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粮 罗马 重要性 当时 期间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军粮的稳定供应在当时重要性有多大?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13:53:02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引言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军粮的稳定供应在当时重要性有多大?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随着西班牙地区和西西里岛战事的顺利开展,军粮的充足供应不仅保证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罗马军队扩军备战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了罗马对同盟的统治。

在随后的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战争中,每当罗马军队需要军粮补给时,谷物就会源源不断地从盟邦和行省调集至前线。战争成本的转嫁,为罗马共和国后期军粮供应体系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公元前3世纪中叶之前,罗马的军事行动仅限于意大利本土,几乎不需要复杂的后勤系统。在前两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军队的粮食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到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已经能够通过陆路和海路远距离运送大量军需给养,于战争中罗马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由元老院监管的行之有效的军粮供应体系。

至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行省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税源地。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收军粮的过程中,行省临时性的贡赋向常态化税收转变,为稳定地提供军粮建立了制度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总督执行省税收大权的特性也进一步加深。

依据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传统,行省治理的成效和税收征缴的力度完全取决于行省总督之手。这即节约了国家治理行省的成本,同时又埋下了罗马共和国晚期行省税收制度腐败和居民起义的隐患。

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古代的战争中,由双方士兵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进行肉搏战是决出胜负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军队依据不同的作战形势,或连战数日,或长途奔袭,或驻地防守。在消耗大量体能的情况下,充足的军粮供应不仅维持着士兵的生命,更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

展开全文

一方面,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西班牙战场早期的战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军粮供应不仅可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还可以提高军民的士气,同时也间接地增强了罗马在当地的影响力。公元前215年,身处西班牙的罗马军队粮草补给不济,西庇阿向元老院求援,最终元老院决定将西班牙地区的军需补给承包给包税人。

当包税人筹集的军需补给运抵西班牙战场时,正值马戈、哈斯德鲁巴和汉尼拔之子波米尔卡

率军围困罗马盟友伊利图尔吉镇。西庇阿为了救援盟友,冲破了这三名迦太基将领的营地,使那些阻挡罗马军队的敌人损失惨重,并且还为城里带来了紧缺的粮食。罗马军队告诉镇上的居民,要像罗马军队那样奋勇作战。

紧接着,罗马军队向迦太基军队发起进攻。迦太基军队共有60000余人,而罗马军队大约只有16000人。经过激战,罗马军队大获全胜,消灭的军队人数可能超过罗马军队本身,占领了3个敌军营地,缴获了约1000匹马、95面军旗、7头战象,抓获俘虏3000名。

随后,迦太基军队经陆路进攻因提比利,双方军队又一次爆发了战斗,罗马军队再次获得胜利,杀死敌军13000余人,俘虏2000人,缴获军旗42面,战象9头。古罗马人很清楚,士兵只有在饱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稳定的战斗力。

在公元前209年的卡努西翁战役中,罗马指挥官玛尔凯鲁斯训示他的士兵要通过加强饮食确保他们拥有充足的耐力。正如西班牙战场的早期的战事,包税人带来的军需补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罗马军队的作战能力,经历这三次战斗之后,几乎所有的西班牙部落都投靠了罗马人。

这一时期西庇阿在西班牙地区的战绩,比罗马军队在意大利所取得的成果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从军粮供应对保证军队战斗力的战略意义来看,充足的补给可以让己方军队更加从容,指挥官运用的战法也可以更加灵活多变,不受物质匮乏的束缚。

同样,让敌方供给不畅,也可以起到使其军队疲敝的效果,从而客观地提升军队的作战效果。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意大利,在面临汉尼拔肆意掠夺乡间资源补充军需的情况下,罗马就曾通过摧毁农田的方式打击敌人的补给,间接地保存己方军队的战斗力。

公元前217年,费边颁布法令,要求处于汉尼拔行军路线周边的所有居民放弃他们的农场,破坏田里的庄稼,摧毁一切可能为汉尼拔所用的物资。

为此,汉尼拔必须寻找新的军粮供应地,这就为罗马军队以逸待劳、相机行事提供了有利前提。

阿庇安也提到,非洲征服者西庇阿帐下的一位将军马尔奇乌斯就曾围困一支由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和西班牙人组成的军队,后者因饥饿走投无路,被迫与马尔奇乌斯讲和。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己方军队的战力,提升军队的士气。用阻碍敌军军粮供应的战略尽可能地削弱敌军的力量,这也是保证己方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西班牙早期的战事来看,还是从军粮供应的战术角

度来分析,虽然罗马军队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并非某种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充足的军粮供应始终都是维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前提。

增强了罗马扩军备战的能力

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每个罗马军团理论上由4000—5000名步兵和300名骑兵组成,并且配有两倍于此的盟军步兵和骑兵。执政官率领的军队最多可达25000人。在坎尼战役中,罗马两名执政官共同率领的军队总数超过80000人。

显然,面对汉尼拔率领的30000余人的军队,罗马人尽可能地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企图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取得胜利。组建这样规模的军队对意大利兵源的需求的巨大的,同时也是对军粮供应的极大考验。然而坎尼战役和西班牙战事的失利,使罗马丧失了大量的军事力量。

汉尼拔的弟弟马戈曾说,“汉尼拔率领的军队在意大利战场上总共消灭敌人近20万,俘虏5万。”面临战争初期汉尼拔在意大利的破坏,罗马陷入全面被动的局面,兵力不足且军粮供应的压力骤增。

公元前211年,除同盟的支援外,元老院能派遣至西班牙的军队也仅有6000名步兵和300名骑兵。在此背景下,罗马元老院以恢复军粮供应为前提,以增加军事力量投入为手段,意图扭转战势。

公元前214年,执政官向元老院咨询了有关战争的进行、军队数量和部署的问题,最终元老院决定组建18个军团,将其投入战争。按照罗马军队的建制,如果暂时不将海军计算在内,18个罗马军团再加上同盟的军队,其人数约达20万人。

军粮供应的因素

对任何古代国家来说,组建如此规模的军队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除了要具备充足的兵源补充外,还要考虑到军粮供应的因素。从公元前212年开始,共有两个罗马军团驻扎在伊特鲁里亚地区,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此时的伊特鲁利亚地区在五年内并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特拉西美诺湖战败后此地的同盟也几乎没有背叛,这两个军团的作为非常有限。

可以理解为,这一举动依然是罗马元老院针对汉尼拔军队的预防措施,罗马有必要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增加军事防御力量,确保粮食生产的顺利进行,进而为扩充军力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从非洲征服者大西庇阿远征西班牙开始,罗马凭借充足的军粮供应已经提升了扩军备战的能力。

公元前210年,西庇阿带领25000名步兵和2500匹战马越过了埃布罗河,攻下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重镇新迦太基城。在进一步补充军粮补给后,公元前206年,西庇阿在西班牙率领的军队已达45000人。

至公元前205年,以防御战略为首要目的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罗马也增派了10000步兵、1000名骑兵和35艘战舰越过亚德里亚海到达地中海东部地区。西班牙地区暂时平定后,西庇阿以西西里岛为中转站补充军粮,准备组织军队进攻迦太基本土。公元204年,罗马

军队在西西里的利吕拜翁集结时,一些军团已经扩充到了6200名步兵和300名骑兵的规模,按照李维的表述,“这座城市已经容不下所有的人,港口也容不下所有的船只。”

此时的罗马军队,无论在后勤补给方面,还是在士兵士气、军队人数方面,相较于坎尼战役失利后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最终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马,西庇阿打败了汉尼拔,摧毁了迦太基的有生力量,赢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

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76年,虽然罗马军团的总兵力始终并未达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的20万人,但在这期间罗马频繁发动的战争也极大考验了扩军备战的能力。例如,公元前192年叙利亚战争(又称安条克战争Syrian(Antioch)War)爆发,罗马为了防止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的舰队偷袭西西里增兵4万。

结语

总的来说,更多兵力的投入就意味着需要供应更多的军粮,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从行省和同盟处筹集军粮的方式,揭示了罗马转嫁战争成本的发展规律。迦太基和努米底亚在战时提供的军粮不仅丰富了罗马军队的粮食储备,更间接稳固了罗马在海外地区的统治,有助于保障对外扩张战争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