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吴子林《新世纪文艺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1—2021)》:“问题”是“思想”创造的起点
《新世纪文艺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1—2021)》
作者:吴子林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内容简介
文艺学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一直居于执旗领军的地位,深刻影响并引领着中国文学研究不断突破既有的格局。自新世纪伊始,学者吴子林一直密切关注、反思文艺学年度前沿问题研究所取得的实绩,撰写年度研究报告。《新世纪文艺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1—2021)》共收录11篇文章,比较全面地呈现该年度(或重要时间节点)文艺理论界在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比较诗学、文艺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论、新媒介与网络文学研究等诸多论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总结、点评其中原创性的论说以及有待进一步予以发展、突破的核心问题,反映了新世纪文艺理论知识生产的思想潮汐。
“问题”是“思想”创造的起点
文/吴子林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是极不容易的。
文学批评家胡河清(1960—1994)的经验之谈是:“文章漂亮,全靠写的时候体内蕴发着一股精气。用文言写如此,用大白话写更是如此,文言的文章典故多,精气欠缺时可以借些现成的词藻来弥补;而一进入白话文的话语系统,能够借以掩饰的故实性文字就少啦。因此根据我的体会,越是写大白话,就越要在养浩然之气上下功夫。如果心浮气躁,耽于游乐,也决写不出有灵气的白话文章。”(《灵地的缅想·序》)白话文章不披任何外衣,是最能泄底的一种形式,一个人的性情、学识、思想在这最本色的形式中展露无遗。腹中空空,见解庸常,语言贫乏,断然写不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心蕴优雅,积理丰厚,融会贯通,笔力磅礴,方能瞬绽光华。故刘勰一言以蔽之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词。”(《文心雕龙·神思》)用钱锺书先生的话说则是:“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管锥编》)当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有血有肉的,是有灵魂的,是以诏后人的。
展开全文
不少青年朋友总是为学术论文的写作而苦恼,他们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论文选题,或是有了题目却不知如何下笔。在我个人看来,没有不能写的题目,只有自己驾驭不了的题目;其中关键在于,自己是否下足了工夫。更具体点说,那就是研究者有没有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想”创造的起点,由此而生的“问题意识”则决定了论文的选题,也决定了论文的成败。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确定了一篇论文的选题,往往意味着论文写作成功了一半。
所谓学术“问题”,大致有三种:
其一,学术史问题:体现本学科的内部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体现本学科前沿、热点、难点或重点的前瞻性、实践性问题,如,新学科分支,新理论、新方法与学科融合等等,聚焦这些“真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其二,身世或时代问题: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当代问题,它们源于急剧变迁、疑难丛生的生活世界,源于日新月异、姿态万千的艺术实践,将它们突出并予以讨论,理清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将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理性解释吸收进既有的学科问题体系,可改变学科问题体系的结构,建构崭新的学科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有言:“凡做学问,则必然当能通到身世,尤贵能再从身世又通到学问。古人谓之‘身世’,今人谓之‘时代’,凡成一家言者,其学问无不备具时代性,无不能将其身世融入学问中。”(《学龠》)
其三,撰著者自身的思想问题:每位学者总是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以与众不同的运思来理解世界,提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创见,创造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一在“我注六经”的原则上“六经注我”的创造过程,存在个人诸多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艰难与险阻,呈现为有待突破的学术瓶颈状态。这种个人的思想问题一旦得以成功破解,便迈向了自由创造之境。
最为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者融合为一而成的“问题意识”。无论如何,有了“问题意识”便找到了意欲破解的“真问题”。在与学界前贤对话、与时代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便能胸有丘壑、收放自如,不至于磕磕绊绊、漏洞百出或思想贫乏、气味枯索;体现于具体的写作过程,便能做到“精而细”即“小题大做”,而不是“虚而大”即“大题小作”。
2002年博士毕业,我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从事《文学评论》编辑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思考、写作。近20年来,有两大类文章我是一定要写的:一是文艺学前沿问题年度研究报告,一是涉及学术史问题、时代问题、自我问题的文章。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必须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研究现状与走向有一个全盘的了解与把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避免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自说自话,才可能与时俱进、自由出入、得心应手地著书立说。记得当年写博士论文,我的导师童庆炳先生就叮嘱我: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关注整个文学研究界的动态,关注人们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这些不同研究领域的成果能深层次地启发自己的学术研究,使自己站得更高、悟得更深、看得更远。当时学界正激烈地讨论文学经典化问题,这一思潮启发了我写作博士论文《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第一本书将给你下定义。”果不其然,作为我学术生涯的“第一本书”,其研究视界、方法与风格预示了我未来的学术发展方向。
文艺学前沿问题年度研究报告的写作,对我个人而言,有着双重的学术意义:一是使自己的审阅、编辑工作更加精准、科学,二是使自己的学术研究保持前沿性、创新性。这不能不归功于童庆炳先生的不懈教诲!
文艺学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一直居于执旗领军的地位,深刻影响并引领着中国文学研究不断突破既有的格局。从2011年起,我不间断地主笔撰写了11篇文艺学前沿问题的年度研究报告,尽其可能地全面总结各年度中国文艺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比较诗学、文艺美学、新媒介与网络文学研究等论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评骘其中给人以启示以思考以智慧的诸多论说,并指出有待进一步延伸、拓展的学术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说是新世纪文艺理论研究的编年史;合而观之,它们则比较清晰地呈现了当代文艺理论学术思潮的演变历程,呈现了新世纪文艺理论知识生产的思想潮汐,可谓当代文艺学研究学术史的具现,有着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因此,特将这11篇论文结集成书,其中“附录”则收入了本人与钱中文先生合撰的《新中国文学理论六十年(1949—2009)》一文的下半篇《新时期文学理论三十年(1979—2009)》。细读各篇年度报告中所遴选的代表性文章及其学术观点,当能使人迅速、准确地把握学科研究的动态,可为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选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课题的申报等,提供一些便利的参考。更重要的,则是可从中汲取重要的学术思想资源,提炼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自己的学习与探索增添不同的思维向度。因为,一切创造的前提是将整个过去和传统放在心里,并在其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过去和传统,进而养成敏锐的“问题意识”。日本的山本玄锋禅师曾在龙泽寺盛会讲经,开示即云:“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作家博尔赫斯说得好:一切邂逅都是约会,一切前行都是延宕,一切破碎都是完成,一切分离都是重聚。学问,或自“物理”而来,或自“心理”而至,准确明朗,生动活泼;写作则是一次次指向自我的行动,是对于人类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创造——于是,身心为之振拔,生命因之拓展,生生不息,与天地相参,与万物合一。
学者的生命及其思想明灭于著述之中。1929年6月26日,英国伟大戏剧家萧伯纳在给著名女演员爱兰·黛丽的通信集的“序言”里写道:“有人也许会埋怨说,这一切都是纸上的;让他们记住:人类只有在纸上,才会创造光荣、美丽、真理、知识、美德和永恒的爱。”
诚哉斯言!
是为序。
2022年3月15日,北京“不厌居”
目录
自序:“问题”是“思想”创造的起点
张力:在文学与文化之间
——2011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走进历史 扎根现实
——2012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面向问题 综合创新
——2013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
开拓 重构 超越
——2014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多元 对话 整合
——2015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深入历史 回归当下
——2016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反思 重建 创新
——2017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新时代文艺理论的“破”与“立”
——2018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融合创新 走向未来
——2019年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2020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双向拓展
——2021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附录:新时期文学理论三十年(1979-2009)
跋
作者简介
吴子林
吴子林,1969年生,福建连城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及巴赫金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叙事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诗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批评,已在《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学习与探索》《小说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60篇,有50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专著有《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童庆炳评传》《文学问题: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景观》《文学瞽论》《新世纪文艺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毕达哥拉斯文体“:述学文体的革新与创造》等10余部;主编有“闽籍学者文丛”(30部)、“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8部)“中国当代文艺学话语建构丛书”(第一辑,6部)等,另发表诗歌散文随笔若干。
1
END
1
荐书 | 武歆《印象•阅读》:在深读和细读中去感言去评论
荐书 | 徐坤《神圣婚姻》:书写新时代纷繁巨变的生活
荐书 | 张丽军《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新时代中华新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荐书 | 胡弦《水调歌头》:需要另起一行的东西还有那么多
荐书 | 梁豪《鸭子飞了》:煮不熟的鸭子飞了
荐书 | 丁小炜《往来山海》:用本真的语言呈现生活
荐书 | 阿乙《未婚妻》:把意识流作为新路
荐书 | 文清丽《从军记》:致敬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荐书 | 黄德海《文字的无限游戏——2022中国随笔精选》:开放的写作尝试
荐书 | 王彦艳《尘世疆界——2022中国小小说精选》:小小说走到2022 年
荐书 | 陈涛《依云而上的人——2022中国短篇小说精选》:短篇小说的魅力
荐书 | 李建永《中国人的浪漫——2022中国杂文精选》:雷霆走精锐
荐书 | 李林荣《在生活中想象——2022中国散文精选》:好看的散文和耐读的散文
荐书 | 阎晶明《“太阳鸟”文学年选2022》:让文学闪烁出更加多彩的光泽
荐书 | 张葆海《大绸商》:时代呼唤诚信创业精神
荐书 | 张培忠《永远在路上》:在底层与非虚构
荐书 | 安琪《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诗歌彻底渗入她的血液骨髓
荐书 | 李少君《燕南园的星空——北京大学女诗人诗选》:北大与诗歌维新
荐书 | 孟繁华《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
荐书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父父子子》:百年中国波澜阔,父父子子人世间
荐书 | 常芳《河图》:灯台与鹅笼
荐书 | 周俊儒《野缘》:与土地结缘
荐书 | 水运宪《戴花》:《戴花》的前世今生
荐书 | 石一枫《入魂枪》:一发入魂
荐书 | 旧海棠《秦媛媛的夏然然》:成人的童话
荐书 | 乔叶《宝水》:跑村和泡村
荐书 | 笛安《亲爱的蜂蜜》:汉语是我的故乡,写作时,我就回家了
荐书 | 马伯庸《大医·破晓篇》:是创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
荐书 | 王安忆《五湖四海》:巨变的时代,不变的日常
荐书 | 林白《北流》:就这样置身其中
荐书 | 葛亮《燕食记》:食啲乜?
编辑:刘雅
二审:王杨
三审: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