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个生了皇子的后妃——即便是个宫女出身——皇帝也不可能不赐予恩典,提升她的位份。比如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子允礼,其母妃就是宫女出身,后来被册封为勤嫔,嫔的位份虽然也不算高,但好歹也是个尊位了,直到雍正皇帝上位,册封前朝宫妃,勤嫔才有了妃位。
其次,要分朝代和情况。
1、一些朝代对礼法比较尊崇。如果皇后和生母都在世,一般来说,都是封皇后为皇太后,封生母为皇太妃。
比如宋哲宗登基的时候,其生母和皇后都在世,所以尊皇后为皇太后,生母为皇太妃,当然,生母毕竟是生母,所以有各种优待,比尊皇太后。《宋史》记载:“哲宗即位,尊为皇太妃。时宣仁、钦圣二太后皆居尊,故称号未极。元祐三年,宣仁诏:《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其寻绎故实,务致优隆。”等皇太妃薨逝后,一般都会追赠为皇后,皇太后。宋哲宗生母在薨逝后被追封为钦成皇后,追封为皇后就能与皇帝合葬,“崇宁元年二月薨,年五十一。追册为皇后,上尊谥,陪葬永裕陵。”这一点在古代的礼法中非常重要。
如果皇帝登基的时候,先皇没有皇后在位,而生母在世,那么就会直接尊称为皇太后。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就是这种情况,雍正皇帝的皇后崩逝之后一直没有再立皇后,因为乾隆帝登基的时候是没有嫡皇后的,他就直接尊称其生母——当时的位份是熹贵妃——为皇太后。
2、有些朝代对于礼法并不是太遵循,出现了两个或多个皇太后并存的情况,或者对生母并不加封的情况。
两宫并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有名的西太后和东太后,西太后就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而东太后就是咸丰帝的皇后,慈安太后。
而不加封生母最典型的例子是汉章帝刘炟,其生母是贾贵人,汉明帝在其出生后就把他交给了其宠妃马贵人抚养,马贵人进封为皇后,立刘炟为太子,终汉章帝一生都没有对其生母有任何加封,史书上也只称呼其为贾贵人。《续汉书》记载:“孝明贾贵人,南阳人,明德马后之姨女,孝章皇帝之母也。初选入后宫,为贵人,生章帝。马后无子,帝既生,而马后母养之”,“于是马后待章帝过于所生,章帝感养育之恩,遂专名马氏为外家,故贾贵人家不蒙舅氏之宠。”
3、很多时候皇后之位与太子之位是绑定的。无子的皇后可能会被废,所以有皇后会抱养皇子。
比如东汉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就是先被废后位,紧接着郭圣通之子,太子刘彊被废,之后阴丽华成为了光武帝第二任皇后,其子刘庄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后汉书》有载:“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
比如汉武帝的长子为刘据,其生母卫子夫就是因为生育了汉武帝期待已久的长子有功而被立为皇后。
因为无子而被废的皇后有汉景帝的薄皇后。《汉书》载:“景帝立,立薄妃为皇后,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废。”
汉景帝按照立长的礼法先立了皇长子刘荣为太子,就有大臣进言,皇长子已经是太子,应该立皇长子的生母栗姬为皇后,汉景帝的反应是勃然大怒。“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
因为一旦立皇长子的生母为皇后,那么皇长子就既是长子又是嫡子,其太子之位就很难动摇了,而汉景帝喜欢的儿子是刘彻,最终的结果就是废太子,立刘彻的生母王夫人为皇后,刘彻为太子。《汉书》载:“卒立王夫人为皇后,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由此可见,为了让继任者占据礼法的优势,有些皇帝会让其生母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