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怪的传位诏书
公元1850年2月25日,69岁的道光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临终前,道光帝召集了重臣,当众拿出了传位诏书。
然而,当鐍匣打开,宣读诏书,诏书上面的内容可着实惊呆了众人。
只见那诏书的第一页上,有三行红字,第一行是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第二行是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第三行为满文。
一道传位诏书,上面竟然是两条内容,传皇位和封亲王放在了一起,这在整个大清朝都是独一份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匣双谕”。
这奇特的诏书,从侧面反应了两个问题:
1、道光帝对于立老四还是老六当太子,一直犹豫不决,甚至一直到写下这道传位诏书的时候,都还在犹豫着。
2、道光帝虽然没有选择老六奕訢当太子,但他对这个儿子是相当看重的,看重到,对老六册封亲王的旨意,可以写在传位诏书上。
宣布完传位诏书,道光帝放心地闭上了双眼。
20岁的四皇子奕詝登基做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咸丰皇帝;18岁的六皇子弈訢则成了恭亲王。
二、四无皇帝
那么,道光帝选出来的继承人怎么样呢?
咸丰帝在位共11年,他继位之初也曾尝试着攘外安内,好好治理国家。
然而当农民起义不断,英法联军攻向北京城后,竟然慌到不知该如何是好,自己干脆带着嫔妃和孩子躲进了热河行宫不出来了。用当下流行的词来说,就是来了个彻底摆烂。
展开全文
最终,咸丰帝在历史上落得一个“四无皇帝”的骂名: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
反观那位没当上皇帝的六皇子奕訢,反而是在咸丰帝执政后期,担负起了主持政局,力挽狂澜的重任。
咸丰帝躲进热河行宫的时候,甚至直接给奕訢封了一个“全权大臣”的官,说白了,奕訢在咸丰末年,已然成了“无冕之帝”。
最终,在奕訢的筹谋下,这堆烂摊子终于被收拾干净了。
咸丰帝过世后,奕訢作为大清权臣,又在清朝政坛活跃了30多年,为大清做了很多事儿。
恭亲王奕訢,在历史上因智谋和才干而出名,史学家评价他为“中兴名臣”。
《清史稿》中这样评价奕訢:“绸缪宫府,定乱绥疆,罢不生怼,用不辞劳,有纯臣之度”。
显然,事实证明,道光帝选错了继承人。
那么,奕詝、奕訢的能力差距如此之大,道光帝当初为什么让平庸的奕詝当皇帝,却放弃了才能出众的奕訢呢?
要说明原因,还得从宜迟、宜信兄弟当太子的时候说起。
3.两兄弟寄予厚望
道光皇帝并不总是对他的继承人感到满意,他的第一个孩子大多英年早逝。50岁时,他的儿子们都死了。
1831年,权贵妃生下了皇四子奕芾,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四子出生后,没几天,后宫又生了一个五子,两年后,他的静妃又生下了第六子。
两年时间,生了三个儿子,个个都健在。道光帝的信任顿时足够了。他将皇帝的第五个孩子收养为已故的敦克亲王的儿子。
继六皇子之后,七年之后,皇七子在后宫出世,随后是八子和九子。
其中,老四和老六是感情最深的最佳选手。
两人年龄相仿,从小一起打球。
老四严肃内敛,而老六精力充沛、有条理、外向。两兄弟相处融洽。
后来,四子乙蕤10岁时,孝全成帝(前全帝的妃子)突然去世,道光将四子赐给静妃抚养。
孝全成皇后与道光皇帝
从此,老四和老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志同道合。
然而,当他们长大后,两兄弟之间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四哥和六哥都长得很帅,只是六哥奕欣的文武分数比四哥高了很多。
不仅如此,老刘的脑子也很灵,速度也很快。你给他一个话题,他能坦诚相待。正如我们今天所说,他口若悬河。
相比之下,老四暗地里显得更弱一些。
那时,道光帝年纪大了,还要为养太子发愁。
他幸存的儿子都出生在50多岁。他已经很老了,而他的孩子们还很小。遇到这种情况,想必大家都很担心。
只有他的长子老四和老六,其他三个都太小了。所以,很明显,第四位和第六位候选人落选了。
说到这里,齐云要补充的是,清朝的皇子选拔,并不十分重视立嗣和长辈,而是推崇“立善而不立嗣”,即,选择最好的。
在竞争中,每个人都有机会。
道光帝为他的两个儿子请来名师悉心培养。
4.道光皇帝的奇异之处
这个阶段,道光皇帝的天平向着六皇子奕欣倾斜了。
你为什么这么说?
道光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的举动却是非常明显的。
1.他为两个儿子订的婚事。
福晋四子的妃子是福泰(太常寺少卿)的女儿,六妃福晋是桂亮(进士)的女儿。太常寺是主管皇家祭祀的部门,没有实权。少卿只是太常殿的四官。
而桂良是朝廷重臣,大权在握,历任兵部尚书、闽浙总督、湖广总督等职,还是东阁大学士。
兄弟二人中,一眼就能看出婆婆的权势和实力更大。
2、道光老师对他的两个儿子照顾有加。
组织老四的道光老师是协办人杜受田;老六的老师是体仁阁进士翁新存、内阁进士贾震、文渊阁进士卓炳添。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卓冰天老师是一个踏实的人。先后任兵部、内政部、内政部、督察院等主要司司长。
他已经工作了50多年。他政绩斐然,政绩显着。
所以,他这两位老师的实力一目了然,而道光对老六的培养,更是以他为根基。
五、剑斜
道光帝对老六是很了解的。作为父亲和长辈,显然不能不更加关注最优秀的孩子,在教育上投入更多。
而且,道光还是一国之君。他要为自己的祖根挑选优秀的继承人,培养他们成为接班人。
长此以往,六皇子说不定会倒向六皇子,但接下来的两件事却让道光皇帝改变了主意。
首先是南苑狩猎事件
1846年春,道光皇帝率皇室祭祖。其时,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废田赔款,权势尽失,国耻大辱。这让道光对自己的祖先充满愧疚,心情沉重。
诸侯一边祭祖,一边去南苑打猎。
大清一统天下,所以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子孙武功的培养。射箭、射箭、骑马狩猎是清满贵族非常重要的技能。
因此,皇室成员也时不时去打猎,一来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骑射技艺,二来是想借此机会一睹贵族们的战绩。
贝勒亲王擅长打猎,猎物最多,经常受到皇帝的宠爱。
懿四子见他又要去打猎,顿时心凉了,整个人就像破了锅一样。
从小到大,六弟的骑射武艺都比他高明许多。猎,毫无疑问,肯定是六公子奕欣拿下第一名,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只能是断了。
但一池的老师杜受天却信心十足。他叫住了一池,在一池耳边低声吩咐。
猎场上,六皇子奕欣一身骑装正在追逐猎物。时而骑马,时而拉弓箭。
倒是四皇子奕蘅骑得懒洋洋的,虽然抓不到猎物,但也不急。打猎结束后,大家各自带着猎物进献给皇上。毫无疑问,老六是最多的猎物,但出人意料的是,老四却空手而归。
事实上,就算之前的四骑士身手不佳,也不可能不放过一个猎物。
道光帝诧异地看着四皇子,问道:“四长老怎么白回来了?”
一池不紧不慢的道:“皇阿玛,春天来了,又到了动物生产的时候,我实在不忍心杀它们,而且,我也不想射那些小马驹。”知识与兄弟竞争。”
道光帝听了之后,龙颜很是高兴。
据《清史稿》的记载,道光称道:“此为真君之言!
原来,这是杜受天先生教给四皇子的一招。
杜受天知道四哥打猎真本事敌不过六哥,决定弯刀赌一把。
事实证明,杜受天和同学们打赌赢了,“恩义”胜过“骑射高能”。
经过这件事,道光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变化。
第二件事是睡前问好问题
道光帝病重,自知命在旦夕,便将诸位皇子一一召见,私议。
当然,这是先皇对未来继承人的重要考察,最终谁会是太子,可能还要看皇子们在这件事上的表现。
这一次,杜受天又对一池低声说道;卓炳天这才自信的告诉一心:“若是皇上问起朝政国事,六长老可以正常上场,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躺在病床上的道光帝召见了六皇子,询问他对目前这件事的看法。一心一如既往,时事敏捷,口若悬河。
轮到四皇子奕詝时,道光帝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奕蜉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向道光帝鞠了一躬,泣不成声地说道:“皇阿玛问道,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儿子?”希望皇阿玛早日康复,祝福大家!”
这一次,杜受天让一池如法炮制:将剑前移。
论道、论时事、论人才,四皇子都不是六皇子的对手。硬碰硬,没有胜算,索性拿起带尖的剑,再赌一把。
但这一次杜受天师徒又赌赢了。
道光帝看着心中痛哭流涕的奕詝,心中一惊。最终,“仁慈和虔诚”战胜了“知识和公共政策”。
就这样,四皇子奕蜉凭借着妙不可言的“身法”,赢得了太子之争,顺利登上皇位。
六、写在后面
究其原因,是道光帝选择了四皇子奕蜉继承大同。最重要的是,后者沿用了传统皇帝的方法,即“仁、真、德”,而留下了“仁、术”的选人标准。
不得不说,道光皇帝不仅能力平平,而且为人眼光也很差,对时局没有长远的眼光。当时,国事内忧外患,底层百姓苦不堪言,矛盾激化,民间叛乱不断,外围大势力蓄势待发,蓄势待发。破坏。清朝。
在太平盛世,一个正常的皇帝,以恩爱治国就好了。
然而,面对如此艰难困苦的局面,“仁爱亲情”又如何能救国于危难之中呢?
坐上龙座后,面对内忧外患,亦池急躁、懦弱、意志薄弱的性格缺陷暴露无遗。当他的治国能力不能平息事态时,他干脆“跑路”解决问题。
他住在热河宫,被酒色和鸦片削弱了,把混乱留给了他的六哥。最后,在31岁时,他自杀了。
反观六皇子奕欣,有真才实学,性格刚烈,勇敢果敢,志存高远,能够随机应变,随机应变。他是这个乱世更适合做帝王的人才。
后世史学家认为,道光皇帝选立太子的决定,直接影响了清朝最终的领导权。如果他选择了六皇子奕欣,大清王朝就没那么快没落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学者苏同兵写道:
“如果奕欣当上了皇帝,至少清朝历史上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在幕后听政的情况,一个浅薄无知的女人也不会自作主张。中国的命运四十多年了,可以说……”
然而,这个故事并不存在。
参考:《清史稿》《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走出晚清》《清稗类钞·宫闱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