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辅 内阁 连载 李贤》 009

《明内阁首辅李贤》连载009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15:07:03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第一章:大明首辅李贤

九、母丧守制

正统十年(1445年),李贤秩满,由于工作出色,在考评中因“绩最”得升吏部考功郎中(正五品),诰封其父为验封主事,母叶氏为安人。

李贤在任京官时结识了焦宽,交为挚友。焦宽,河南叶县人,字仲容。正统四年进士。焦宽是志向远大胸怀治国安邦宏策之士,正统十年外放为崇德知县。当是时,进士及第者多愿为京官,一是安逸,二是晋升空间大,不愿外任,受奔波忧心之劳。而焦宽固有大志,素不愿循规制而泯灭天性良知,知亲民之职莫如令,今得随愿,不因人戚而戚,而以能行道为心,请深知自己的河南老乡、前辈李贤为自己作序。李贤想到自与焦宽相识相知,常互为勉励精进,今焦宽有了一展治民理政的机会,是多么希望焦宽能够为崇德一县黎民带去平安与福音呀!于是满怀希望与激励之心情写下了《送崇德知县焦君序》。焦宽带着李贤的激励与期望赴任,他莅政有方,喜与诸生讲论经史,景泰时以考最擢湖广道监察御史,后卒于陕西布政司参政任上。

七月二十三日,李贤的母亲不幸病卒于家中,享年65岁。

噩耗传来,李贤悲痛欲绝,思幼小病灾,慈母昼夜呵护;想幼从母教,读诗习文;念为儿家事,母心操碎;惜七尺男儿,忠孝不全;今母不至高寿,病未侍榻前,撒手人寰,未尝儿进羹汤一匙。痛心的是:母知儿夏单冬棉,儿不知母夏暑冬寒。李贤是痛哭失声,悲号问天——李贤急急上书朝廷,辞官守制,并恳请吏部主官王直为母亲撰墓志铭。

李贤日行夜驻,返邓奔丧,一路上他一息不熄,无时不念母亲生前音容行事,及至归奔母亲灵前,大放悲声,涕泣难止。母亲安葬之时,李贤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埋下刻有吏部尚书王直撰写的《安人叶氏墓志铭》,并在心中默默念诵浓缩了母亲一生的志文和铭词:

正统十年,验封主事李贤官满,考其绩最,奏之,上以为能,升贤考功郎中,而推本与父母之教,封其父升为验封主事,母叶氏为安人,锡之敕命,是年七月廿三日,安人以疾卒于家,年六十五。

贤闻讣,恸绝,即解官归治葬,而以户部侍郎南阳焦公所述安人行状,来求铭。状曰:安人讳淑瑜,邓州守御百户清之女也,母丁氏。安人自少聪慧休整,勤于女事,父母最钟爱,为择婿得升,遂以归之。逮事舅姑执礼谨慎,亲操井臼,不惮勤劳,衣服饮食以事尊上者,必精洁旨丰;而自奉俭薄,处内外属雍睦无间言,自舅姑以下,皆爱重之。

展开全文

姑桑氏尝病剧,思鲜鲤瀹汤,求之不可得。安人出汲,临水默祷焉,投汲具,忽得一鲤,持归瀹汤以进,姑食之,病由是愈,人以为孝诚所致。

爱其子不使佚㳺。贤八岁时,即教之诵诗,从里塾师受学。稍长,又遣为学官弟子,家虽不甚丰,凡贤之隆师取友,当以财为礼,必力营办资给之。贤得如其志以学,遂取进士入官,有名于世。侄孟芳,亦受业县庠而远去其亲,朝夕之计,有弗便。安人使依己,抚育之如所生。孟芳亦学成,充贡入太学,皆安人力也。

安人同产惟一兄,早夭。及父母没,安人为治丧皆如礼而哀戚过之,曰:“吾父母不幸无嗣,吾当奉祀终吾身。”即别治一龛于李氏祠堂之右,以岁时行礼焉。每遇祭扫,亲负土培坟上,劬劳殚力,号哭如初丧。亲戚有助之者,莫不感泣。

生男三:长即贤,次谦,次让;七女子,其五已嫁,二在室。

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山之原。予观安人之为妇为母,既尽其道矣。而所以致孝于父母者,又当天理,惬人心,非贤,能如是乎?葬奚可不铭,铭曰:

妇道母仪,闺阃之师。致孝于亲,揆礼实宜。

宠命自天,曰有令子。我为铭诗,以彰厥美。

母亲安人叶氏入土为安,李贤望着高耸的坟冢,悲伤地低头徐徐走回家去,归至书房铺纸提笔,抒写心中对母亲的怀念:

慈母殷勤岁月多,一门百口赖调和。

堂前香暖双姑馔,灯下声寒五夜梭。

釡禄方期延寿考,桑田忽讶变沧波。

徒将富贵成哀感,罔极深恩可奈何。

——是为七律《追思先母》。

又思自入京会试,得中为官,奔走江淮,京官守职,六度寒暑,恍若嗡呼而失,只思忠君安民以报母恩,没想到母子突然间阴阳两界,再想为母尽一日之孝,今生又怎实现呢?感慨不尽,写下了满是悲思与痛惜之情的五言诗《还旧居》:

昔年离旧居,未卜何时归。回首又六载,归来情益悲。

迷途尚未远,今是而昨非。永固林下盟,从兹与世遗。

琴书聊自遣,鸥鸟还相依。怀沙慨屈子,捐躯悲介推。

我怀寄云山,尘世任兴衰。毫端有新句,不妨时一挥。

李贤居丧其间为尽人子之孝,经常把年迈的伯父李良邀居家中,伯侄共叙天伦,其乐融融,每会十数日方送归其家。

李贤在丁忧期间走访族人,怀念先祖,为他后来怀着对故土的热爱与对先人敬重,为成化二年作《长乐林表》,打下了基础,《表》曰:

吾祖上世,远不可考。其在宋,有兄弟四十八人。自后,子孙屡遭兵革,不能自存。于是,弃家走四方,各避害以全性命而已。国朝洪武初,惟先祖少保府君来守祖茔。呜呼!以四十八人之后,无虑千百指,岂料守祖茔者仅存一人!吾族之衰,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已而先祖乃生三子,于今孙枝又渐盛焉。贤窃官于朝,推恩三代,曾祖、祖、父,俱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妣皆一品夫人。盖盛极而衰、衰极而盛一理,势之自然耳!虽然,盛极而衰之家,不再盛者多矣!吾族既衰而复盛,得非前人积德之厚欤?譬之水焉,渊之深者流必远,或暂阻焉,终不害其远也。譬之木焉,根之固者发必茂,或暂困焉,终不害其茂也。

吾祖之墓,去邓六十里,号曰“长乐林”者,自宋以来然也。吾发未燥时,每随父兄往拜扫焉。但见丛木修竹屯云蔽日,中有数坟累累相向。吾于斯时,茫然不知本源之义也。洎为诸生,读书讲道,心始开明。岁时拜扫之际,方思先世盛衰如此,亦不虑及表而着之也。未几,出仕于朝,三十余年思欲表之,亦莫之就,而且于势有未便者。今也,始克为之。盖其志之坚、情之切、思之久、成之急,有不可得已者。第恨为之已晚,难免不孝之罪。或曰:“昔欧阳公为《泷冈阡表》,盖卜葬其亲已六十年矣。且曰‘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今子葬其祖亦三十余年而始为之,抑岂非有待之云乎?”是大不然。吾于初时何恃而待?但其为表,乃在恩典极隆之后,亦若有待焉者,盖事之适契,岂敢上拟先正哉?

呜呼!后世子孙诵此刻文,可不惕然惧其衰至,而思有以继其盛乎?欲继其盛岂有他哉?惟修德、行义,而不亏焉,可也。噫!可不慎欤?!

正统十一年(1446年)正月,丁忧在家守母孝的李贤根据家族长辈,特别是父兄的安排,在长乐林李寨居家正寝之东建成了李氏祠堂,祠共三间五架,中间两阶,内列四龛,以贮四代神主。后于成化二年李贤作有《李氏祠堂记》,追记建祠经过(见顺治《邓州志》《李氏祠堂记》文)。

正统十一年,李贤在建李氏祠堂的同时,受知州寇义盛邀监造了两座运粮河钟营石桥(位于今邓州市湍河办事处姚巷居委会钟营社区,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造福桑梓,遗爱至今。

正统十二年(1447年)又支持父亲李升续弦常氏。

正统十三年四月,杨仪知邓州。杨仪是衡州府衡山县人。衡山县因境内有南岳衡山而得名。衡山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又名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位于今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杨仪被任命为邓州知州将赴任时,李贤还为他写过临别赠言,以圣人之道勉励杨仪富邓州之民,兴邓州之学,作《送杨公仪知邓州序》——

是岁戊辰夏四月,吏部品士之当仕者,请于上,命之官。有杨公仪者,冠诸士,为守于邓。邓,吾乡也,因赠以言。

昔者,孔子适卫,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向使孔子操治人之柄以行其道,不过富之、教之而已。杨公往治吾邓,亦惟孔子之道是遵。虽然不可忽也,富之教之必有道焉。先儒所谓“制田里,薄赋敛,富之道也;立学校,明礼义,教之道也”。以今观之:田里之制、赋敛之薄,出自朝廷,太守不与焉;学校之立、礼义之明,自有师儒,太守不专也。然则,富之、教之,果非太守之责乎?曰:“政亦多术矣!彼所谓富之教之之道,太守虽不与且专,而太守岂真无所事者哉?莅政之初,必谨察之:某事也,有以害吾民,民之穷也由此而致,吾除之;某事也,有以利吾民,民之富也由此而得,吾兴之。又谨察之:某事有以薄民俗,吾禁之,不使复行也。某事可以厚民风,吾劝之,不使或坠也。害除利兴,民生遂矣,富斯得焉;薄去厚存,民心善矣,教斯行焉。此富之教之之道,太守所得与且专者,如此。

”嗟夫!天下为郡为邑者众矣!如孔子之言而见诸行事者,几人哉?必见诸行事而不托诸空言,斯无愧于圣人之徒而守令之责塞矣!杨公去此,其留意焉。丁忧在家的李贤在与知州杨仪互相拜访时,十分关心家乡吏治、民情与教育,以圣人之道勉励杨仪富邓州之民,兴邓州之学,作有为之官。

丁忧在家的李贤在与知州 杨仪互相拜访时,十分关心家 乡吏治、民情与教育,以圣人 之道勉励杨仪富邓州之民,兴邓州之学,作有为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