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 自称 局长 强制 失败

四川一25岁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失败:自称局长 ,到底谁之过导致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9 14:36:0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四川一25岁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失败:自称局长 ,到底谁之过导致的?

【核心提示与阅读】考公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它代表着稳定的收入、体面的职业和有保障的未来。然而,考公也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挫折。对于一些考生来说,考公甚至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为了考公而放弃了其他的兴趣、爱好和社交,甚至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最近,有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一名25岁的女孩,在五次考公失败后,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她的家人表示,她从小就是个聪明、勤奋、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高考后,她就开始了漫长的考公之路。她每天都埋头于书本和题海,不断地复习、模拟、报名、参加各种考试。她对自己要求很高,每次考试都希望能够一举成功,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她逐渐变得沮丧、焦虑、自卑,甚至出现了幻听、幻觉等症状。最终,在第五次考公失败后,她崩溃了,被送到了医院。

自称局长的女孩 ,到底谁之过?

这样的悲剧让人不禁心疼和惋惜,也让人不禁思考,这到底是谁的过呢?

是女孩自己的过吗?她是否太过执着于考公,忽略了自己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平衡?

是家庭的过吗?她的家人是否给了她过多的压力和期待,没有给她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是社会的过吗?我们的社会是否对考公有过高的评价和追捧,没有给予其他职业和选择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人。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考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和梦想,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和束缚。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不要以偏概全地评价和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适合和喜欢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幸福和成就。

四川一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患精神分裂:上岸失败后,扬言自己是局长

延伸阅读 ————————————————————————

五次考公失败致精神分裂,谁之过?

新京报

2023-04-08

据凤凰周刊报道,近日,四川一女子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被父母强制五年考公都没有上岸,接连遭受打击。其母亲称,女儿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异常行为,最近和家人对话也经常答非所问,扬言自己是局长。医生检查后,确诊该女子患了精神分裂症。

近年来,考公、考编、考研选择“二刷”“三刷”的越来越多,这其中,有考生的自主选择“不上岸”誓不罢休,也有被父母“逼着考”的,督促他们去完成父辈的梦想,走通“华山一条道”。

我国社会舆论对于多次考公、考研最终“上岸”,大多持肯定态度,还有的把这作为励志教育典范,教育学生“有志者事竟成”。只有那些连续考了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者,才会被质疑。

在舆论将多次考公美化为“为梦想而努力”时,有的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公成功,也就并不奇怪。但他们忽视了一个现实,考公竞争日益激烈,多次考公非但不能提升竞争力,反而会因年龄增长,远离校园环境等因素,而难以在笔试竞争中获得优势。

另外,连续多年考公未“上岸”,必然会增加当事人的焦虑感,而把一再考研、考公作为目标的同时,也是在把考研、考公作为就业压力的“避风港”。但要知道,考试能力并不代表就业能力。

回到新闻中提到的该女子,恐怕正是这种盲目跟风、被父母包办,没有对自我能力的清醒认识,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实际上,近年我国教育部门一直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但部分学校和家长却将其变为功利的励志教育,强化单一的成功目标,而不考虑目标本身是否合适,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差异。

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培养每个个体拥有识别外部环境的能力,认识自我个性、能力的认知能力,根据外部环境、个体个性、能力选择目标的决策能力,为实现目标制定计划、完成计划的执行能力。

其中,识别环境、认识自我,极为关键。这要求每个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是每个学生应该拥有的生涯规划能力。

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亦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目标,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子女身上,代替子女做规划,而应对子女有合理的期望,引导其理性设计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

现实而言,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过于集中、单一不无关系。社会普遍存在崇尚体制内就业,漠视体制外工作的就业偏见。此次被父母强制五年考公都没有上岸而致精神分裂,就是一个极端案例。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需求,也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消除就业偏见,从单一选择走向多元就业。这不仅能更大程度满足当前社会的用工需求,也能避免重重压力之下的悲剧再演。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刘军

(注 本文 转载已注明出处 仅供 学习交流使用 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它问题 敬请与本网联系 根据作者想法 将及时更正 或删除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