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多尔 马洛伊 省思 欧洲 记录

马洛伊·山多尔,20世纪欧洲历史的记录者和省思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8 03:05:04 浏览10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耳闻目睹了欧洲,

我亲身经历了一种文化……

我就像一名从惨败的战役中幸存的讲述者

语调沉重地说:

我想要记住,

我想要沉默。

我本想沉默。

但是后来我抵抗不住时间的呼唤,

我知道,

我不可以沉默。

沉默——

至少跟说话和写作一样——

也是一种回答。

马洛伊·山多尔

马洛伊·山多尔

“匈牙利最后的布尔乔亚”

马洛伊·山多尔,生于1900年,卒于1989年。四十一年海外漂泊、七十五年笔耕不辍、八十九年的沉郁人生,他用文字为我们保留了一个昨日的欧洲,描绘出欧洲市民主义的生活方式,刻画了市民精神的多种面向,见证并记录了市民阶层的起伏兴衰。

展开全文

从故乡考绍这个“大世界”出发,他求学德国,短居巴黎,游历欧洲,去往东亚,中年回到布达佩斯,继而流亡美国。他逐渐走入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选择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开始个体生命与时代命运的对话,留下大量优秀作品。他将自白时的孤独、沉默中的尊贵,全部都留在了二十世纪。在新世纪到来之前,柏林墙倒塌的前夜,他结束了一生:他最后用来自杀的,正是自己在代表作《烛烬》中曾描绘过的左轮手枪。

马洛伊曾说:“我想要记住,我想要沉默。”但后来他意识到,他不可以沉默。作为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应该尽他的所能记录下事实,为后代留下见证,让历史成为未来的明镜。

(一)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哺育者

1900年,马洛伊·山多尔出生于匈牙利王国的考绍市。他不仅被誉为“匈牙利最后的布尔乔亚”,也是作为所属欧洲“市民阶层”最后一个荣耀时刻降生的人。马洛伊的家族是当地一个历史悠久、受人尊重的名门望族。

纵观匈牙利百年历史,无论是作品,还是人格,马洛伊都对匈牙利现当代的精神生活影响深远。

诺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曾在日记中多次引援马洛伊的话,称他为“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哺育者”,并且是“最为优秀、最有价值的现代匈牙利作家”。在他去世后,匈牙利政府追赠他国家最高殊荣“科舒特奖”,这是该奖唯一一次授予去世作家。

马洛伊在美国

匈牙利文坛还成立了“马洛伊·山多尔文学奖”,这几乎成为所有优秀的匈牙利现当代文学大师起步的台阶,比如:凯尔泰斯·伊姆莱、艾斯特哈兹·彼得、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纳道什·彼得等。

毫无疑问,马洛伊是匈牙利现代文学承上启下的大师级作家。

马洛伊家乡的纪念雕塑

(二)欧洲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马洛伊也是欧洲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歌德和托马斯·曼一样,他深度地探索市民阶层的精神愿景,讲述他们的心灵成长。

诺奖得主J.M.库切认为,在所有重要层面上,马洛伊都属于一个正在消亡的族类,即“奥匈帝国的进步市民阶层”。

市民阶层是20世纪初匈牙利资本主义黄金时代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包括贵族、名流、资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没落贵族等,分为大市民(nagypolgár)与小市民(kispolgár)。马洛伊的家庭是典型的大市民家庭:既保留了贵族传统,又恪守市民阶级伦理。这个阶层的代表精神是“勤勉、爱国、有社会责任感、尊重学识”,是马洛伊在它不复存在后仍然孜孜不忘之物。

作为市民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马洛伊一直恪守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强调知识分子责任与良知。他勇于直面真实的恶,以见证者的身份,记录事实,书写时代的苦难,不断审视处于欧洲政治局势旋涡中的匈牙利民族,对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国家与社会使命提出诘问,诠释出“责任”一词的全部重量。

那时代人的气质

(三)二十世纪欧洲历史的

记录者、省思者与孤独的斗士

马洛伊更是二十世纪欧洲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与孤独的斗士,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20世纪30年代初,他第一个在匈牙利国内报纸上撰文谴责纳粹。1935年,他与动身流亡的托马斯·曼在布达城堡会面,更坚定了他的反法西斯立场。他更以近半个世纪的流亡,保持思想的绝对自由,见证了欧洲一整个世纪的变迁。

像所有经历过流亡的中东欧知识分子(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布罗茨基、米沃什、昆德拉、卡达莱、贡布罗维奇、齐奥朗和赫塔·米勒等)一样,马洛伊四十一年流亡异乡。

从远走异乡,到返回故里,再到主动流亡,他亲历了昨日欧洲的崩塌,却用一个斗士的姿态捍卫着旧日的贵族精神——优雅与理性,秩序与坚韧,保持对道德的忠诚。他是作家、旅人和记者,从繁华的表象窥见欧洲文明的黄昏时刻,揭示被美好掩映的颓然暗面:人文传统日渐式微,道德伦理分崩离析,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他更以灼热感性之笔、火烫真诚之心,追怀逝去的昨日世界,让文字成为时间与历史恒久的铭记。

1989年,年近90岁的他感到了疲倦,觉得自己“该离开了”。于是,他在美国用一枚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自由选择死亡这个高傲的姿势成为不朽。

写给沃洛什瓦利夫妇的遗书

由于贵族文化培养出的一种文明的孤独感,马洛伊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世纪的孤儿”。他毕生坚持只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写作。正因如此,他在世界上“被沉默”了四十一年,直到21世纪,其作品才陆续被重新发现。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认为,“(马洛伊)重新被文学界发现,值得全世界同声欢庆。”而德国文学批评界更将他与茨威格齐名,另有批评家将他与托马斯·曼、穆齐尔、卡夫卡并列。

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

晚年马洛伊

《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

消失的遗稿

(一)未解之谜

马洛伊在写作中

1944年,马洛伊·山多尔在日记中提到了撰写《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的计划:

“我必须要写《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然后结束这部书。对于我出生其中、从小接受了其生活方式的这个阶层,即今日匈牙利市民阶层,我看到并审视了它的方方面面,我从根本上对它进行了反思;现在我看到它的崩溃。将这个崩溃的过程记录下来:或许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真正的作家任务。”

但这部代表他作家使命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其书稿无处可寻。马洛伊在生前也未曾交代,遗产继承人也不知有此书,这成了他留下的一个谜。

1997年,设在布达佩斯的裴多菲文学馆得到一项任务,要对新收藏的一批马洛伊遗物进行整理,大大小小总共有22只纸箱。在整理过程中,文史学家勃德·彼特打开了一个文件夹,并惊喜地发现,这部书稿正是“消失”多年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

这份压在箱底多年的书稿重见天日,终于揭开了谜团。后来第三部以《我本想沉默》之名在匈牙利出版,被视作马洛伊·山多尔最重要的遗稿。

(二)“……把火焰投到纸上”

1949年,已经开始流亡生涯的马洛伊·山多尔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几段话:

……稍微能够平静的时候,我写《一个市民的自白》。素材足够,有时我感觉自己像在玩火药:将火焰投到纸上。……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活下去,直到我写完这本书,《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三部。

这两天,当我终于写下了《一个市民的自白》的这开头几页,它对这部书的书名和全书的内容进行了阐释。到底存在不存在市民阶层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即便我们不能做出回答。

4月5日。我写完了《一个市民的自白》。我从来未曾像写这本书这样以令人不安的迅速和顺畅写过任何一本书:210页手稿,总共用了三个月时间。我想,我写完了我想要写的东西。

当时马洛伊居住在意大利,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积聚在胸中已久了的话语痛快地倾泻到稿纸上。他将《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三部看得很重,甚至视为活下去的理由,在创作时充满了激情,感觉自己在玩火,是“将火焰投到纸上”。第三部主要讲述的是匈牙利人经历的从德奥和平到二战末的动荡历史。他将第三部视为“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作家任务”的作品。

“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

终成完璧

描绘匈牙利民族的心灵幽境

见证欧洲市民阶层的兴衰起伏

《一个市民的自白》最早出版于1934至1935年。马洛伊的老师、天主教神甫施通普夫·捷尔吉以名誉受损为由,在1936年入禀公堂。为了避免再吃官司,或许也因为与神甫达成了修改协议,马洛伊亲自操刀,开始对《一个市民的自白》大加删减。他整章整章地删去了书中的内容。直到2013年底,《一个市民的自白》(全本)才重见天日,时间已过去了近八十载。

2015年版《一个市民的自白》为删节版,因为译林社在最初引进马洛伊作品的版权时,《一个市民的自白》(全本)尚未问世。此次出版,译林社引进了《一个市民的自白》(全本)的版权,请译者余泽民先生进行补译,将原先删节的部分全部复原,呈现出原著的完整样貌,并将其拆分成两部:《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与《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构成“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

马洛伊·山多尔,以故乡考绍为原点、青春成长为轨迹、家族历史为背景,开始一个市民的自白,生动地再现了奥匈帝国末年东欧市民文化的全景画卷,细微地记录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家族传统、文艺风尚、道德准则与礼仪风度。在《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中,他不但深度地探索市民阶层的精神愿景,同时聚焦于考绍的身份社会,观照这座城市在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丰富面向。

《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开篇第一句描写的考绍市容

考绍最著名的安德拉什咖啡馆

《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是马洛伊十年游学的心路历程。从远走异乡到返回故里,始于求索,终于颖悟,马洛伊历经漂泊流浪的孤独与迷惘,青春放浪的不羁与浪漫,跨越阶级的友谊与爱恋,最终确认并担荷自己“匈牙利作家的使命”,回到祖国匈牙利。在该书中,他所讲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也是欧洲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马洛伊在柏林看到的街景

马洛伊与妻子罗拉,巴黎,1924年

《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从希特勒进入维也纳之日开始写起,马洛伊见证并忠实地记录了市民社会的文明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命运。他立足广泛而细腻的观察,详尽地剖析事关匈牙利命运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德奥合并日、纳粹德国的反犹太主义、布达佩斯之围,以及对欧洲形势造成深远影响的两个重要条约:《特里亚农条约》《维也纳仲裁裁决》。他通过力透纸背的书写,再现了国内外势力在匈牙利政治舞台的暗中角力,进而审视旋涡中心的匈牙利民族。他更通过三位政府总理的悲剧性人生,深刻地洞察到了市民主义必然走向覆灭的命运。

坐在写字台后的马洛伊

如果说《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是对市民主义生活方式的回忆和挽歌,那么《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则是记录并剖析这个阶层的堕落和灭亡。他本想沉默,但最终无法沉默。他要留下证词,让历史成为未来的明镜。

马洛伊的文字,既是为市民阶层的覆灭做证,为匈牙利的民族悲剧做证,亦是为20世纪欧洲的沉重遗产做证,为人类的堕落做证。

马洛伊·山多尔在译林:

从首版到再版,从引进到更新

2015年,首版“马洛伊·山多尔作品”出版之际,译林社推出了纪念马洛伊·山多尔的别册《1900:纪念马洛伊·山多尔》,内含马洛伊生平与履历,作品介绍,作品评论,珍贵照片等重要文献。该别册至今仍然可从豆瓣电子书下载,免费阅读,对传播马洛伊其人其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作用。

首版出版后,马洛伊·山多尔成为现象级的话题,受到作家高兴、邱华栋、赵松等人的推崇,得到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第99、100夜的诚挚解读。至今仍有很多读者不断地在豆瓣和微博上分享阅读马洛伊作品的感受。在豆瓣,《烛烬》多年保持着8.6—8.8分的高分记录并获得了豆瓣高分榜·年度外国文学TOP 3,《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常年保持着8.5分的高分记录,而《一个市民的自白》是8.7分的高分记录。在中国,马洛伊·山多尔是最受欢迎的匈牙利作家。

2016年开始,译林社精心梳理马洛伊的作品,并作深度引进和版本更新,精选新增品种,涵盖更多作品门类,比如日记和回忆录等,力争全面地塑造这位匈牙利文学巨匠。

2023年新版“马洛伊·山多尔作品”共五个品种,囊括了马洛伊最广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烛烬》《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以及代表其最高文学成就的“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

“很少作品,如马洛伊·山多尔的,

能让人最终回到面对作者。”

“马洛伊·山多尔作品”系列的装帧设计特邀著名设计师陆智昌担纲,甄选意大利佛捷歌尼(Fedrigoni)和长谊臻质本色(Colorlab)优质封面用材,质感细腻,优雅呈现马洛伊的知识分子品格与人文气度。

《烛烬》与《伪装成独白的爱情》的设计灵感源自著名的马洛伊塑像,但选取现代“椅子”为元素,摒弃了年代与身份背景,简单而朴素,端庄而温和,每个人都可以与它亲近,一如马洛伊的作品,超越时代与阶层,历久常新,恒久动人;也是发出一种永恒的邀请,遥应塑像对面那把空椅子,诚意邀请一代代读者坐到马洛伊的对面,与他进行对话,倾听他的独白。

马洛伊·山多尔塑像

“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以波兰著名画家巴尔托什·科索维斯基(Bartosz Kosowski)的作家插画为设计元素,凸显作者的精神力。马洛伊经历了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交织的一生,其作品回应并记录了时代,也是自己一生的写照。

巴尔托什·科索维斯基(Bartosz Kosowski)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