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年逾八旬的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在北京日报发表回忆文章《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
文章很长,深情饱满,这里就不贴出来了。但这篇回忆文章的核心其实就一段话“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除了公开战场上的搏杀外,还有隐蔽战线上的较量。同许多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一样,阎又文这个名字无论是同时代人还是当今人们都是陌生的。我的战友阎又文是隐蔽战线上的一位杰出战士。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真正做到了“白皮红心”。
这与其说是回忆文,不如说是宣告书、证明信,旨在向全社会郑重宣告:阎又文同志是我党隐蔽战争的无名英雄,是久经考验的地下党员。
这可能是揭秘最晚的地下党员了。而此时,距离文中的主角阎又文去世已经35年了。
壹、阎又文其人
阎又文,1914年生于山西荣河县(今山西万荣县),1933年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当时山西属于阎锡山治下,阎老西虽然骨子里反动,但表面上还是做出开明的样子。所以在大学期间,阎又文开始阅读进步读物,并参加了地下党员邢西萍(徐冰)、杜任之、张友渔等人创办的中外语文协会。
1937年夏天,刚休完暑假返校的阎又文发现仿佛变了个世界,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往日的承平已不在,忻口失守,太原一日三惊,这个时候,想安稳坐在课堂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阎又文做出了跟其他热血青年一样的选择——投笔从戎。他回到晋南准备联络同学组建抗日游击队,但还没等游击队组建起来,日军已经攻占晋南重镇临汾。没办法,他只好约上9名同学西渡黄河,准备去革命圣地延安。
全面抗战打响,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投奔抗日战场。但国民政府避居于大后方重庆,离前线太远,而我党在延安高擎抗日大旗,边区一派勃勃生机。所以无数热血青年不远千里,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延安。光是1938年5月——8月这三个月时间,经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安排去延安的青年就有2288人,更多的青年则是自带干粮,穿过层层围堵前往延安。
没错,就是层层围堵。万千青年奔延安所造成的灯塔效应令蒋介石大为忌惮,唯恐我党坐大,严防死守,卡住通往延安的交通要道。
展开全文
当时国民党在边区四面各条公路的路口都设有检查站,检查进入延安的所有人员、物资。严令禁止武器装备、通信器材、粮食油料、棉纱布匹、医疗药品等物资流入边区。同时,国民党还在路上扣留奔赴延安的青年,将他们强行送往劳动营改造。
阎又文一行人到西安后就发现再也走不下去了,愁眉苦脸之际,他碰到了老同学樊长荣。樊长荣彼时在傅作义手下任职,被傅作义派到西安招收青年学生。当时傅作义的驻地在山西临县,从西安去临县必经过延安,于是阎又文搭着老同学的便利,到达延安。
贰、秘密工作者
按照正常的时间线,事情到这里就圆满了。一腔热血、立志战场报国的进步青年阎又文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然后被派到八路军当政工干部,就像《亮剑》里的赵刚那样。但抗日不止有战场上的挥斥方遒,也有幕后的默默付出,在延安,阎又文与邢西萍重逢,后者给他分配了一个新的任务:鉴于你是山西荣河人,与傅作义是小同乡,组织上决定利用你是傅作义同乡这层有利条件,派你去傅作义军中从事抗日工作。
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因为我党在军队思想建设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所以许多军阀都邀请我党派遣政工人员帮他们建立军队政工系统。1938年,阎又文在傅作义军中担任团政治部主任时,经我党的特派员潘纪文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阎又文才华出众,文字功底扎实,再加上又是真正的老乡,所以很快在傅作义军中脱颖而出,不到一年就任命阎又文当其秘书,负责军中的思想和政治工作。
1941年,蒋介石发起第二轮反共高潮,傅作义驱逐我党在傅作义军中的政工干部,由于形势危急,党组织撤退前来不及安排交待,所以阎又文由此失去和党组织的联系,进入静默状态。
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党组织为确保安全,都没有恢复与阎又文的接触。这期间,傅作义升任第十二战区长官,阎又文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除了仍然是傅作义秘书外,还成了第十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
傅作义、阎又文合照
叄、举足轻重的暗子
解放战争爆发前夕,面对越来越浓密的战争乌云,党组织决定重新启用阎又文这颗暗子。
1946年春节后的一天,阎又文照常在傅作义司令部办公室工作机要室秘书薛起禄带来一个人。这个人对阎又文说要找在绥远工作的弟弟,称弟弟吩咐,可托“阎又文长官”转交信件。阎又文上下打量了眼前的这个人,回答“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便继续低头看报纸,不再理他。
这个要“找弟弟”的人,便是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派来的王玉。
王玉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与阎又文重新接上头。这次在大庭广众下见面,不便道明身份,但总算见到了阎又文,心里初步有了底。
几天后,王玉又出现在阎又文的家中。
阎的母亲把这个提了两盒糕点直接登门拜访并声称要“找弟弟”的人领进屋。待阎母转身出屋,王玉立刻连问了阎又文三个问题:“你叫阎又文吗?你是山西荣河人吗?你是山西大学毕业的吗?”
这三个问题仿佛是接头暗号,阎又文迟疑一下,点头称是,王玉马上道明身份来意。于是,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四年多以后,阎又文再次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这次接头以后,阎又文与组织保持着更为绝密的单线联系。阎又文的唯一联络员是王玉,除此之外,不与其他任何地方党组织产生往来,而王玉则将阎又文提供的情报直接给边区政治保卫处,后者再直接汇报给中央调查部。
解放战争爆发后,1946年6月,根据党组织的要求,阎又文把傅作义的军事实力和作战意图以及傅作义和蒋介石的矛盾,向党组织作了详尽汇报。这对解放军在后来的绥东战役中免受更大损失起了重要作用。
1947年底,傅作义升任华北剿总司令,阎又文也跟着成为华北剿总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处副处长、新闻处处长、华北剿总对外发言人。鉴于当时华北的形势和阎又文至关重要的地位,他的密级又一次加强,组织关系由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和情报部一室主任罗青长直接领导。
1948年10月底,在东北野战军入关之前,李克农要阎又文在两个星期内上报华北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计划。接到指示后,阎又文冒着生命危险,不负重托,仅用一个多星期就把该计划的详情告知党中央。
肆、纵横捭阖
辽沈战役结束后,党中央打算让东北野战军休整一个月后入关。由于接到阎又文这份重要情报,得知国民党华北军队可能西撤绥远,或由津塘南下与蒋介石会合。
如果傅作义的60万大军撤往长江以南、将对解放战争的全局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因此党中央决定提前发动平津战役。毛主席断然下令东北野战军结束休整,不惜一切代价立即入关,切断敌军东西两个方向的退路。并作出了令华北解放军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华东解放军对淮海战场上的杜聿明集团暂时围而不歼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以便稳住华北敌军。阎又文的情报对平津战役的胜利以及缩短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8年底,北平陷入解放军包围,傅作义已成瓮中之鳖。但他仍有几十万大军,如果继续负隅顽抗的话,虽然改变不了解放全国的定局,但肯定会极大迟滞其他地区的解放进程。
在傅作义进退维谷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派人与其和谈,而阎又文作为傅作义的心腹,被后者任命为和谈代表,全程参与了傅作义与党中央的每次接触,并且曾代表傅作义出城,面见郭叶剑英元帅。
有了阎又文的暗中报信,党中央对傅作义的思想顾虑和筹码底线了如指掌,并针对性采取措施,终于促使傅作义签订了《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协议》。
北平获得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不仅避免了成千上万人的流血牺牲,而且保护了古都免受战火破坏。同时“北平方式”也对其后的湖南程潜和云南龙云的起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是极大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伍、无名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许许多多地下党员的身份纷纷解密。但按照组织的安排,阎又文的真实身份没有公开。知道阎的历史的,除当年的单线联系人王玉外,就是中央有关部门的少数高层领导了。
其实党组织选择暂时不公开阎又文身份的决定,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这个“现实”就是傅作义。作为国民党封疆大吏通电起义的先驱者,傅作义本身便是我党统一战线的典型,具有很大的统战价值。
如果在傅作义尚在时选择将阎又文身份揭秘,这会极大伤害傅作义的感情,毕竟任谁得知自己的亲近心腹原来是敌方卧底后也淡定不了。更何况傅作义起义后并没有退居二线,而是被任命为水利部部长。所以大概是出于这层考虑,中央并没有选择让阎又文“归队”。
阎又文对组织的决定并没有抱怨抗拒,而是默默以起义人员的身份干好本职工作,跟着傅作义在水利部当农田水利局副局长,并在1958年又入了一次党。
1962年,阎又文因积劳成疾逝世,享年48岁。到死她都没有公开身份,临死前只是对妻子留了一句:“有事找组织”。这句没头没尾的话阎又文的妻子当时并没有在意,因为阎又文当时已经入党,说出这样的话也无可厚非。
阎又文活着时,他未公开的身份就给孩子造成了许多困扰,甚至影响了前途。
他的大女儿到了入团的年龄,所在中学却告诉她,“你们家政治历史很复杂”而没有资格加入共青团。
在履历表上,孩子们在出身栏填的都是“革干”(革命干部),当年参加国民党军队起义的将领的子女们都是这么填的。但是,每当阎家的孩子们入团、入党、提干时,组织部门多次派人去调查,却发现阎又文的身份根本搞不清。
他的“国民党起义人员”身份,在统战部、政协的相应档案里都查不到,统战部门说他不是“统战对象,是共产党”,但是在组织部门的档案中,又查不到他解放前做过什么革命工作。而正是这个遗留下来搞不清楚的“历史问题”,让阎家六个孩子受尽连累。
甚至连他的墓碑都讳莫如深。墓碑上除了介绍阎又文的生卒及简单生平,就只有一句意味深长地“过去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这句话。
阎又文墓碑
陆、澄清正名
这一过就是三十多年。
直到1993年,公安部一次老干部聚会上,阎又文当年的联络员王玉见到了当年的另一位当年的地下党员刘光人,刘光人是阎又文女儿的上级。当他们聊起共同认识的阎又文及其子女时,王玉激动地一拍大腿:哎呀,都40多年了,阎又文应该可以解密了。
王玉是阎又文当年事迹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他的奔走下,1993年春夏之交,农业部给阎又文六个子女的单位分别发出信函:“阎又文,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工作。在此期间,他运用担任傅秘书的有利条件,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关键时刻起到了重大作用,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默默无名的英雄,其身份终于重见天日。
但这还不够。阎又文的真实身份虽然正式解密了,但仅限于小范围,社会上大众在了解平津战役前后这段历史时,仍然习惯性把阎又文代入到国民党阵营。
甚至在1997年播出的革命年代剧《第二条战线》中,仍然把阎又文列入到反派人物当中。
这惊动了当时早已退休的罗青长,于是他不顾高龄,亲自提笔,在当年的《北京日报》上发表回忆文章,为阎又文澄清正名。由此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正如毛主席的诗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样,阎又文就是这种不计较名与利的纯粹的隐蔽战线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