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发 汉语拼音 新中国 产生 方案

新中国的伟大发明,《汉语拼音方案》是如何产生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9 01:05:03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如果追溯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始于1605年,到近60年以来才逐渐发育滋长,中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挫折,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一直到现在才能完成。这完全是历史推演的结果,绝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能突然促成的。

一、早期的汉字注音方法

最开始,中国人给汉字注音,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36字母。

读若法只要求一个字的读音与另外一个字的读音相像,就可以用这个字给那个字注音,是一种不准确的注音方法。

后来,在印度拼音字母的影响下,发展出分析字音和拼合字音的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缺点。反切法用2个汉字给1个汉字注音,提取前面汉字音节中的声母和后面汉字音节中的韵母进行拼合,得到被注音的字的读音。这种注音方法从不能分析字音发展到了能够分析字音,来到了语音学的门口。但是反切法对字音的分析是隐形的过程,是在头脑中完成的,没有符号可以书写下来。

之后,在印度拼音文字的进一步影响下,中国人开始了创造汉语字母的尝试,用现成的汉字作为表音的声母字母,就是所谓的"36字母"。不过,"36字母"没有创造区别于通用汉字的专用字母,直接使用现成的汉字,而且只能表示声母,不能表示韵母,不是完备的字母表。36字母是汉语字母的最初萌芽,属于汉字拼音化的酝酿阶段。

二、清末切音字运动的探索

最早用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文献是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创作的《西字奇迹》(1605)。又过了20年,也就是1626年,同样是天主教的传教士金尼阁也创作了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字的书——《西儒耳目资》。

展开全文

后来又出现的威妥玛式和邮政式汉字译音方案相似,基本都是拼写官话。威妥玛式曾经是音译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的通用标准,邮政式曾经是中国地名音译作为邮政和电报业务的书写标准。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我国的先进学者清醒地认识到创制拼音文字的迫切需要,也纷纷有所创作,兴起了"清末切音字运动"。

"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创作的拼音方案都是个人方案,字母形式有采用拉丁字母式的,也有采用汉字笔画式的,汉字笔画式占据主流地位,并且依然停留在声韵双拼的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和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把"切音"改成"注音",采用注音字母,还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形式审定汉字的法定国音,准备从统一汉字读音入手来统一全国语言。

直到1918年,由政府领导的集体创制的注音字母正式公布。注音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把韵头从韵母中分离出来,使音节拼写从声韵双拼变成了"声母+介音+韵母"的三拼。

因为注音符号的字母形式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势,它在科学应用上、技术上受到很多限制,所以公布后不久就遭到不少批评。

而且注音字母的语音标准是"读音统一会"借助投票方式拼凑各地方言音系而拟定的人工语言,不是自然音系,社会认可度和现实生命力自然是有限的,反对的呼声一直存在。

由于这样的背景,在注音字母修订、推行过程中,国语罗马字运动已经有序展开。

国语罗马字完全采用现成的26个拉丁字母,不用新字母,不使用附加符号,采用拼法变化表示声调,注重词儿连写,把北京语音作为方案的语音标准。它是中国人拟定的第1个音素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可是实际上,"国语罗马字"公布以后,既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又缺乏群众基础,几乎没有得到推行。

四、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国语罗马字运动结束以后不久,在汉字拼音化运动中又出现了一个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瞿秋白最早倡议和设计拉丁化新文字,他在1929年起草了《中国拉丁字母方案》,在这个草案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与苏联学者一起参加讨论和修改,最终制定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拉丁化新文字介绍进入国内以后,又根据它拟定了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等13种方言拉丁化方案,影响较大的是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特点是拼写各地方言,没有提出确定的统一的语音标准,不标写声调,实行分词连写。

我们现在说《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的注音方案,这不仅是因为汉语拼音是对整个汉字拼音化运动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因为汉语拼音的制订过程是严谨、慎重并且一丝不苟的。

汉语拼音包括方案和正词法两个有关部分。正词法的制定比方案的制定晚30年。正词法的各项规则是对方案的必要补充。方案只规定了字母表、声母、韵母和拼法,正词法规则进一步规定了词语的写法,合起来就是完整的拼写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也随之成立,开始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下面设立了拼音方案小组,主要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6年1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4次全体会议讨论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提出的草案,叫做"原草案"。又经过一次修正以后,在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上一致通过这个修正草案,并且决定作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简称"新草案")公布,这样汉语拼音方案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总的来说,《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是经过由下到上和由上到下多次推敲、修改和审订的过程。它实际上是各种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广大群众的集体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