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列 排队 弓弩 枪毙 战术

排队枪毙,为何没法用在弓弩时代?只因线列战术真不是只讲排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17:22:02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人渣啸西风

字数:3631,阅读时间:约13分钟

编者按:在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现在大家戏称为排队枪毙的线列战术,然后很快就迅速在欧洲流行开来。于是出现了很多电影中两军排成横列跟随鼓点相向而行,到达最佳射程内开始互相射击的情景。这种战术用了近两百年,一直到19世纪初才慢慢被散兵+纵队战术所替代,但是一直20世纪马克沁机枪的广泛使用才彻底淘汰了线列战术。这足以证明线列战术确实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战术。于是有些人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冷兵器时代没有人开发用弓箭的线列战术呢?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展开全文

首先要说的是,古代是有弓弩手列队齐射的战术的,比如唐代兵书《太白阴经·卷第六·阵图·教弩图篇》这么记载的:“夫弩不离於短兵,当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无绝声。敌无薄我,置弩必处於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阵,果非弩不利也。”弩手就是列队齐射,射完的退回重新装填,甚至于唐代的《卫公兵法辑本》还明确了装填箭矢都是要听鼓号声来行动:“请队弩手齐出至前第三土河,作上弩势。又鼓一捶,架箭,又鼓一捶,皆唱「杀」声,即退至本队立定。又鼓一捶,齐唱「于」声,弓手齐出至土河,各为架箭势。”而被敌人冲近后,也有弓弩手拿出近战武器进行肉搏,这种类似火枪手上刺刀的行为。唐代《通典》:“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支,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著名的陌刀兵,其实就是弩手。

但是这种列队齐射的战术和火枪时代的线列步兵排队射击战术有本质不同。首先古代弓弩手列队齐射只是为近战部队作为接敌前的掩护,主要作战的还是近战部队肉搏。也没有放敌人进最佳射程再齐射的战术,都是在最大射程就开始齐射。弓弩手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敌方的冲击,而不是火枪手列队射击不断向前,冲近了就上刺刀肉搏这种主动攻击的战术。

那么,为啥会有这种本质不同呢?首先,弓箭面对盔甲的伤害性不够,而17世纪的线列步兵排队枪毙的战术成型时,盔甲已经被军队基本淘汰了。火枪更强的穿透性是要优于弓箭的。其次,手持火枪进行射击对于体力的要求也更低,火枪手只要有足够的火药和弹丸,就算一直不断地射击下去体力也完全撑得住。但是想要拉开弓需要更强的力量,古代战弓拉力很大,英国长弓手的战弓根据存世实物分析,基本都在百磅拉力以上,而清代长梢弓,在清初时期也都以百磅为标准。而现代奥运反曲弓比赛,男子组的弓为30 至 50 磅,可以说拉力低了至少一半。能拉开百磅战弓的弓箭手人数本来就少,而且也射不了很多箭就没力气了。这些都是明显制约古代出现线列步兵的排队枪毙战术的原因之一。

而为什么没有出现排队射箭的线列战术,这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并不仅仅是盔甲和弓箭手的原因。毕竟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完全可以出现排队射弩战术,弩箭的破甲能力是要优于弓箭的,比如宋代《梦溪笔谈》就有记载:“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可以看出这里被称为神臂弓的偏架弩破甲能力就非常强了,不逊于早期火枪。同样弩也可以用杠杆甚至绞盘拉开弩弦装填上箭,对于力量的要求也比弓箭更低。虽然我国没有发展出杠杆以及绞盘上弦的单兵弩,但是欧洲14世纪时期的重弩是发展出来这些省力上弦方式的,而且同样破甲性能很好,一度被认为一个低贱的农民都可以用弩杀死一个高贵的骑士,导致教会发布了“禁弩令”。但实际上欧洲君主并没把禁弩令当回事,英法百年战争中没少出现弩兵杀骑士的场面。但同样没有发展出线列步兵排队射弩的战术。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历史上真正的线列战术。很多人印象中的线列战术就是绝对的纪律性,火枪手们排成单薄的横排,按照鼓点整齐的前进,即便有人被零星的子弹击中其他人也一样面不改色的继续前进,直到进入最佳射程内然后随着号令齐射开火,在密集的火力下,敌人成排的倒下,然后士气崩溃,四散奔逃。这种情形确实是线列战术的主要表现,这种排成先列齐步前进的训练,也是今天军队中正步走的起源。所以因此也衍生出一种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说法,那就是练好队列就能吊打古代精锐部队。

但是纪律虽然是线列战术的标志,然而却不是线列战术的全部。就如同罗马重步兵的龟甲阵是罗马军队的标志一般,但是在骑兵和弓箭手比例过低的情况下,在卡莱战役中,罗马军团被帕提亚骑兵的骑射战术放了风筝,帕提亚骑射手绕着罗马龟甲阵不停射箭,罗马军队变成只能挨打无法还手的局面。在罗马骑兵出击试图冲破对方骑射手的封锁时,又被诱敌深入陷入重围被帕提亚骑兵消灭。于是最终四万罗马士兵一共七个军团,被不足两万的帕提亚骑兵击溃,仅仅有不足一万的残兵幸免。这个例子充分地表明了,虽然标志性的主力兵种很强大,但是如果只用这一种兵种的战术,是很容易被针对的。任何标志性战术的主力兵种后面都有着其他不容忽视的配合兵种。

如果仅仅练好队列放排枪这么简单的话,只要站在对手的角度就能想出很简单的破解方法——上盾牌不就好了?当然普通盾牌很难挡住线列步兵所使用的燧发枪的射击,但是可以上盾车啊。同样是17世纪,是我国明末时期,当时的清军面对明军的火枪就是使用盾车进行掩护推进来取得大量胜利的。甚至于努尔哈赤曾专门规定:“遇敌若无盾车,切勿出战”,并有因未携带盾车就贸然投入作战而获罪的记载。所以真给练好队列和刺刀术的现代人燧发枪,让他们去跟古代军队对抗,只怕很快就被盾车骑脸然后被肉搏专精的古代战士砍瓜切菜,靠刺刀是没法对抗专精肉搏的冷兵器的,长矛捅过来过,短的刺刀就没戏唱了,面对刀盾,刺刀更是能被盾牌轻易挡开然后被刀捅死。

纪律当然是战争中的军队所需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但是同样,只靠纪律也是不可能打赢对手的。过分拔高纪律的重要性,把纪律当成无敌的手段,就是一种傲慢的偏见了。任何著名战术的成功都不是只靠一个主要兵种或是一个主要因素这么简单的。欧洲17世纪的线列战术,并不仅仅是线列步兵排队枪毙这么简单,一般来说线列步兵两翼是要有骑兵掩护的,而欧洲的线列步兵中还有更为精锐的掷弹兵。这是当时的明军所没有的兵种。

当时欧洲的手榴弹,大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最小的手榴弹与桃子大小相近,最大的则差不多接近小榴莲那么大的块头。那些威力最强大的手榴弹可想而知它们的分量也一点不轻,即便是携带着行军都已经是一个是不小的负担了,更不用说要想有足够的臂力将这些大块头的手榴弹掷入敌阵,那得专门挑选那些块头最大身强力壮的战士。所以选拔合格的掷弹兵,首先考虑的就是优秀的身体素质。这些大块头的掷弹兵一般还配有军刀或是重剑作为近战武器,在投掷出手榴弹后,趁着敌军阵型被投掷出手榴弹的连环爆炸打的阵型散乱时,他们就会挥舞军刀或是重剑进行冲锋击溃敌人。当然,面对试图近身格斗的敌军,这些手榴弹也足以遏制住对方冲锋的势头。

而更重要的是,线列步兵身后一般都是炮兵阵地,大量的火炮保证了当时的敌人根本没法使用盾车战术推进贴脸。实际上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打的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次年也就是1627年的宁锦之战中,明军的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导致明军大胜。而著名的八里桥之战中蒙古骑兵被英法联军击败,并不是因为什么近代军队吊打封建军队的纪律性,也不是被吹嘘的刺刀克骑兵,归根结底还是大量火炮和火枪的攻击遏制住了清军的冲锋。

所以在没有火炮的冷兵器时代,缺乏炮火掩护也缺乏掷弹兵在中近距离的手榴弹攻击,仅仅靠弓弩,是没办法完成线列步兵的排队枪毙战术的。纪律虽然是线列战术的重要核心,但是并不是线列战术能够广泛使用的唯一要素。同样火枪的破甲能力以及弓箭手力量的限制,也并不是制约线列战术在冷兵器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缺乏火炮和手榴弹这些重型火力的支援才是制约冷兵器时代出现线列战术的主要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