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词,全都豪放吗
他是诗歌界真正的侠士
辛弃疾能文能武,才高八斗,胸怀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又壮志难酬。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23岁独领马匹直闯敌营,是真正的侠客义士,然生不逢时,昏君当政,他只能把一腔热血与豪情统统释放于诗词歌赋中!
我读大学那时,才真正的知道辛弃疾当年写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首词竟然是写在我的故乡。后来辞职下海,深刻体会到辛弃疾豪迈之后的云淡风轻与洒脱飘逸、荡气回肠!
再后来,陈彼得先生把《青玉案.元夕》这首词谱曲唱得荡气回肠,老泪纵横,再次把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推向高潮!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是辛弃疾中年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
在此之前,辛弃疾还写了一首词《青玉案.元夕》名垂千古!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多么的接地气啊!繁华落尽,岁月沧桑,唯有一颗心不死!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那缕缕清风拂去岁月的尘埃,那淡淡的月光洒落些许宁静,此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淡包容,包容慰籍了一颗沧桑的灵魂!所谓高处不胜寒,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时的辛弃疾已然归心于乡野,超然物外!
这便为我们理解他的另一首词《青玉案.元夕》提供了思路,我想在那一刻,他的心在哭泣!
---------------------------
惊魂一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景。好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那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肆意漂流。词中“宝”、“雕”、“凤”、“玉”,这些绝美的用词,可以说正是辛弃疾的独具匠心之处,正反衬出他此时的内心惆怅落寞。
因此在下阕,由景及人。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巧妙地托出诗人孤寂彷徨的内心世界。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正好映衬出那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此处,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此刻,词人是多么的需要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温暖、碰撞、相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一首看似婉约的词,许多人拿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其实本人以为值得商榷。辛弃疾自身所具有的英雄的胸襟和气度,更加上平生的不凡经历及不幸遭遇的交互激荡,造成其词的意境得以突破传统。所以辛词对传统的突破,可以说是其人与其世相结合而造成的必然。这首《青玉案》看似婉约,却婉约中透着豪情万丈、沧桑横流,荡气回肠!
这正是辛弃疾人生与个性的真实写照!
他善于捕捉艺术形象,寥寥数笔,即勾勒出生动形象的一幅画面,犹如传神的简笔速写,可谓词中有画。
本词中的画面感十足,灯火阑珊处,伊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此时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宝马雕车、暗香浮动,词人却落寞惆怅、孤独彷徨,这种强烈的反差,他的情思在瞬间被无形的力量碰撞、喷薄而出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亦喜亦悲!
只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何等的激荡人心、何等的悲怆飘逸、何等的欣喜若狂?又是何等的孤独彷徨、何等的落寞惆怅、何等的欲哭无泪?!
那一刻,他的心在哭泣!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何人?!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辛弃疾这首词是给谁写的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辛弃疾这首词是给谁写的?
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祝寿词《水龙吟 · 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尘,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祝寿作品。韩南涧尚书,真实名字叫做韩元吉, 这是辛弃疾的好友之一。
《四朝见闻录》说“韩元吉,虽袭门荫而学问远过于进士。“
韩元吉(1118~1187)虽然满腹经纶,却不善于考试,屡次名落孙山。只好以门荫顶吏部之选。
韩元吉主战派中颇有理智的一派,很早就预见出了张浚北伐的失败。 多年以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韩侂胄北伐的提出了质疑。
辛弃疾是韩元吉退居上饶时来往最密切的朋友,陆游是他交往时间最长的朋友。陆游同样进士落第,不过被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韩元吉曾经把好友陆游比作陆云(陆士龙)和习凿齿,《过松江寄务观五首 》:
四海习凿齿,云间陆士龙。酒狂须一石,文好自三冬。风水客愁远,烟花春事浓。还将枕流耳,来听景阳钟。
隆兴二年(1164年)春,韩元吉赴镇江看望母亲 ,陆游在镇江为通判郡事,二人曾经一起诗词唱和。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12月, 礼部尚书韩元吉出使金国,行至故都汴梁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词寄给了陆游。《好事近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汴京如今被金人作为了“南京”。因此上阕用王维“凝碧池”的典故,长安在安史之乱中陷落,滞留的王维作诗云: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陆游、辛弃疾之所以和韩元吉结为好友,是因为他们都有恢复中原的志向。陆游收到这首词以后,写下了一首《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
大梁二月杏花开,绵衣公子乘传来。
桐阴满第归不得,金辔玲珑上源驿。
上源驿中搥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
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
书来寄我宴时词,归鬓知添几缕丝?
有志未须深感慨,筑城会据拂云祠。
当年的故都早已成了金国的国土,汉人反而成了客人,舞女不懂得宋时妆容来打扮自己,孩子们都开始说女真话了。
淳熙七年(1180年),韩元吉致仕后,开始了在上饶的闲居生活。第二年,41岁的辛弃疾被弹劾后,也退隐于上饶带湖。 二人成为密友。
韩元吉寿辰时,辛弃疾为其祝寿填《水龙吟 · 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尘,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上阕用了两个《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一个是有志收复的桓温:
桓公入洛 ,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 。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 ,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 其责!“《世说新语 轻诋》
一个写无能的过江诸人: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世说新语·言语》
辛弃疾借桓温痛骂”王夷甫“丧失国土,用”过江诸人“讽刺北宋君臣的无能与南宋君臣的安于现状 。后面“算平戎万里”几句,为自己和韩元吉这一类有志之士打气。
上阕谈的是国事,下阕开始祝寿。
下阕把韩元吉好一顿表扬,说其诗文可比韩愈, 又把韩元吉比作三位名相:裴度 、李德裕和谢安。希望韩元吉老当益壮,等您整顿乾坤、收复中原以后,我再来给您祝寿。
韩元吉(1118~1187) 年长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22岁,这一年已经67岁高龄了。
收到辛弃疾的这首祝寿词以后,韩元吉也作了一首为辛弃疾庆祝生日,原来韩元吉的生日与辛弃疾相隔很近,只是晚了一天:
仆贱生后一日也,故有分我蟠桃之戏。《水龙吟》自注
这首词次韵了辛弃疾的原词,《水龙吟·寿辛侍郎》:
南风五月江波,使君莫袖平戎手。燕然未勒,渡泸声在,宸衷怀旧。卧占湖山,楼横百尺,诗成千首。正菖蒲叶老,芙蕖香嫩,高门瑞、人知否。凉夜光躔(chán)牛斗。梦初回、长庚如昼。明年看取,锋旗南下,六骡西走。功画凌烟,万钉宝带,百壶清酒。便留公剩馥,蟠桃分我,作归来寿。
辛弃疾收到韩元吉的次韵词以后,又写了一首祝寿词,也是用原韵。《水龙吟 其二 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空芳,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后,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过完七十大寿后不久,韩元吉就去世了。16年后,64岁的辛弃疾又被起用。 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
不过,这次辛弃疾并未受到重用,而韩侂胄的北伐也以惨败搞中。
1207年,辛弃疾去世,临终时高呼“杀贼!杀贼!”。1210年,陆游写下了“但悲不见九州同”后,也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老街味道
辛弃疾与苏轼都是宋朝著名词人,你认为这两人谁的词更胜一筹
论苏辛(五绝)
各自领风骚,
词坛两圣豪。
文章无第一,
庸者妄比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