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金莲 麻烦 不是 最大

我不是潘金莲:怕麻烦,是最大的麻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11:38:03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你可以不喜欢冯小刚的说话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有性格。

就在《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当天,冯小刚喊话王健林,大意是“给老娘排片就多排点,否则就别排。别因华谊与万达公司的恩怨,影响到我的票房。”

冯小刚写的微博内容很长,说话方式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反感。王思聪在微博直接呛声:

冯大导演,麻烦你说话别那么阴阳怪气的,听着恶心。本来两家私企的恩怨应该是两家公司的事情,怎就因为你是大导演就能煽动网络群众和舆论来喷我们了?咱就事论事,只准华谊挖我们有敬业协议在身的高管,不准我们有任何不悦?只准你们排片挤走别人,不允许我们对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

讲道理,没有人和钱过不去,如果你这电影票房好,我们也一定会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你作为一个导演,用拿得出手的作品说话,岂不是更好?

第二天,冯小刚在上海参加《我不是潘金莲》路演活动中,回应王思聪:

昨天,王思聪说“我给你排多少片,是我的商业行为,我不看好你这个电影所以我给你排的低。如果这个电影真好我就会提高它的排片。”那么,昨天的票房出来了,现在可以回答王思聪先生了,我们排片占比全国均值是40%,我们的票房占比在昨天达到了62%。我不知道观众清楚不清楚,给40%的排片,票房占比达到了62%,也就是说这40%的排片其实没有高估我,是吧?当然我觉得也很好了,那么《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13%不到的排片,票房占比达到了30%,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这个数字说明了万达因为和华谊的矛盾给它低排片,万达承受了损失。

展开全文

其实,冷静看下来,一个导演希望自己拍的电影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也非常能理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它导演选择是忍,冯小刚选择的是“不怕事儿”,将这个矛盾公开。

冯小刚敢站出来,一方面是个性使然。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作品比较自信。

那么,来看下《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

总体感觉:这部电影有诸多的不足,但仍然不失一部具有突破性的冯氏作品。

主要突破和不足表现在:

1.题材上有突破,一部“官场现形记”,但内容表达上走得还是比较安全的路线。

2.范冰冰形象有突破,饰演一个为证明“我不是潘金莲”而不断打官司、倔强的农村妇女,但总感觉欠点力度,特别是蹩脚的方言让人不易入戏。

3.画面构图有突破,圆形画幅没有带来观赏的不适,反而加深了窥探和荒诞的效果。不过,这部电影的笑果,明显不如冯小刚以往拍的一些经典喜剧电影。

4.故事具有荒诞的感觉,但笑点金句少了。独白多了,增加了说教痕迹。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笑点高了,还是怎么的,全片我只笑了两处:

一处是“张译饰演的贾聪明把事情搞砸了,变成了“假聪明”。一处是: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最后上吊遇到果农范伟,范伟把我弄笑了。

1.社会“假离婚”现象:因为限购、限生,为了多要套房子,或是多要个孩子,“假离婚”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式民间解决方案。

2.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婚烟如同儿戏,这种不安全感,让人感觉随时要掉到坑里。李雪莲明明跟丈夫秦玉河说好假离婚,再复婚。结果没等到复婚,她丈夫一句招呼不打,却跟别的女人结了婚。

3.真真假假,人言可畏:李雪莲想纠正一句“我不是潘金莲”,从镇到县,由市至省,再到首都,打了10年官司,坚持了10年,结果硬是被弄成了“潘成莲”。

4.维稳大于法治:李雪莲开始是告秦玉河,后来变成告庭长、院长、县长、市长,以及秦玉河,还惊动了中央首长。结果,李雪莲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维稳的对象,最后事情的结束,却是因为一场意外:秦玉河死了。

关于这部电影的思考:为什么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够把庭长、院长、县长、市长拉下马,并成为继任者的心头病、每年全国人代会的大麻烦?

马市长在最后反思这个事情的时候,跟郑县长谈的一段话,以及落马的史县长和李雪莲在面馆的一番谈话,让我发现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他们怕麻烦,李雪莲成了这些人最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