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 骨气 不怕死 捍卫 个个

清初这两个城市的百姓最有骨气,为捍卫尊严个个不怕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23:42:05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清朝有一句话叫做“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是只有清朝才有的一句话,别的朝代没有,意思是想要保住脑袋,就得剃发,否则就得砍头。

这听起来很滑稽,我们中华民族有一句古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父母给的东西,又有自古以来就保留下的传统,男人也留发梳头,可是清朝统治者,却要强行剥夺这个权利。

顺治二年的六月十五日,多尔衮颁布“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这与之前多尔衮的口气大相径庭,在顺治元年五月,他刚一进京的时候,还说剃发与否,听其自便。当时,人心大块,可是时隔仅仅一年,就风云突变,让人大感意外。

关于剃发,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孙之獬,山东省临淄县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清军入关以后,孙之獬俯首乞降,自己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剃发留了辫子,并换上满装。清廷为了收揽人心,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

展开全文

当清军刚进北京时,因天下未定,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可是这个孙之獬为了得到清帝欢心,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上朝,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

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痛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不堪。

在强行剃发的时候,还发生了两起恶性政治事件,一个是“嘉定三屠”,即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曾是李自成部下)三次下令对城中百姓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清军颁布剃发令时,嘉定百姓拒不从命,乡绅候峒曾带领嘉定绅民起义反清,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立即领兵5000来攻。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断肢者,骨肉狼藉。屠城持续了一天,直到尸体堵住了河流,这一次有3万多人遇害。

李成栋离开嘉定后的三四天,侥幸逃脱的嘉定幸存者开始溜回城里,他们回城后在一个叫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2000多人。

主瑛领导着幸存者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李成栋又领着军士直杀入城里,把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屠戮个精光,嘉定又惨遭二屠。

20多天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戮了近2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这就是著名的“嘉定三屠”。

另外一次是“扬州十日”。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

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和明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城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80万具。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

烟花三月下扬州,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如山,手足相枕,血入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清朝统治者强行推行剃发令,及大地损伤了汉族人民的感情,所以,汉族人对清初的统治者的这种暴行极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