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儿女纪伯伦的诗

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各位宝妈宝爸你们育儿失控时,一般会怎么做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8-30 10:42:55 浏览1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理解

纪伯伦说,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也这样认为。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其身体和灵魂都应该是自由的。

纪伯伦有首诗歌: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其实是对自身生命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1、我们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有些父母始终认为,是我生养的你,你就是“我的”,任打任骂、任意“使唤”、限制“发展”,觉得养孩子就是来给自己养老送终的。错误理解“父母在不远游”,认为养孩子就是老了伺候自己“用的”,所以你再有本事都不能“远游”,也许还会被戴上“不孝”的帽子。

说起来,孩子来自母体,就像一种天然的“自由落体”,借父母的身体产生生命,一朝分娩后便“不再属于自己”。他是你生命的延续,更是“这个世界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也不属于我们,属于孩子自己,属于生命本源。

这,犹如苹果树结出红红的苹果,熟透的芳香的果实,脱离了树后便不再属于苹果树一样。

所以,他们只是借助你的身体而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你才来的。

2、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旧的观念、旧的传统、旧的思维带给我们一些“误导”,就是孩子不仅属于自己的,还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和“发展”。

比如:有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就必须让自己的孩子沿袭成为“优秀”的商人,且必须是传承祖业。受到父母的这一限制,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孩子“舍弃”了自己的梦想,一辈一辈的,不知道他们会有多苦恼。

现在很多父母就“喜欢”为孩子的“未来”操心、且“操碎了心”。孩子的成长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来,不能有“半点闪失”。

比如:我就看到过一个非常幼小的孩子,骨骼稚嫩,就被父母逼迫去学少林武功,孩子不愿意学,哭闹不止,其实也吃不了那个苦啊,但是不学不行,“必须”得学。不知道这对孩子幼小稚嫩的身心是多大的一种摧残,可家长反而觉得是对孩子的“发展”好,是一种“锤炼”。

当父母的,你怎么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呢?强行孩子必须学什么,不能学什么,甚至将来怎么发展、找什么样的对象都给“安排”好了,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3、我们更不要限制孩子的未来和“自由发展”

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认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有着他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理念。

比如一代伟人、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理想就是铺展自己心中宏伟蓝图,把革命事业当成人生追求的目标。我想如果他们的父母“限制了”他们的人生发展,人类世界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发展成就和缤纷精彩,也许还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孩子从小到大,你培育他,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认知和意识行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理想、追求目标。让孩子展开梦想的翅膀,是父母给予的最好的“礼物”。

这一点,我们人类更应该学习自然里的生物和动物。比如小鸟,它们在羽翅丰满起来后,自己往哪里飞,父母是从来不干涉的,让孩子“以天空为家”自由的展翅翱翔。

所以,纪伯伦接下来的诗句是: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这是纪伯伦的精美诗句的核心部分,好好阅读理解一下,我们的心灵也会“疏透”。

小结:

我们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首诗,领悟思索其精髓,“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人至今不明白这个问题。

其实,给我们“上课”的不是老师、不是诗句,而是大自然。

你仔细想想、用心感悟一下,哪些动植物不是这样?蔬菜、水果、粮食,这些都是“借助母体”而来,但从来不属于“母体”本身;又有哪个动物“跟随父母”生活一辈子呢?

心灵、灵魂从来都是自由的、需要自由飞翔的。如果你限制了它的自由,或许会形成一种“人性的扭曲”,扭曲了的灵魂,亦不再是自己的,也没有了自己最向往的人生美景。

所以父母不能太自私。这种自私其实不是“为了你好”,而是一种“人性的丑陋”。

孩子“不是你的”,他是你人生“最美的风景”之一。

以上为亲吻生活—爱欣原创回答,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大家阅读。

各位宝妈宝爸你们育儿失控时,一般会怎么做

让我们先来看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很厉害走很实用的法则,

即 A+B=C 法则

A:问题事件

B:处理方法

C:事件结果

当人们产生失控的情绪体验C时,你觉得导致这样结果的直接因素是问题A?还是处理方法的B呢?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A。因为孩子调皮、任性、不学习、打游戏等等都是问题,所以导致了后面的B和C。

但是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呢?

——信念!也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埃利斯认为:人的消极情绪C,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A引发的,而且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的错误信念产生的非理性处理方法A直接引起的。

比如事件A: 孩子回家不学习

你的想法B: 孩子就是贪玩,不爱学习,能拖一分钟是一分钟;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宁愿无厘头的玩也不想学习。这时你就会生气,甚至发脾气。

事件结果C: 你越说越生气,孩子也觉得你不理解他不开心,或者被迫学习,或者跟你继续唱反调。

如果换一种方式会怎样呢?

就是在你才去处理方法之前换一种信念。孩子回到家不学习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今天作业的难度让孩子产生了逃避的心理;可能是跟同伴吵架了心里不爽需要安慰;可能是被老师误解了;也可能是作业太多了无从下手或者作业做完了……

所以先找到原因的关键点,帮助孩子一起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最后问题的结果自然就不同了。

所以回到问题的开头,一个孩子的成长,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一个什么都听父母、老师的,自己没有思维,没有脾气,没有性格的孩子才是真正有问题的孩子!每个优秀孩子背后一定都有位很会处理问题的睿智的家长。所以当问题A发生时,试着改变一下你的思维处理方式B,一定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结果C。

你怎么理解“父母是弓,儿女是箭”,这句话

“父母是弓,儿女是箭”源于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 这是为人父母之道。哪怕拼尽全力,弯曲自己,也要让儿女借助爱的力量飞翔。


父母要做好弓,首先要把握好方向。不偏不倚,有的放矢,让箭沿着正确的轨迹射出。

父母要做好弓,自身要有良好的素质。要充满力量,才能蓄势张威,使箭疾速远飞。

父母要做好弓,就不能把儿女当做自己附属品。他们因你来到这个世界,和你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属于你。

父母是精良的弓,儿女就是飞翔的箭。父母将箭拉着不放,儿女一生也就守着父母碌碌无为。

把纪伯伦的这首诗,分享给大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句话。

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
--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的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成为快乐的弓,将自己的箭射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