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边万莉
编 辑丨李玉敏
周小川:金融业应帮助把碳市场建设好,助力多目标和多种工具实现最优协调
推进碳中和进程,在政策层面到底要用碳价格、碳税等价格工具,还是非价格工具?两者各有何优势,怎么才能找到最优的政策组合?3月29日,在博鳌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的讨论环节,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对此发表了看法。
“究竟使用哪种工具与目标的协调有关系。”周小川表示,可以看到有些政府和企业并不是把碳排放放到最高的优先级上,如果有其他的优先事项,碳排放的优先级会适度地下落。因此,我们暂时不可能让所有的组织包括政府在内,都把二氧化碳排放当作最优先最高的目标,它是多目标的,它是有很多事情要办的,
周小川进一步指出,多目标下存在各种目标和它所用的工具协调,这个协调可能在理论上会有一个最优的协调,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最优的协调。也有人认为有一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是根本不可能协调的,其实是有个别的目标可能是直接相冲突的,但是多数的目标是可以协调的,这就存在着一种最优选择,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目标和工具之间的最优协调。
周小川说,每一种不同的目标都有它的权重,也对应着背后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对应着影子价格。也就是说,只要搞好了价格和权数就能实现最优协调,既要考虑安全、增长、公平,又要实现目标,并且将其分解到各个年度,这是可以实现的,实现就要用到价格型的工具。
在周小川看来,价格型工具并不只是二氧化碳价格本身,税收、补贴都是价格型工具,包括免费配额的发放也都是价格型工具。非价格型工具,比如靠企业觉悟、靠计划、靠指导投资。但是,在推行计划和指导投资的时候,是否给予了价格激励机制,也不是说价格型工具和非价格型工具是完全分开的。不同的群组会强调不同的方面,因为注重的目标不一样,手里的工具也不一样。这需要思维上有多目标优化的框架解决,寻找多目标和其工具之间的优化协调。
对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在碳中和过程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周小川认为,“有的金融机构办公室不排碳,数据中心也用太阳能或者是绿色能源,出差也很注意,这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投资、信贷等金融活动说支持的对象是不是像零碳前进、是不是有助于支持对象实现零碳发展。另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未来碳市场所涉及的一些衍生商品的发展和监管是金融界非常擅长的领域。金融界应该帮助把碳市场建设好、运行好,同时让碳市场给出的信号能够使得多个目标和多种工具之间实现最优协调。”
易纲:制定共同的标准,使绿色产品在全球更加互联互通
近年来,央行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国际金融合作领域当中做了大量工作。3月29日,在博鳌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的讨论环节,央行行长易纲对此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气候变化是国际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全球一起来碳减排。
在国际合作上,制定绿色金融的共同分类目录
易纲介绍,近年来,央行一直在和国际同行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G20框架下的G20绿色金融工作组就是由中国央行和美国财政部牵头的,在过去三年完成了许多重要工作:2021年完成了G20可持续金融的路线图,并在沙特利雅得峰会上得到了通过;2022年完成了G20转型金融的政策框架,引导市场的资金支持碳减排,并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G20峰会通过;2023年工作组的工作主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相关的融资措施,也为今年G20提供完整的政策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展开全文
他进一步指出,和欧洲方面合作,央行和欧委会成立了联合工作组,一起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的目录。目前,中国和欧洲的绿色金融共同目录的趋同性大概到了80%。建行、兴业银行已经按照这个目录发绿色金融债,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也是高度评价欧洲和中国的共同目录,也开始遵循目录进行发债、开发产品。同时,我们也在制定绿色金融“一带一路”的标准,并且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该原则截止到去年年底已经有四十多家机构和许多市场得到了背书,都按照“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进行投资、进行认定,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大家沟通和制定共同的标准,使绿色产品在全球更加的互联互通。
碳减排支持工具对中资、外资、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央行还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国际上央行界称得上是创举。易纲介绍,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的技术项目进行支持;第二类对煤炭的清洁利用进行支持。这两个工具执行一年多以来,实际上已经支持了3000多亿的再贷款,商业银行贷出去了将近6000亿贷款支持企业的这些项目。他表示,“在去年一个完整年里,相当于减排了1亿吨的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今后继续用这样的工具来激励金融业支持碳减排。”
他进一步说,央行以低息给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商业银行接到这个再贷款以后必须对碳减排项目进行支持,同时承担向社会公布这些信息的义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重点在于要求商业银行每个季度披露支持项目的利率、减排量等相关信息,并且接受社会第三方机构的监督,这样让全社会的老百姓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紧迫性的认识,只有全社会参加了,老百姓知道了,监督才是有效的。这对中资、外资、民营等企业是一视同仁的,最开始是21家中国的银行参加,现在还有7家外资行,十几家地方商业银行加入。
易纲表示,目前,中国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2万亿人民币,相当于整个贷款余额的大约10%;绿色债券也超过了2.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的也很快。因此,我们想用央行的激励机制支持工具,用绿色贷款、用绿色债券等支持工具支持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余心雨
21君荐读
聚焦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
重磅论坛开幕!全球经济治理进入“亚洲时刻”
《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3年度报告》发布,2023年亚洲经济体增速预计达4.5%
“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中国的共享精神,未来将继续围绕数字化、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普华永道发布全球CEO调研中国报告:近半中国内地企业对增长抱有信心,地缘政治冲突成为中企短期“头号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