厂的企业:富士康。
近年来富士康一直标榜去苹果化,无论是造车,还是多产品线布局,目标降低苹果订单的营收占比。
2018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将旗下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相关高科技附加值产业单独剥离出来在A股上市。
与大众所熟知为苹果做代工的富士康所不同,A股上市的工业富联并不包括组装苹果手机的业务,其简称“工业富联”反映的就是富士康从全球代工厂,转型成为“工业互联网”企业的龙头的良好愿景。
虽然工业富联并不为苹果代工手机,但投资者依旧喜欢把它与果链龙头立讯精密相比较。下面笔者将对比这两家公司财务报表,来分析一下“绑定苹果”和“去苹果化”不同经营策略所产生的财务成果差异。
首先来看工业富联,最近五年扣非净利润缓慢增长至150亿元左右,平均年化增速不到10%,属于低速增长。
来源:Choice
立讯精密这边,由于拿下了苹果的大单,近年来业绩突飞猛进,动辄就是40%以上高速增长,直至2021年扣非净利润增速才转负。良好的成长性,是市场给与其更高估值的主要原因。
来源:Choice
但是观察其它财务指标,工业富联也有其占优之处:例如在资产负债率上,工业富联的负债率从2017年开始逐渐降低,从超过80%降低至50%,财务风险逐渐降低;而立讯精密因为持续扩张,资产负债率从40%左右上行至超过60%。
来源:Choice
再看自由现金流,从2015年以来,工业富联的股权自由现金流总体为正,公司总体来说还是为股东创造了正的现金回报;而立讯精密的现金流情况相差较多。
来源:Choice
两者相差较多的主要原因:立讯精密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本开支,而光靠公司自身的经营现金流是无法支持这种支出的(见下图),企业自然要依靠外部融资来支持,负债率因此持续上升。
来源:Choice
通过上面几项财务指标的比较,不难得出结论:立讯精密的成长性更好,工业富联财务上更稳健,自由现金流更加健康。
这并非是说两家公司在经营上有什么优劣之分,而是不同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的经营策略所致。
可以预见的是,当苹果对一家代工厂的态度从扶持转为警惕其“一家独大”,作为代工厂自然要降低负债率,追求更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以作为应对。
苹果的隐忧
2022年,消费电子的冷冬。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下降10%。
尽管iPhone新品,被网友嘲笑为挤牙膏,但也架不住他们依然选择买买买!
Canalys公司公布的调研数据,2022年中国全年手机总销量达2.73亿部,苹果手机销量位列第一,销售总量达到5432万台。
手机越卖越贵,销量也越卖越好!
2022年手机ZDC报告显示,国内市场整体低迷,但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呈正增长。苹果正是其中的代表。
2022年Q2,苹果在中国高端手机的市场份额从43%上升至46%,苹果当时的主力机型是iPhone 13系列。
在推出iPhone 14系列后的2022Q3,苹果当季收入同比增长了10%,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了7%。
三星在去年将高端价位的Flip和Fold系列的出货量几乎翻了一番,但三星在2022年Q3的收入同比下降了4%,高端机型产能增多,营收却在下滑。
不过,大环境之下,苹果也并非能独善其身,这点从其股价表现上也能略知一二。
自2022年8月以来,苹果股价持续承压,1月3日,公司股价更是跌破2万亿美元关口。
资本市场表现也透露出,大家对其未来增长性的担忧。
数据分析平台VisibleAlpha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第四季度,苹果的净利润将下降8%以上,这是14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下滑。
另据日媒报道,苹果近期通知多家供应商,在今年第一季度减少无线耳机AirPods、智能手表和笔记本电脑等多款热销电子设备的零件生产。
苹果供应链转移的消息,近日在媒体上也是频繁出现。似乎供应链之间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反映苹果经营好坏的一个指标。
加码芯片自主化,Apple Car的不断投入,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又多了几分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不想失去苹果订单的代工厂纷纷选择出海,在隔壁的越南建起了工厂。不知道降低成本后,它们能否长时间、牢牢抓住苹果的心?
结语
在国内互联网平台有这样一种论调:苹果利用其强势的议价能力,压榨产业链上议价能力较弱的代工厂。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完全对,也不完全错。
毕竟在商业世界中,产业链分工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强势的一方,不管是苹果公司,或者是其它品牌商,选择扶持二供、三供来降低成本,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而且苹果选择国内企业代工客观上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标准化水准,加之相关的就业、税收都留在国内,这对于工厂所在国总体来看是一件好事。
而让人愤愤不平的点在于:即使自己辛辛苦苦劳动,努力提升良品率,也不一定有用。别人随便找个理由,就把自己踢了。
有时候,甲方爸爸挑剔,并非乙方真的做的不好,说不定是甲方自己的原因。不管怎样,苹果和果链,或许终有一别!
【重要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