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
2005年7月12日,一艘波兰石油勘探船正在波罗的海进行声纳测量。当勘探船行驶到波兰韦巴港外55公里处时,声纳突然发现海底有一个大型金属物体,长度超过了250米,像是一艘巨型沉船。然而海图上却并未标注这艘沉船。
经过无人潜水器的几次探测之后,勘探人员判明这是一艘军舰残骸。但它的来历和身份却无人知晓。在经过德国、俄国历史学者考证之后,沉船的真实身份终于被确认——这是
纳粹德国海军“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
波兰潜水员在齐柏林号残骸中
这艘巨型航母曾经承载着一个“统治世界”的梦想,但却始终没能参加任何一场海战。
据记载,德国在战败前夕将它凿沉在了波兰
什切青港
展开全文
附近,那么它又为何躺在
韦巴港
外海55公里处的海底?它的战斗力和经历又究竟如何呢?
齐柏林号艺术图
“航空母舰”经过多次海空大战检验后,证明了自己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武器系统,制胜的王者。不过,德国的航母梦却经历了“一波三折”。
二战前,世界三大航母拥有国是
美国、日本帝国和大英帝国。
德国比这些国家更晚进入“航母游戏”,其中一个原因是《凡尔赛条约》减缓了德国发展航母的速度,至少在纸面上是这样。
直到1935年夏天,一项新的“英德海军条约”才允许德国建造新主力舰,德国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造航母了。没过多久,阿道夫·希特勒就宣布了建造四艘航母的计划。
其实,德国海军对航母设计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从1929年-1934年,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就一直紧盯着航母发展的最新趋势,秘密进行着设计。当时他们借鉴的对象主要是英国“勇敢”号航母,并跟随英国航母的发展方向,随时对本国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
齐柏林号的施工图
此外,日本也是德国学习的对象。
1934年,一个由德国海军和空军军官组成的代表团秘密访问了日本。在那里,他们参观了刚刚完成改造的“赤城”号航空母舰(IJN Akagi),并把获得的经验用于自己的航母设计。7年后,正是这艘“赤城”号和其他日本航母一起,偷袭了珍珠港。
开工建造
新航母建造计划在1936年开始正式实施。当年12月,德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龙骨开始在基尔市的“德意志造船厂”船台上铺设。
航母计划A 龙骨
1937年3月下旬船体已开始成形
建造这艘强大的航空母舰用了两年多时间。二战中,纳粹德国建造大型主力舰的时间,都集中在战争爆发前。这是因为只有在和平时期,建造才能顺利进行,否则这些长时间暴露的大型工地,会成空袭的最佳目标。
德国所有最现代化的军舰(俾斯麦、提尔皮茨、沙恩霍斯特、欧根亲王等)都是在1931年到1938年之间建造的。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海军没有造出一艘大型战舰,
他们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U艇”建造中。
“齐柏林”号在设计中格外重视风洞实验,这是为了测试当舰载机弹射和降落时,烟囱排出的浓烟是否会影响飞行。显然,“齐柏林”号的飞行甲板设计很出色,航行时没有烟雾滞留。此外,风洞实验对于发现船头、船尾、上层建筑是否会产生乱流而影响飞行安全,也很重要。
1937年3月,“齐柏林”号渐渐露出雏形。在上图顶部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两个干船坞,这里可以进行更多航母的建造。照片中的半成品此时的名字叫做
“航母计划A”,
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航母计划”中的第一艘,当时德国海军上将雷德尔的梦想是拥有四艘舰队航母。
负责建造“航母计划A”的德意志造船厂,是德国最大的造船企业。1925年,它由一批基尔的造船企业合并而成,总部设在柏林。德意志造船厂成立后一直制造商船,但随着纳粹党的崛起和军事扩张,它也开始转型生产大型军用船只。
1938年11月,新航母临近下水,船上的脚手架已拆除但尚未油漆。工作人员忙着为即将到来的重要日子清洁船体,上图中的矩形开口是锅炉房的排气管出口。
在下水前几周,油漆涂层和飞行甲板都已经完工。上图中两个方形的开口,是用来安装152毫米口径舰炮的位置。这些大口径火炮随后被安装上舰,但在1940年又被拆走充当挪威海岸的岸防炮。
1938年12月8日 新航母下水
在新航母下水当天,希特勒和戈林昂首阔步地检阅了空军仪仗队并主持了下水仪式。纳粹军政高层几乎都出席了这个仪式,当天“航母计划A”被费迪南德·冯·齐柏林伯爵的女儿命名为
“格拉夫·齐柏林”号。
这一刻,纳粹德国海军对未来充满希望,“
齐柏林”号也迎来了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1938年12月8日,在数千名士兵、水手和平民的纳粹敬礼下,“齐柏林”号开始在一号轨道上缓慢滑行。(它的右舷是正在建造中的海军补给舰“弗兰肯”号。)
“齐柏林”号滑入水中后,“奥古斯特”号和“埃米尔”号拖船将它推向泊位。在那里,它将开始舾装,并将成为一艘可以战斗的真正航母。就在“齐柏林号”下水的同时,德国第二艘航母也开始建造,但只进行了不到一半,战争就结束了,这是题外话。
1939年,“齐柏林”号开始安装弹射器,工程进展迅速,并一直持续到1940年。
上图是1939年末的工程进展情况,可以看到右舷的舰岛已经开始建造。然而,这年9月“二战”爆发,德国开始和英法两国作战,“齐柏林”号的建造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迫于海军和空军的压力。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认为,有限的资源应该向他的
U艇
倾斜;至于赫尔曼·戈林,则根本不想与航空母舰有任何关系。这倒不是戈林在无理取闹,主要是因为,当时“依托航空母舰进行海空作战”仍然是一个军事概念,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实战中使用过航母。
对戈林来说,两艘航母所需要的舰载机数量虽然不多,但仍会占用大量航空设计人员,还需要开辟新的生产线,舰载机试飞和测试也需要额外的资源。所有这些消耗对德国空军来说,都需要谨慎对待。
重巡洋舰“Seydlitz”号
但是,德国海军又的确需要自己的空中支援力量。1942年,英国皇家空军拍摄的一张侦察照片显示,已经建造了一半的重型巡洋舰“KMS Seydlitz”号即将被改装为轻型航母,为德国主力舰提供伴随空中支援。不过,1943年这项改装就被迫停止,Seydlitz号被弃置港口。
1943年“齐柏林”号的建造也同样遭到了致命一击,原因是德国海军水面舰队的拙劣表现。
1943年,英德爆发了“比斯开湾海战”。这次海战中,数量占优的德国海军被英国皇家海军打了个3:0。愤怒的希特勒下令:
停止海军所有主要军舰的建造。
他认为德国水面舰队无力挑战英国,继续投入巨资毫无意义。
于是,舾装已经完成85%的齐柏林号也被停工,等待局势的好转。
“德国特色”舰载机
“齐柏林”号上安装有两部弹射器,位于飞行甲板的前端。它们长23米,可以把2500公斤的战斗机加速到大约140公里/小时。
理论上,弹射器可以用每三十秒一架的速度弹连续弹射9架飞机,此后必须经过50分钟补充压缩气体,才能重新弹射。
“齐柏林”号从一开始就打算让所有舰载机通过弹射器起飞,这和美日航母明显不同。只有在紧急情况下,德国人才会让舰载机依靠飞机自身动力起飞。
在航母建设的同时,德国舰载机的飞行测试也在进行。1937年,位于波罗的海附近的空军实验测试场就已经开始了漫长的“舰载机测试计划”,包括模拟航母起降和训练未来的舰载机飞行员。
在飞行基地的跑道上,画上了“齐柏林”飞行甲板的轮廓,一条拦阻索穿过跑道,用来进行着陆训练。位于不莱梅的阿特拉斯-沃克公司设计了带有制动绞车的拦阻设备。
1938年3月,德国人主要使用海因克尔He 50,阿拉多Ar 195和Ar 197来进行着陆试验。此外,还有三架从捷克缴获的阿维亚Bk-534双翼战斗机,但这些捷克飞机的机身强度严重不足,很快被淘汰。
随后,他们开始用菲塞勒Fi 167和容克JU87进行测试。德国空军飞行员在1800次测试中,成功完成了1500次拦阻着陆。
舰载型斯图卡
斯图卡C型可以折叠机翼
弹射试验是在一艘驳船上进行的,这里安装了20米长的弹射器滑轨,由海因克尔公司设计。
1940年4月实验开始,到5月初已经进行了36次。所有弹射试验都被仔细地记录和拍摄,以供以后的研究。实验中阿拉多Ar 197s1,JU87C和Bf 109T都进行了弹射,空军对弹射系统的性能完全满意。
经过多轮测试很反复斟酌,“齐柏林”号的主要舰载机确定下来了。
他们是:
Stuka俯冲轰炸机、Messerschmitt Bf-109T战斗机和Fieseler Fi.167双翼鱼雷轰炸机。
所有这些飞机都为了能顺利上舰而经过重新设计。
一架海军型(带尾钩)的斯图卡被弹射。
Bf-109T
Bf-109T
Bf-109T是海军型,1938年秋完成定型测试,被飞行员昵称为“托尼”。它改良自bf109E(埃米尔),翼展从30英尺增加到36.35英尺,增加一个着舰钩(直接连接到机身后加强框架)以及一个弹射连接器。从这几张Bf-109T模糊的照片可以看到它宽大的襟翼和尾钩。
Bf-109T在测试中从驳船弹射,襟翼呈起飞状态
弹射支架携带飞机高速运动,到达轨道尽头后,支架与飞机脱离。飞机飞离母舰,支架则被回收并准备第二次弹射。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弹射瞬间,Bf-109T被抛向空中。在弹射结束后,弹射支撑架将倒伏以便进行下一次弹射。在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身下的连接器。
终被放弃
1940年,“齐柏林”号的施工被大幅度减缓了,在此之前,舾装工作一直在正常进行。这张照片显示工人正在对船头进行改进,以使齐柏林在公海行驶时有更好的表现。
这是1940年6月齐柏林号的一张照片,它展示了建造取得的巨大的进展——天线塔、舰岛、火炮、舷窗和其他系统都已经到位。
这是一张罕见的彩色照片,可能来自于一张风景明信片。“齐柏林”号正停泊在一艘风帆训练舰旁。此时巨大的“齐柏林”号航母只是一个正在生锈的船体,对盟军没有威胁。
这张盟军侦察照片显示,“齐柏林”号被转移到了奥得河畔,时间大约在1941年6月-11月之间。
这是1943年盟军侦察机拍摄到的,在帕尔尼茨河中停泊的“齐柏林”号。它的甲板看起来堆满了物资,像是被用来当做仓库。事实上,“齐柏林”号的确曾一度被用作存放木材的浮动仓库。
上图这张照片很可能来自同一架侦察机。照片中孤独的齐柏林号正漂浮在河道中,对于一个原本要驶向辽阔大西洋的巨人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场景。
从齐柏林号下水到战争结束,一共度过了七个年头。这七年中,有五年它处于被遗弃的状态。
三次沉没
1945年4月,苏联红军逼近波兰什切青港。
负责看护“齐柏林”号的船员们打开了船底舱门。海水灌入“齐柏林”号,淹没了部分舱室后并没有导致它完全沉没。之后,工程人员在船体内部安装了大量炸药,做好了爆破准备。
1945年4月25日,红军已经非常接近,德国人下达了引爆命令。一连串的爆炸后,船体彻底下沉,当时人们看到有大量烟雾从烟囱里喷涌而出,这说明它的锅炉也被炸毁。
由于行动匆忙,“齐柏林”号自沉地点的海水并不深。1945年8月,苏联人发现了浅水区的“齐柏林”号。经过潜水员探摸,他们确定舰体基本完好。
对于缺乏航母制造经验的苏联来说,找到几乎完好的“齐柏林”号让他们非常兴奋。苏联对发现“齐柏林”号的消息严格保密,派出巡逻艇在自沉地点附近日夜巡视,不许任何人靠近。
1946年,苏联人开始打捞“齐柏林”号。他们计划把打捞后再把“齐柏林”号拖回本土进行彻底研究,甚至不排除将其改造后重新服役的可能性。
因为自沉处海水很浅,打捞很顺利。但当拖船把“齐柏林”拖往苏联时,意外发生了——刚出港口不远,“齐柏林”就触发了一枚德军在战争后期布设的锚雷。
触雷后的“齐柏林”号很快沉入海底,这是它的第二次沉没。
这次触雷使“齐柏林”号的船体主构架发生变形,让他再度服役是不可能了。但这毕竟是一艘苏联人梦寐以求的航空母舰,因此仍有研究价值,于是苏联决定,对其进行第二次打捞。这次打捞后,苏联对“齐柏林”号进行了彻底研究,获得了大型航母结构设计的珍贵资料。
20年后,以这些资料为早期技术储备,苏联设计出了“基辅”级航母。
失去了研究价值的“齐柏林”号被当成靶舰。
它被拖曳到波兰韦巴港附近,接受苏联空军的轰炸试验。在轰炸训练中,“齐柏林”号的舰岛和飞行甲板被两枚一吨重的航弹直接命中,飞行甲板被炸开一个巨型创口。随后鱼雷轰炸机又对其释放了10枚航空鱼雷,“齐布林”号终于第三次沉入海底。
沉没前,苏联海军摄影师拍下了“齐柏林”号的最后一张照片。
对于齐柏林号的具体沉没地点,苏联档案并没有正式记载,也许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60年后的2005年,这艘“被遗忘的战舰”才在海底的淤泥中再次浮现。
在这幅波兰艺术家的画作中,格拉夫·齐柏林(Graf Zeppelin)号正在穿越险恶的海面。但在现实中,“齐柏林”号从来没能对盟军造成过任何威胁。战争中,德国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要么被击沉,要么被迫躲在海湾深处,花费数百万德国马克建造的海军大型舰艇,没能完成他们的使命。
德国人知道,即使“齐柏林号”服役,它的命运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齐柏林”号艺术想象图
后记
假如“齐柏林”号能按期服役,它将是一艘最高航速达到35节,满载排水量3.35万吨,可以携带40架舰载机的大型航母。
同时期日本“飞龙”级航母满载排水量2.19万吨,最大载机量73架;美国“约克城”级航母满载排水量2.5万吨,最大载机量90架。
对比后不难看出,德国海军对航母有其独特的需求:在与英国的海上竞争中,德国长期处于数量上的劣势,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水面舰艇具备完善的
单舰作战能力。
因此,德国海军坚持在“齐柏林”号上安装
8座双联装150mm主炮。
这个火力强度已经和轻型巡洋舰相当,远超同期美日航母。正因为安装了如此多的主炮,才使“齐柏林”号的机库面积严重缩水,最大载机量仅有40架。
不过,德国人这么做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们设想:
“齐柏林”号将主要用于“破交”作战。
海战中,“齐柏林”号将首先使用舰载机打击敌方护航编队,击沉所有大型护航舰艇之后,高速逼近运输船队,使用150mm主炮对失去保护的运输船逐个“点名”。
在这种作战模式下,“齐柏林”号就需要经常使用舰炮来解决战斗,因此火炮是它的主要打击手段。
这种“航母”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没错,苏联从“基辅”号直到“瓦良格”号,同样是沿着这个思路建造的,特点是“载机少而对舰火力强”,因此苏联把自造航母命名为
“重型载机巡洋舰”
,还算贴切。从这个角度看,“齐柏林”号在苏联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传承。
“瓦良格号”直到在大连进行改装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全文完)
地空导弹营长“违令”拒不发射,作战处长调查后:你救了空七军
女儿以地下党身份劝降,傅作义:你们的上级是毛泽东还是聂荣臻?
国民党军长夫人收到我军劝降信,当面撕毁。北平地下党: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