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 随军 中弹 战火 身亡

太行深处的“新闻战士“,随军冒着战火采访,中弹身亡后刘帅悲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05:41:08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何云1904年出生在浙江的贫困农民家庭中,他的父亲因患病无法劳作,只能靠母亲从事针线活维持生活,在年幼时他就已经饱尝人生的艰苦和不易。七岁时就已经给地主放牛生活,从而减轻母亲身上的压力。为了能让他出人头地,母亲将他送到了学校中,到了十三岁时高小毕业,本想着去师范学校就读,但还是因没钱只能放弃。

在1918年他被三叔父的安排下,来到了小学内当了教员,从而赚取钱财。在1921年他考上了杭师范,在这里学习新知识,到了1924年时从学校中毕业返乡,后继续任教。在1926年他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写出了大量的文章,鼓励大家站起来打倒劣绅。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少进步人士被国军抓捕杀害,白色恐怖席卷全国。而到了1928年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上海继续求学,还来到了早稻田大学就读。

不过在九一八事变后,他愤然的回到国内,弃笔从戎从事救亡工作,1932年入党,并积极的参与地下党组织工作。他白天去大街上参加演讲,而到了夜间时则是四处宣传革命真谛。1933年被宪兵部抓捕,关押在监狱内,尽管敌人用上了各种武器进行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屈服,一直坚持抗斗到底。

在监狱内他还积极的学习,掌握了不少语言,在狱中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在统一战线建立后,老蒋才下令释放,而他也就此进入了新华日报内工作,开始了为之一生的奉献。1938年秋天,北方局决定创办华北版的新华日报,而后何云则是带着一群人来到了沁县的后沟村,在这里仅仅靠一台铅印机就着手了报刊的创作。在刚工作时就受到了困扰,毕竟印刷的材料太少,而当时对新闻事业精通的人也不是太多。

展开全文

当时还缺乏发报机以及收报机,但因苦于没有什么经费,结果让报纸的发行难度加大。但何云却积极的发动职工,解决了这些大问题。他们招录了一批年轻人,还举办了记者训练班,陆续来到前线作战,很快就有了专业的队伍。当然何云也教会他们如何编纂稿子、校对,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当然他还带着那些老师傅,对新的工人进行印刷,确保了报纸可以有效的发行。

从1939年1月的报刊创建后,一直到3月份,铅字就已经坏掉,到了4月份就已经只能用仿宋体的字印,但因铅字笔太细了,没折腾多久就印得看不清楚。即便是这样,何云还是带着一群人顺利的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油墨,他们就会派出地下成员帮忙购买运送器材。

1939年4月到1942年11月,在这几年里报社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为了让原料问题得到解决,何云也亲自带着他们制作了纸浆,1941年建立了纸厂。而油墨的损耗大,那就去太行山上寻找油墨多的地方。正是在何云的负责和领导下,华北敌后的新闻机构由此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朱老总听闻后大喜,奖励了三百元。

在1939年他正参加北方局的会议,但却听闻日军要占领沁县,他立马赶回根据地,不过在庞亭镇时遭到了敌人的围剿,在游击队帮助之下顺利救下来。之后又带着大家转移作战,瓦解了敌人的反扫荡。在1940年9月,为了能让敌人的囚笼政策被打破,百团大战则被展开,而何云则是派出了不少记者去往前线采访,然后在晚上时积极的编纂文章,将消息传递到各地。他也十分的尽心尽责,即便是生病也会坚持工作,其行为也感染了不少人。

而在1941年初,新华社华北分区建立,他兼任社长一职,为了能确保工作完全的进行,他则是亲自进行报刊的制定,每一份报纸都有他的心血。也正是这些报纸,影响了很多百姓,也让战士们的士气大振,可以说这些报纸,让每个人都能心连心。1942年5月18日,他率领一些人来到辽县,但却因敌人的叛乱,结果被敌人围攻,尽管士兵们组建了强有力的反抗,但多次的征战让他明白,自己的性命可能就要葬送在这里。

不过在最危险的时候,他则是对身边的警卫员表示:"别将子弹打光,留两颗,一个打自己,一个打警卫员!"而突围失败后,何云选择了战死沙场,但可谓是是壮烈牺牲,其警卫员在最后时刻也选择了自尽身亡。刘伯承听了何云的死讯后很是痛心,大家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何云:太行深处编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