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顺治帝福临真是因为董鄂妃病逝,看破红尘出家的吗史实真相如何
顺治想出家,但一直未能如愿。之所以想出家,有信仰的原因,也有感情的原因。感情的原因里,也不仅仅因为董鄂妃。我来给读者们梳理一下这个过程。
福临自从亲政后,对佛学很感兴趣。顺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建了一个海会寺,并从南方请来了一个叫憨璞聪的和尚住寺主持。十四年(1657)的一天,福临心情不佳,便到南苑去狩猎消闲,途经海会寺,见寺内钟声悠扬,香烟缭绕,朝拜者络绎不绝,他一时兴起,令侍卫引导寺内观赏。谁知,他与憨璞聪一见如故。回宫后,他立即召见憨璞聪,向他请教佛法大意。此后,他又多次在西苑万善殿接见憨璞聪,共同讨论佛教问题。从此,福临对佛学更加感兴趣。他希望憨璞聪能介绍更多的高僧来北京论道。憨璞聪便将临济宗龙池派的在世僧人一一列出,供皇上参考。福临视憨璞聪为入门之师,特赐他“明觉禅师”的封号。
福临自从经憨璞聪的引介进入佛门后,他亲修圣谕、邀请南方的一些高僧如玉林琇、茚溪森、木陈忞、玄水呆等人到京城来。从此在福临宫中经常是法坛高筑,谈经论道,福临渐渐沉湎于佛教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诸位高僧中,对福临影响最大的是玉林琇、茚溪森和木陈忞。
玉林琇是临济宗著名的禅僧,自视清高,经过福临的多次邀请方才至京。福临对这位体貌言行超然脱俗的高僧毕恭毕敬,特请他给自已取个法号叫“行痴”’自称弟子,经常请玉林琇给他讲佛法。后来,经憨璞聪推荐,福临于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与高僧木陈忞在北京相识。木陈忞擅长于诗文书法,与福临很是投缘,两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天南地北。除谈佛法外,还谈诗词书画、八股文章、天文地理、治世经典、时势人物等等,福临对他的博学多识十分推崇。
木陈忞看到当时福临的心绪时好时坏,便劝他“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但遇大小事务,不防随机支应,事后返观。”福临对他的话反复琢磨,似乎心领神会。总之,自从福临结识了这些高僧之后,从性格到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情异常地古怪起来。
顺治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的一天,福临突然宣布自已要剃发为僧,他不顾任何人的劝阻,竟自出西苑至万善殿剃发去了,一时引起了宫廷内外的轩然大波。福临为什么要这样做?
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福临的皇四子即董鄂氏所生之子,不满周岁即天折了。福临爱屋及乌,对皇四子平时也十分珍爱,视为掌上明珠。皇四子不幸天折,董鄂妃哭得昏天黑地,福临也悲痛欲绝。诸臣怕皇上过分悲伤有损龙体,劝谏要以国家大计为重。但是,福临从此心情不爽,日渐消瘦,精神不振,经常与高僧们呆在一起,对国家政务也不像从前那样勤勉了,而是得过且过。他曾与木陈忞高僧说道:“我现在再也不能与人同寝了。”木陈忞说道:“皇上是和尚转世,所以不忘禅门习气。”
福临听后认真地说:“我想我前身的确是僧。如今每次来寺中,见你们住的地方清简幽静,便徘徊久久不愿离去。”他此时对个人家庭生活及国家大业都看得很淡,心灰意冷,感慨万千地对木陈忞说道:“金银财宝,妻子儿女,本来是人生最贪恋、最放不下的。我身为君主,富有四海,对财宝向来是不在意的。对妻子儿女也觉得如天上浮云,说聚就聚,说散就散,不那么关心了。如果不是有皇太后在,让我一时放心不下,我早就跟老和尚出家去了。”木陈忞听后觉得福临的想法很是危险,便劝解说:“作为天子,只顾个人修行,追求清静无为的境地是违背佛法的。大乘教义、菩萨转换成人间的帝王或宰辅,是让他们保持国土,造福万民,弘扬佛法。只顾自己修行是不够的,帝王、宰辅的作用要比一个出家人的作用大得多,所以皇上千万不要有出家这个念头,而置天下众生于不顾。”福临听了木陈忞的一番话,觉得颇有道理,便将出家的念头放在一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福临最宠爱的董鄂妃因病而亡。这对福临是个致命的打击,他悲痛欲绝,气火攻心,寻死觅活,辍朝五日。皇贵妃死后,他简直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终日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朝廷内外诸王、公等人对他这样子都非常担忧,常常开导劝解他。但此时,所有的劝解已无法打动他的心了,对于朝政大事也无心处置,悉听各诸王大臣为之。他终日里与茚溪森、旅庵、山晓等僧人在一起,谈经说道,完全沉湎于释道之中。
从爱子之死到爱妃身亡,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福临连受重创,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一心向佛寻求解脱。他说服了茚溪森为自已剃度。这就是福临为什么突然宣布剃度为僧的心态变化。
这一天,在西苑万善殿的正堂上,众僧穿着法衣,肃列在两旁,福临虔诚地跪在正堂前,等候茚溪森为他剃度。正当茚溪森为他剃去一半头发时,只听得殿外有人大喊一声“住手!”。茚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身后跟着皇太后、皇后,诸王大臣也一起跟来。
玉林琇严厉地斥责茚溪森胆大妄为,并劝皇上回心转意,暂且回宫,开始福临只是闭目不语。玉林琇见此情形,便想让众僧徒举火将茚溪森活活烧死来逼迫福临回宫。福临被逼无奈,只好暂且回宫。十月十五日,福临再次来到万善殿,召见了玉林琇,此时福临身穿御服,却光头无发,两人相视而笑。福临向玉林琇再次申明想要出家。他说:“我想上古之人,只有释迦如来舍弃王宫而成正果,达摩亦是舍国位而成禅师之祖。我想要效仿他们,你看如何?”玉林琇极力劝道:“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并努力阐明福临应永做帝王,才能保护僧院,弘扬佛法的道理。福临听罢大师的一番解劝,才答应再不提此事。至此,福临求僧剃度的风波才渐渐平息下来。
两个月之后,即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临到悯忠寺看他的心腹内监吴良辅剃度为僧,回来之后,身感不适,不幸染上天花。病情日见加重,初七日,病逝于养心殿,时年24岁,正当年轻有为,风华正茂之时,却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惋惜。
福临一生曾虔诚地信奉佛教,几度想要剃度为僧,终未如愿。在他临终前,他对自已的丧事立下了遗命,他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争炬法语,如善果、隆妄法喜有素,可胜此任,若森和尚不日能至,法次长于两寺,可转命也。”意思是:“我死后要循祖制火化、行法事,如果善果、隆妄两僧能主持便由他们主持,如果茚溪森和尚过几天能赶到,他修行高尚,最好等他主持。”
皇太后同意了皇儿福临的临终遗愿,等待茚溪森来主持火化仪式。四月十六日,茚溪森日夜兼程赶到北京,次日正值福临的百日之哀。四月十七日,由茚溪森主持,在景山寿皇殿为福临举行火化仪式。茚溪森睹棺思人,对灵泣诉。待皇灵升天之际,他转向众僧说:“你们看到了吗?皇上容颜甚为奇妙,光明遍四方。现在正在你们大家的头顶,开天上甚微妙正法眼藏。”意思是说皇上是佛,如今升天了。
茚溪森为福临秉炬时的法语是:“释迦涅槃,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大众会么,寿王殿前,官马大路。”遂投炬火化。福临一生信佛,死后也按佛法升入天堂。
近几年来,有没有什么好看的破案的古装剧值得推荐
推荐三部网剧吧,“唐朝”系列。小声吐槽一句,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古装破案剧扎堆以唐朝作为背景。
1、《热血长安》
徐海乔和鞠婧祎主演,讲述了在大唐长安城内,各个身怀绝技的探案组成员合力齐心,调查接二连三发生的诡谲案件。
本剧每集一个案件,节奏比较紧凑,虽然营造的氛围偏惊悚,但是笑点也不少。只是可惜最后引出主线的时候,编剧写崩了,勉强圆回来了,但是圆的很生硬。毕竟每集都是独立的案件,最后结局不影响整体观感,个人比较喜欢鬼谷阴司和红烛封尸这两个案件。
送上一张蠢萌的三炮。演员这一方面,几个主角的设定都很有特色,演技还行,至少不是太出戏,毕竟我对小成本的网剧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故事好就够了。
2、《妖出长安》
该剧讲述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内发生匪夷所思的连环杀人案件,为找出凶手,探案高手沈游和大理寺卿韦应物联手追寻真相的故事。
这部剧比较短,只有12集,标准的网剧,小成本,演员也都是生脸,胜在故事剧情不错,结尾处引用了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典故,有点牵强,但能做到与开头呼应,整体效果都还不错。
3、《唐诗三百案》
该剧以新唐历贞观年间,记载预言的《推背图》再度现世为背景,讲述了一心为民,入宫求官的“神探”李墨白,在一路解疑断案的过程中,意外被卷入了一个巨大阴谋的故事。
就剧情而言,个人觉得《唐诗三百案》没有其他两部吸引人。但今年的网剧中,与破案有关的,现代剧比较多,特别是《法医秦明》系列。对于只看古装探案的我来说,好像没有挑选的余地,好在此剧瑕不掩瑜,尤其是每个案件的片花海报,从一开始就惊艳到了我。
除了这三部之外,还有一部也是以唐朝为背景的《热血书院》,和《热血长安》是同一个班底,但故事没有后者精彩,推理弱化很多,人设也怪怪的,只能算是候补吧!
历史上除了苏轼的《江城子》,还有哪些著名的悼亡诗或者词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发妻王弗所写的悼亡诗。妻子王弗已去世十年了,他依然会在梦中相遇。“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才貌双全,对苏轼关怀备至,两人情深意笃。然而,命运捉弄人,两人琴瑟相合十一年,王弗去世了,年仅二十七岁。
王弗的去世,使得苏轼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即使过去十年了,他心灵上的伤痛仍然无法愈合,他的心在滴血。
这首诗饱含着无尽的哀思之情,字字是相思苦,句句是涕泪流。苏轼向亡妻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除苏轼之外,历史上还有其它文人也写过有名的悼亡诗,如潘岳
潘岳,又称潘安,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赋尤为出名,其中《悼亡诗三首》,是潘安为亡妻所作。下面选择一首来赏读。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
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望庐思其人,
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你过,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若存,
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
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缻犹可击。
潘安十二岁与妻子杨氏定婚,结婚以后。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年,两人感情非常好。这首是妻子去世后一周年写的,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看着亡妻的笔墨遗迹,睹物思人,仿佛妻子的音容笑貌在眼前。“如若存”惶惶觉得妻子还活着。
“一朝只”“中路析”,曾经是夫妻琴瑟和谐,如今一个人孤苦伶仃守空庐。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很多悼亡诗,其中《离思》广为传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其中前两句成为千古名句,“沧海”,“巫山”意境深远,韵味无穷,隐喻夫妻感情深厚,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歌颂爱情的忠贞不渝。
曾经拥有过,你是我的唯一,自从你走了,我的心碎了,纵使美女如花丛,我也懒得再理会了。一半因为修道之人清心寡欲,一半因为我对你的钟爱。“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以上三位大师之作,本人喜欢苏轼与元稹的诗作,不知好友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