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昌少军,又名昌盛、字茂之,号至诚斋主。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流印社名誉社长、中国艺术鉴赏网顾问、湖北篆刻研究院院长、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兼篆刻委员会主任。先后师从汪新士、吴丈蜀、刘纲纪先生,曾受教于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首次提出篆刻“中锋滚刀法“以画入印”“印从画出”“绘画印”(绘画型篆刻)并付诸实践,编著有《西泠公益行名家系列·昌少军》《湖北代表书家作品集·昌少军卷》《中流篆刻十家·昌少军》《艺坛怪杰——汪新士纪念文集》《汪新士年谱》《唐醉石年谱》《吴丈蜀年谱》等。主编的《中流学术十家》丛书获第二十五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银奖。 2002年创办的中流印社获2015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 书法社团奖,昌少军获2013—2014年度“中国书法十大双年度人物”提名。
图 昌少军《呦呦鹿鸣》
书法报:据我所知,您是第一个提出“绘画印”这个概念的篆刻家,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
昌少军:清末以来,篆刻界对拓展篆刻创作领域,开展了一些创作尝试和有益的活动,但并未引起当代篆刻家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而形成气候。篆刻艺术将向何处去,已成为广大篆刻家思考的现实问题。当代篆刻“文字印”虽蓬勃发展,然“图形印”却没有取得大家预料中的突破。基于此,我特结合我多年图形(像)印创作研究和实践,率先提出了“绘画印”这一概念。
展开全文
“图形(像)印”与“文字印”是印章(篆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纵观当代篆刻,似只继承了“文字印”和少量“图形印”中的“肖形(像)印”。因此,我认为“绘画印”就是“图形(像)印”大类中没有开发的“处女地”。
图 昌少军《扫雪忙》
书法报:如何正确理解“绘画印”?
昌少军:我认为“绘画印”是集绘画、设计、镌刻于一体的艺术。其创作方法与步骤,与刻“文字印”“肖形(像)印”等大抵相同,要求作者注重篆意(画意)、刀意、文意、情意,将刀笔情趣融入作品。“绘画印”是有别于“肖形(像)印”的另一种“图形(像)印”,是在方寸印面上具有艺术表现的三维空间,无论人物、动物、景物或其他复杂画面,都可以简化成基本的印章要素进行构图,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还融合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因素,是印人生活经历、审美倾向、精神面貌、思想境界、个人情感的集中反映。“绘画印”通过对图画进行简略的红白、虚实对比处理,增加构图变化,以便提高视觉冲击力。通过不断变化大小比例,让画面富有变化,从而提高作品的吸引力。
图 昌少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绘画印”的刻制是印人在经历过形象思维后,通过娴熟的刀法,以粗细、深浅的点、线、面表现印面的明暗、虚实和生命律动,富有立体感的“绘画印”,充满生动、自然的生活气息与苍莽、浑朴、典雅的金石气。“绘画印”通过简明的形象表示特定的含义,具有精练、持久、鲜明、独特、主次分明、易于传达的特点。
图 昌少军《放学回家》
书法报:您所提出与倡导的“绘画印”与传统的肖形(像)印有何异同?
昌少军:相同处:两者都是非文字形式的印章,都具有构思简约、造型生动、夸张、神似的特点和雄厚、典雅、质朴、幽默的风格;都追求金石味;都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知;都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肖形印多是一些小佛像、单佛像或多佛组像,现代以真人为题材的肖像印创作大多脱胎于古代图形印,从取法渊源上来说,“绘画印”也是脱胎于古代图形印。
不同处:首先,其称呼不同、具体主题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其次,空间不同,古代图形印多为二维空间,如生肖、人像、佛像、草虫印等,图案印的外形和内部轮廓相对简单。而“绘画印”则是三维空间,对复杂的人物、动物、景物的造型典型化、概括化、凝练化,比文字印、肖形(像)印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图 昌少军《春风催人忙》
“绘画印”不但有平面布局,还有纵深的刻画,其空间超出二维空间。区别于单一的图形印,它是以审美为目的一个或多个视觉元素的组合,是一种蓄意的刻画和表达形式。原始图形印大多是单维度的,“绘画印”是综合的、时代的、立体的、多维度的,要求作者有较强的造型处理能力。“绘画印”与文字印、肖形(像)印相比较,更具有大众性。肖像印重“像”,而“绘画印”重“意”。
书法报:《中流篆刻十家》(昌少军卷)中有一方您1985年1月刻的“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印,其边款为“苏东坡造像”,这是否可以说是您“绘画印”的萌芽?
昌少军:是的。1990年6月,我在“汪新士书法篆刻讲习班”(总第十四期)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篆刻“以画入印”“印从画出”的一些创作想法。2007年10月22日,我出席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系列活动——当代人文环境下印章的文化功能学术研讨会。会上,我作了题为《当代人文化环境下印章的文化功能的感触》即席发言。我在发言中大范围提出“印外求印”“以画入印”“印从画出”的创作思路是推动印章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并建议西泠印社举办全国(国际)肖形印(图案印)艺术展,强调作品可不限规格、大小,不限内容、形式,让印人们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使印章艺术功能多元化,让印章尽快从文人雅玩推广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进而实现其文化功能。
图 昌少军《外卖过早》
书法报:在“绘画印”创作方面,您都有哪些实践?
昌少军:我对“绘画印”创作、探索素来情有独钟。我喜欢民间剪纸、木刻版画,包括外国木刻版画集等资料,见到就买;我看到喜欢的图书、报刊上有艺术美感的插图,就用拷贝纸描摹下来;现在,我看到路边广告牌、宣传栏上的可资参考的图案,都会下意识地用手机拍照留存。长期以来,我坚持“以画入印”“印从画出”创作理念,对“绘画印”创作做了一些深入尝试,创作了100余方“绘画印”。
图 昌少军《共享单车多方便》
书法报:您认为“绘画印”创作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昌少军:“绘画印”需要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物中发现美,需要篆刻家将稍纵即逝的现象,记在脑海里并加以提炼,形成篆刻典型元素,将真实的形象转化为具有象征性的篆刻艺术视觉符号。需要把当代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通过简约的手法融于篆刻艺术的方寸之间,以表现作品的直观性和流动感。需要完成图形印的印化,体现金石味,达到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绘画印”具有版画、剪纸、小型浮雕等艺术形式的一些功能,印人通过石章、刻刀,以独特的技法,创造出兼具版画、剪纸、小型浮雕等艺术效果而与之不同的作品,这是“绘画印”的难点。
图 昌少军《城市美容师》
书法报:“绘画印”的创作路径有哪些?
昌少军:篆刻创新是对传统篆刻艺术中的旧观点、旧认知、旧理论、旧模式的突破与革命。个性、地方性、民族性、多样性、差异性是艺术创新的基本特征。艺术家是否对生活有独特的发现,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是否能够紧随时代,其创作的艺术作品是否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是衡量一位艺术家艺术精神与艺术水准的重要考量标准。
1.增强创新思维。影响篆刻家创新的因素包括性格、气质、修养及其所处的时代及师承等,只有对当代篆刻面临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反思,重新建立篆刻应有的理论质量和理论自信,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困境。篆刻家关键是要解决自身封闭的思想,解决与社会、与大众艺术审美思想脱节的问题。篆刻家要成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创造这个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来。
图 昌少军《大妈扫雪忙》
2.扩大创作空间。“绘画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要解决继承问题,“印宗秦汉”如何“宗”?“文字印”要在继承基础上,继续发展。其次,要有新突破。印面的个性与共性突破,边款的镌刻与内涵都要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能否在以往“印从书出”的基础上尝试“印从画出”,以全新的思维、观念、视野、方法,以全新的“绘画印”形式,挖掘优秀的传统篆刻艺术,开拓篆刻艺术创作的新空间。服务大众,服务时代,让更多的大众接受篆刻艺术。
图 昌少军《生命之舞》
3.拓宽题材范围。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基础,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绘画印”应具有面向大众、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艺术视野。篆刻家应该具备洞察社会生活本质的能力,创造大众所认同审美
理想的能力,从而使篆刻艺术创造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持续性、多样性、世界性。篆刻家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推陈出新的引领作用。当代篆刻创作的老一套,如等待投展、等待获奖、等待媒体推介、等待专家评审、等待举办展览、等待出作品集、等待艺术机构收购或拍卖等心理应有所改变,应将更多的心思花在思考创作出来的印章是否受大众喜欢上。
图 昌少军《风雨无阻》
4.以现实生活为师。自然在变,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人也在变,艺术家必须用手中的刻刀表现这个日新月异大好时代的巨变,以小见大歌颂我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以及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艺术家紧扣时代,走出书斋、贴近大众、关注大众、反映大众、展示大众、崇敬大众、赞美大众。走进广阔的社会空间,以篆刻艺术丰富大众的文艺生活,观察社会,要深入生活,了解民间疾苦,把艺术创作与人民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扩大篆刻天地,篆刻形式的大小、方圆、长短等形式要进行多种艺术组合、重构。
图 昌少军《孩童踢球图》
5.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岩画是远古人类刻画或描绘在岩上的图形,它记录了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民族迁徙、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内容,这些原始人类的最初“文献”,我们在篆刻创作中无疑也是需要继承的。所谓师承秦汉,就是对汉印之美与汉人创造精神的学习与借鉴,而不一定非要囿于汉印的模式。我们细心研究,可以从远古图案中发现先人单纯、古犷、雄厚、生拙、诙谐、朦胧、睿智、独来独往的生成缘由,使我们从中窥探古人创作图形印原始变形的心理基础,并在新的空间中寻找新的突破。广大篆刻作者是传播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古为今用的创造者。以古为徒,是要从绘画、木刻、民间剪纸、泥塑以及现代图案设计等多种艺术门类中探索奥秘,从汉画像石人物形象、汉画像砖人物简练、概括、古朴、雄浑的精神与特征中汲取营养,借鉴汉画像的刻画技巧,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扩大篆刻艺术的表现力,为“绘画印”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图 昌少军《争分夺秒》
6.“中西结合”是一种选择。借鉴西方文学艺术、外国的版画技巧等,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因子和相关元素,丰富篆刻艺术的表现力。版画虽是外来艺术,足可将其与中国篆刻艺术结合,而不必担心被异化、西化:首先,“绘画印”是印章的属性没有改变。“绘画印”与“文字印”除了将文字内容变成绘画内容外,其篆刻的基本属性、特征没有变;其次,创作材料也没有变,大都呈现在方寸之间的石章(陶、瓷、金属、玉等)上;最后,基本方法没有变。除篆法变画法外,篆刻的独特表现形式三法:篆法(变画法)、章法、刀法没有变,都是通过相同的技法表现画趣、刀趣、意趣,这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我相信,这还是篆刻艺术。因此,不担心“绘画印”被异化。
图 昌少军《白衣天使》
7.提高篆刻家文化素养。艺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情感、智慧、学养、才气、文化等,这是作者的字外功。艺术创作者首先要广泛阅读,增强学问修养,提高艺术修养。明代沈野《印谈》云:“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篆刻作者不仅要具备书法、雕刻能力,而且要旁通美术、音乐等姊妹艺术。更要有文、史、哲等学问修养,如此种种,非长期学习训练不能掌握,非广泛吸收继承不能创新。要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修养,全面提升古文字学、美学、文学的素养。传统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论著更要广泛研读,书法史、绘画史、篆刻史以及文学、哲学等都要有所涉猎。要刻一方好印,从观察生活、选取素材、构思创作等方面都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一方好印,如果是因为内容过于简单或直白或累赘,会使读者感觉寡淡无味。
图 昌少军《小憩好读书》
8.继承古玺印遗传基因,将“绘画印”充分印化。篆刻艺术是从远古实用玺印中脱胎出来的,“绘画印”创作要符合玺印“印式”,处理好红白对比关系。“绘画印”的表现题材以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及其他相互综合事(景)物,经过印化作为表现对象。比文字印以及其他图形印更加丰富,构图时应注意布局紧凑,切忌零散。重点是要处理好印面中点、线、面的关系,可以尝试突破形式、内容、规格及形状(长、圆、方、随形)。篆刻技法不仅要学习前人使用过的方法,更要大胆尝试、创新适合自己的技法。“绘画印”的印化关键是刻出的作品是否有金石味。通常讲篆刻贵在用刀,刻“文字印”如此,刻“绘画印”亦如此。朱简《印经》说:“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因此,篆刻作者在创作时除了要做到稳、准、狠,还要灵活变换,充分张扬个性。通过起刀、行刀、收刀、提按、使转,使其长短、方圆、粗细、轻重、急缓、疏密、强弱有变化,实现阴刻与阳刻的相互转化,使印面更加丰富、生动、自然,更具视觉冲击力和金石味,将瞬间的印象定格在方寸之间。赋予“绘画印”以新的内容与形式,让其既有古玺印之妙、个性之美,又有时代特色。以写意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精神,展示作者的真诚、善良与家国情怀,以体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图 昌少军《兄弟读书乐》
9.注重图像、图案的搜集与积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生活,用敏锐、独特的目光捕捉到生活中闪光的东西,从大千世界中搜集各类视觉信息,及时搜集、拍下喜欢图案的图片(素描、写生等)。将所观察的事物写生下来,并做记忆或电子设备储备。在构图时要留意人物的动作、形态及背景,如吹动的头发、鼓起的衣服、摇动的树木等动态变化。刻画人物时,要留意人体各部位和身体的比例,还要留意婴儿、孩童、成年人、老年人的不同特点,把自己平日观察、搜集、写生的图片、图画资料加以综合设计,通过精心构图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炼,有效地转化为充满创意、生动的角色,并表现在印面中。
图 昌少军《采山韭(附边款)》
10.呼吁对创新型“绘画印”给予关注。一是,要多鼓励敢为人先的人。如浙江省书协首次举办“96全国新概念篆刻邀请展”,结果其中很多“标新立异”篆刻作者受到多方面的口诛笔伐。朱关田先生在接受“新概念篆刻展”的采访时说:“不怕青年人做错,只怕青年人不做;不怕青年人说错,只怕青年人不说。不说、不做,要使书法事业后继有人,那是做不到的。”朱先生的这番话,足见对篆刻艺术创新的支持与宽容,令人钦佩。篆刻创新是每一位篆刻作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二是,要呼吁文化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各级书协、篆刻组织和机构提倡、扶持篆刻创新。三是,要呼吁有识之士、印学理论家、新闻媒体、高校、学术机构等都来关心、关注篆刻艺术创新。建议中国书协举办“绘画印”“肖形印”“肖像印”艺术专项展览,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推动“图形印”篆刻艺术的发展,成立“绘画印”全国或国际性学术研究组织,以支持“绘画印”大发展、大繁荣。(作者:唐福祥 书法报)
责任编辑: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