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区 合肥 密码 成长

合肥经开区的“成长密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17:25:02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提及日益崛起的安徽,绕不开GDP过万亿元的省会合肥。而在合肥,素有“安徽工业第一区”之称的合肥经开区,诞生了合肥首个千亿元产值、安徽首个百亿美元进出口企业,也是安徽首个千亿元GDP开发区。

如今,合肥经开区已发展成为国内家电产品种类和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园区,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荣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

在2022年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比中,合肥经开区跃居全国第6,综合发展水平稳居国家级经开区前列。

三十而立,合肥经开区正青春。

拥抱全球产业链

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安徽工业第一区的合肥经开区,理应成为经济发展主战场,为合肥推动安徽崛起打头阵、挑重担。

阳春四月,合肥经开区郁郁葱葱。走进联宝科技生产车间,在一条被称为“哪吒”的智能生产线上,记者却看不见工人。“这条线集中了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和5G技术,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超过90%。”合肥联宝一位技术负责人介绍。

前不久,“世界灯塔工厂”名单公布,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宝科技、海尔合肥创新产业园双双入选。目前,合肥拥有4座“灯塔”,全国排名第二,而这其中,合肥经开区独占三席。

上世纪,工业化浪潮席卷全国,农业大省安徽亟待“突围”。1993年,合肥经开区因势而生,成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开发区。

成为经济主战场,须坚持“产业为魂、项目为王”。30年来,合肥经开区产业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战新引领的质变和飞跃。

从无到有。合肥经开区视“招商为生命”,让项目实现从“盆景”到“森林”的蝶变,形成了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

从有到优。合肥经开区招引13个家电主机厂,成为全国家电产业配套率最高的园区,装备制造业拓展到八大类,在汽车及其零部件方面形成全产业链。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合肥经开区迎来了产业创新发展新阶段:以战新产业为引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实践中,合肥经开区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布局,补链延链强链,加速招大引强,逐渐形成了“3+6”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

目前,合肥经开区齐聚重点产业链项目340余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81个。2022年,蔚来汽车等规上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值达500亿元,集成电路企业产值140亿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即将实现产出。

随着世界级产业集群崛起,2022年,合肥经开区工业产值占万亿合肥近1/3,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主战场。

展开全文

构筑发展新动能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背后,是合肥经开区针对新旧动能如何转换这一共性问题的探索和求解。

走进美丽南艳湖畔的合肥经开区医疗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的牌匾引人驻足。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健康研究院以“全省联动、辐射周边、服务全国、对标国际”为发展战略,建设1个综合性技术平台,8个研究所和若干个联合研究中心,力争5年内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目前,研究院已与数十个全球领先的研究团队达成入驻意向。

新动能代替旧动能,首当其冲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定海神针”作用。

向“智”借力。与清华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按照“研发—转化—产业化”路径,推动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攻关、转化和产业化运用。为此,合肥经开区推动自然生态、生活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生态融合,打造高质量园区平台。

“三年多前,智能科技园所在的区域,仍是传统产业的生产厂房,如今已汇集了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互联网与软件领域的数百家科技企业。”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介绍,十年来,合肥经开区科技支出年均增长近70%。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合肥经开区国家高企总数增至74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3家、市级152家,工信部小巨人企业16家;建设21个科技园区,吸引集聚2000多家高潜力科技创新企业,全年产值近1500亿元。

如今,走访遍布合肥经开区的智能科技园,一栋栋具有“国际范儿”的建筑,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一处处创新涌动的场景,彰显着“安徽工业第一区”的澎湃活力。

争当开放“排头兵”

提起安徽外资企业,合肥经开区的日立建机算一位“老资格”。早在上个世纪,开放的合肥便“摸着石头过河”,推动招商引资,合肥日立建机投入经开“怀抱”。目前,合肥经开区日资企业已占合肥90%、安徽80%,成为我国中西部日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开发区。

航空港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我们已经成为安徽省口岸门类最多、检验最便捷的口岸高地,以及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进口车厘子、三文鱼集散中心。”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一负责人说。

引江济淮工程为合肥经开区“通江达海”带来新机遇。“届时区内所有企业货运将实现水、公、铁立体大运输,经开区‘水铁联运’的时代近在眼前。”合肥经开综保区管理局一负责人介绍,经开区超前谋划“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到2030年货物吞吐量将突破3000万吨。

立足长三角,放眼全世界。随着合肥“水陆空大通道”日渐形成,水运铁运空运“三军联动”盛景开始在合肥经开区绽放。

2018年8月,合肥经开区成立海恒国际物流公司,将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标准厂房,以及监管场站、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授权海恒国际管理运营,统筹各开放平台联动发展。“这是合肥经开区构建开放发展机制的一次新探索。”海恒国际物流公司负责人说。

2020年9月,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为使命的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启航。自此,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迎来了开放发展新阶段。两年来,经开区块成立试点任务落地率达95%,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212项已全部承接,经开区各部门全部做到“办事可以受理、咨询及时回应”。

目前,合肥经开区已经形成了航空港(进境指定口岸)、综合保税区、空港B保、跨境电子商务港、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占据合肥市开放平台半壁江山。

在高水平开放中,合肥经开区开创了安徽对外开放史上数十个“第一”。其中,经开综合保税区以占经开区0.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区37%的工业产值、56%的进出口额。在全国13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排名上升至第11位(A类)。2022年,经开区进出口总额超200亿美元,占安徽省的20%、合肥市的40%。

在开放总量向开放质量跨越中,合肥经开区正在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优化营商“环境场”

“我们为何选择合肥经开区,就是因为企业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中国科大教授、合肥天港免疫药物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卫华介绍,在企业初创期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合肥经开区在融资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让天港目前拥有近8000平方米高端研发基地。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用心用情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产业缺什么,园区就补什么。合肥经开区先后出台一系列“货真价实”的政策。从开办企业、劳动力市场监管、招标投标等数十个维度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确保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个个都解决,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定制化厂房,为企业实现“零公里”供应。走进大众安徽核心零部件产业园电池组装厂房,简约的现代化车间让人惊叹。“产业园从开工建设到交付使用,仅用时一年。”大众安徽零部件公司一负责人说。

“依据大众安徽供应商的需求进行设计、施工,建成后定向租赁给供应商使用。同时,我们还将提供园区招商、金融服务、员工生活等全方位保障。”负责项目建设的海恒集团一负责人表示。

为支持产业发展,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开工建设仅半年,合肥经开区便投入15亿元,定向开发新桥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租赁给蔚来汽车的配套厂商使用。

拓展空间,产城融合。近年来,合肥经开区统筹推进“南优北拓、双城驱动”大发展,统筹推进南区全面转型升级和北区全面建设。目前,完成了国土空间规划大纲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为未来发展拓宽空间。

“一切围绕产业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说。

栉风沐雨三十载,春华秋实再出发。新起点,中国式现代化已为中国这艘巨轮规划了航向,正值青春的合肥经开区必将乘风破浪立新功。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安徽日报,版权归属原作者】编辑:汪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