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里,广东出了一个动员令,号召30万青年上山下乡。
这则动员令如果发生在其他省份,倒也罢了,却发生在一个城市化程度极高,工业高度发达的广东省,总让人觉得哪儿有此不对劲。
这么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我们还一直在呼吁提高城市化水平,如今却突然动员青年上山下乡,画风急转之下,背后究竟藏着怎样深层的原因呢?
中国改革开放前,也曾实行过近二十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上乡政策。
在那段时间,因为高生育率原因,城市只出现了大量的青年群体,可是,由于工业体系的薄弱,再加上只有国有与集体这两种性质的公有制企业,根本无法解决这么多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因为城市中大量待业青年的存在,为了避免造成城市的就业压力与社会动荡,大力推行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支援农村的政策。
当时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把城市中无法就业的多余的年轻人送到乡下去,去当农民。
当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原先上山下乡的知青又出现了大量的返城潮,再加上城市中已有的待业青年,再一次出现大规模的待业或者说失业现象。
城市中有大量的人口没有工作,结果造成了八十年代初期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到处都是闲逛的年轻人,其中的许多人很快便成了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导致犯罪率大幅攀升,甚至还出现了众多的黑恶团伙,这也就引发了八三年的严打。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引入,城市待业青年这个词语渐渐在中国的语境中消失,原本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一直无法消化掉的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没想到依靠民营与外资的发展,竟然被轻松地解决了。
自此之后,不仅城市没有了待业人口,连农村的青年,甚至中老年人,都纷纷走出了赖以为生的土地,进入了工厂、工地与各种类型企业,从农业生产者摇身一变,成为了半个以及完整的工业生产者。
这个趋势,自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后,就一直没停过,甚至,在不久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各地的城市还曾大量出现过用工荒。
展开全文
形势推进到许多年前的时候,中国境内不要说城市中的青壮年得到了几乎完全的就业,即便连农村的青壮年中,都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农民身份。
这几年,我们的政策,更是从各个方面推动各地的大力城市化,逐渐将农村人口向城市导流,从而将农村土地集中起来,突破一家一户的圈囿,实现土地耕种与经营的规模化。
可如今广东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本应该是在城市化方面走在前列的省份,却突然动员30万青年上山上乡回农村,不仅与大的政策不合,而且还有悖于常识与常理。
其实,这个号召显然是有着背后深层原因的,就是我们目前的经济形势、产业形态与就业大环境。
过去的三年,因为疫情及封控等原因,人们对整个经济形势并没有深切的认知,可是今年春节之后,人们开始像往年一样外出找工之时,才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外资企业搬走了,民营企业萎缩了,工作不好找甚至找不到了。
这些找工作的人群中,既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也有中低学历的人群;既有城市人口,也有农村人口。
如今高学历人群,不要说白领工作,即便蓝领工作都不好找,那么,中低学历的人群要怎么办?
如今城市户籍的年轻人都找不到工作,那么蜂拥进城的农村青年又该怎么办?
莫非让大家都挤到城里,再次成为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的那一批待业青年?再次成为城市中罪犯与黑恶势力的滋生人群?
这样一来,所产生的问题,就不只是就业的问题了,极有可能形成城市的贫民区,形成城市中的黑恶与犯罪势力,并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样,让城市的治安产生严重的问题,并同时由于大量失业人口聚集在城市,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以后不可能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因为有民营经济与外资企业的增量,可以很快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这一次,或许在城市中将永远不再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可以提供给他们。
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效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做法,让农村的青年人口回到农村去,让城市中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也到农村去,来个第二次上山下乡,用农村的土地最起码可以养活他们,用广袤的农村将这些人分散开来,不致于造成治安问题。
敬请关注“老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