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战
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1959年8月至10月,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上相继爆发中印武装部队交火事件, 全长1700公里的中印边界线全线紧张。 1960年4月,周恩来第三次访问印度,在两国总理会谈中,周表达了中国的重要立场,要点如下∶①中印边界问题应该通过谈判解决。 ②通过谈判双方缔结新约,中国将不在谈判中提出领土要求,新条约会肯定旧条约(所谓旧约既划定麦克马洪线的《西姆拉备忘录》)中的边境走向。但这是两个平等国家协商的结果,可以消除旧的不平等条约的恶果。 ③中国谋求边界问题的全面解决。 ④如果印度接受中国在西段的现控制线,中国就准备接受麦克马洪线。虽然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与西藏地方政府非法划定的,但中国仍然愿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它。1960年,中国的态度是“送东段保西段”,实际上就是准备在印度放弃对西段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要求后,正式承认“麦克马洪线”。问题的焦点实际上是印度贪得无厌,企图两块都要。结果未能签署边界条约,并在印度的野蛮侵略的情况下,爆发了边界战争。1960年,中方谈判用语是这样的: “尽管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不公正的,但考虑到中国和印度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政府仍然愿意接受。”
1372年前的中印之战,留下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湮为何没多少个中隐情呢
中国和印度在边境发生冲突,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人都很疑惑,在古代,中国和印度有没有发生过战争呢?事实上早在1372年前,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曾经与当时印度五国之一的中天竺打过一仗。这一仗中,唐朝的外交官王玄策创造了一个传奇,他以一己之力向当时的吐蕃和泥婆罗借了8200兵,攻入中天竺。由于王玄策不用大唐一兵一卒,现代人夸他“一人灭一国”。
古代军队
王玄策受命率领约30人的使团出使到中天竺。在途中时,中天竺的国王尸罗逸多去世,大臣阿罗那顺谋反篡位。阿罗那顺派军队于途中截杀大唐的使团。王玄策在中天竺公主拉迦室利的帮助下得以逃脱,王玄策北上到达吐蕃时,竟发出檄文征召军队,结果召到了吐蕃军队1200人和泥婆罗军队7000人。王玄策带领这8200人进攻中天竺,在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击败阿罗那顺。阿罗那顺逃走后收拢散兵与王玄策再次交战,结果王玄策再次击败阿罗那顺,并将阿罗那顺俘虏。之后,王玄策率军攻破中天竺的都城并俘获阿罗那顺的妃子、王子等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这一仗,唐朝可谓是大获全胜。中天竺虽然只是当时北印度地区的其中一个国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印度。以当时交战的情况来看,中天竺有数万兵力,也绝非只是一个小国。
古代军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会尸罗逸多卒,国中大乱,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胡兵攻玄策;玄策帅从者三十人与战,力不敌,悉为所擒,阿罗那顺尽掠诸国贡物。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婆国遣七千馀骑赴之。玄策与其副蒋师仁帅二国之兵,进至中天竺所居茶馎和罗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馀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走,更收馀众,还与师仁战;又破之,擒阿罗那顺。馀众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卫江,师仁进击之,众溃,获其妃及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于是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馀所,俘阿罗那顺以归。以玄策为朝散大夫。
事实上,这场中印之战在我国历史长河并不起眼,王玄策本人虽在史书中留下一笔,但他的功绩与李靖、李绩等人相比也不值一提。这场古代仅有的中印之战,在历史上也是留下诸多谜题,今天小编细说一下这些战争背后的那些隐情。
古代军队
一、阿罗那顺为什么会袭击大唐的使团?
贞观二十二年(647年),大唐的使团是应国王尸罗逸多的邀请来访中天竺的,阿罗那顺篡位之后,他肯定非常担心大唐的态度,如果大唐不支持他当国王的话就不妙了。即便如此,阿罗那顺也应该先接待大唐的使团,搞清大唐使团的态度再做打算也不迟,而不是不问事由就袭击大唐的使团。
所以我认为,阿罗那顺可能是担心前国王尸罗逸多的支持者暗中去找王玄策请求帮助,或者阿罗那顺已经有证据证明前国王尸罗逸多的支持者已经找上王玄策。使团被袭击,王玄策被俘虏,救出王玄策的是尸罗逸多的女儿拉迦室利,这说明,拉迦室利可能已经事先和王玄策联系上了。
古代军队
二、大唐为什么会派使者出使中天竺呢?
很多人认为当时吐蕃强大,李世民派王玄策出使中天竺的目的是希望寻找盟友,在西南方向牵制吐蕃。王玄策却借兵吐蕃,把中天竺给消灭了,此举显然破坏了大唐对西域的战略,其实不然。
中印之战是哪一年
1962年。
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
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启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扩展资料:
历史影响: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
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紧紧依靠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