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论语》是其中的经典,哪几句话让你受益匪浅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纪录。可以说:句句是精华,处处是警语。
三千年来,这些警句箴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们立身,立德,学习,生活,处事,治家,治国的准则。
人们耳熟能详的比比皆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日当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还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论语》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录
《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句话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讲在贫和富的状态下,如何保持最好的状态。
后一部分,则以此为引子,说明做学问和修身都要有发散性思维,知此达彼,举一反三。这和后面《公冶长篇》中子贡讲与颜回的对比是一个逻辑。
首先是子贡抛出观点:人在身处贫穷时不要有谄媚心,身处富贵时不要骄横,是这样吗?
子贡的境界已经很高了!因为很多人在处于贫穷时,会有自卑心理,为了追求利益,有可能会丧失了人格尊严,有谄媚心行谄媚事时常有之。这样做,也许会让自己处境会有所改善,但长此以往容易把自己的人格定位压低,甚至是到达沦落的境地。
关于子贡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你说的对,但是不如身处贫寒保持快乐的心态,富足有钱的,做个崇尚礼法的人。这才是好的人生态度。”
是的,贫和富是没有绝对界线的,即便有界线,也是相对模糊的。但自己处于什么行列,有什么样的心境,人生做出怎样的答卷,全看自己。因为物质上的贫穷,并不绝对导致精神上的痛苦。生活里,经济水平一般的人,如果能够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在人际关系上家庭和睦、亲朋融合,在精神层面有所行动和追求,那么即便生活贫穷,也能享受到快乐的滋味。
在如今经济发达的时代,贫富差距明显,孔子的贫而知乐、富而知礼的倡导,于今天也非常有价值。
子贡不愧是孔子的优秀门徒,他由贫富话题,很快上升到发散思维,他又说:认识事物、学习思想,其实和诗经中所说的开料、打磨、抛光一样,需要不断挖掘,最后把粗糙的骨头、牛角或者玉石胚料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诗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对子贡说:端木赐啊,从现在起我已经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达到了告诉你“往”,你就知道“来”的水平了!
这里的“往”和“来”,意味丰富,它可以是过去和未来,也可以是条件和结果,甚至是已有的旧知识,和由此引发的新知识等。这就是知识不断创造和更新的过程,也是知识升华到智慧的过程。
《论语》的这话名言,有没有让你感觉到了不起?
聊一聊你最熟悉《论语》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让你学到了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巜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是说聪明而爱学,不耻下问,就是放下架子,恳于向别人学习自已不懂的知识。“三人行,心有我师““学海无涯“这些名言警句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个人的所学知识,都是有限的,就是当代的博士生也不见得知识全面,只是说他在某一专业方面研究学习的比较高深,而对整个社会和自然科学都精通。意思是任何人对自已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向别人或老师勤于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已的知识不断充足,话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永无止境的。
人除了一生中勤于好学处,还要有一个谦虚谨慎,戒娇戒燥的学习态度,即便是个飽学之士也要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