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出版于1942年的《贵阳市指南》,距今已有81年的历史。 脑洞一下,如果你穿越到1942年的贵阳,拥有这本详细介绍当年吃喝玩乐的宝藏书籍,你不仅不会迷路,还能成为当年的时尚旅游达人。
本书因为存世罕见,估计今天高达99.99%的贵阳人没有看过此书,不过2023年这本1942年版的《贵阳市指南》重新现世。81年前的贵阳城有啥好玩的,81年前的贵阳人是怎么玩的,我们终于有了脑补的依据了,原来被岁月尘封的老贵阳,也曾如此人间烟火,生活的细节未曾被历史一笔带过。
封面设计为大十字
这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翔实,把贵阳的历史沿革、设市经过、名胜美食、房地产、金融、气候一一介绍,其中用较大篇幅刻画了老贵阳的美食美景。接下来,悟看小编将把本书的一些亮点呈现给大家。
爱吃的贵阳人
这是一张当年的喜丧事宴席菜单,当年的人可真讲究,“双手吃、两糖食、四冷盘、四温碗、八窝碗”的分类颇具特色,宫保鸡、清蒸脚鱼、白菜冻菌、魔芋锅巴炒肉丝等二三十道菜品似乎今天看来依旧熟悉,地道黔菜的味道穿越时间刺激着味蕾。
展开全文
“烧狗鱼,俗以其形似人,又呼为娃娃鱼”。当年的人可真敢吃,现在吃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野生娃娃,一定“刑“。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看当年黔厨烹制狗鱼的方式方法:一般用柴火热灰毙鱼,然后用鸡、鸭、火腿、海参等一起用文火慢慢炖,味道和脚鱼(鳖)一样鲜美,大补!
蘟子茶汤也是当年常见的美食,不过现在似乎已经消失在大众视野了,反正小编没吃过。蘟子也被写成引子,就是贵州人常说的苏麻。书中记载的做法是把蘟子炒熟后放到米浆中,煮成奶酪状,可以和油炸粑、豆沙窝、油条等一起吃,当作早餐。
当年的店名现在看来很有创意,比如“培养正气”、“味道深长”居然是炖鸡粉店名,“苏德盛”是肠旺粉面、“乐园”就是包子饺子、“老不管”是馄饨店…务必记住这些店名,万一真穿越了一定用得上。
当然,《指南》也向外地朋友推荐了茅台酒、刺梨酒、鸡纵菌、肠旺粉、竹参(竹荪)、脆臊、姨妈菜等地方美食。1942年,正直抗战,大量的人财物内迁,贵阳从西南小省城变成了陪都重庆的屏障,南来北往的人群在这里汇聚,当时的贵阳也成为全国美食的汇聚地,还能吃到地道的西餐,书中用了“贵阳为西南大饭店”来形容这种盛况,看来当年的小编也为贵阳的美食而自豪。不过,随着南京上海一带饭店迁入,贵阳的饭馆也开始收小费,从茶房的“从不计较”变为“小费加一”,当年的小编十分愤怒,称之为“陋习”。
爱玩的贵阳人
贵阳人爱玩出了名,81年前也不例外,《指南》开头一句就是:“衣食住行之外,娱乐也是人生要素之一。”
贵阳在1938年经历“二四”大轰炸之后,像 “金筑大剧院”、“群新影院”都被炸毁,后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新开了神光电影院、贵州大戏院,这些电影院都主要放有声电影,《指南》界定其为:“其专映神怪剑侠低级影片之明星及民众两电影院”。
再后来,随着黔阳舞台、文明戏院、贵阳大戏院的陆续开业,贵阳娱乐场所之多,可谓空前。
另外,当时的话剧运动轰轰烈烈,贵阳也涌现了很多话剧团体,有青年剧社、力行剧社、矢日剧社、大夏剧社等,名字都很新锐啊。各种话剧的演出,经常引起全城的轰动。
这些文化娱乐的兴起,或许打下了贵阳人爱娱乐、喜欢新事物的基因。
爱喝茅台的贵阳人
本书对茅台酒天下闻名的过程也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指南》说茅台镇之前买的烧春酒,旧时已经很出名,不过可能都是现烧现卖。咸同年间,贵州发生了大规模战乱,茅台镇的酿酒者,因未要逃去其它地方避乱,于是就将糟料和存酒全部倒入酒窖内并埋了起来,20年后,战乱终于结束,回来继续经营酿酒的人,发掘老窖,居然获得陈酿,还有多年的陈糟为酒曲,陈酿了20年的美酒味道更加醇厚,于是终于天下驰名。
爱穿的贵阳人
能玩能吃的贵阳人同样爱穿,《贵阳市指南》提到,南京上海等地的人涌入后,街上穿衣花样越来越多,有西装革履的、有披风旗袍的、有青蓝短衣裤的、也有穿草鞋布鞋的。
因为当年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衣物的价格比较贵,甚至很多外地人觉得,离开贵阳市,携带衣服很不方便。初来贵阳时,要想制备衣物也不方便。于是就流行起了旧衣物买卖的风气,高档的绒呢皮毛衣物一般都在拍卖行代售,普通的就在公园路到金沙路一带的旧衣物市场上交易。
从书中列出的多家洗染店亦可感受到当时的穿衣风貌,因为像礼帽、西服、大衣一类,必须有专业的洗染店进行清洗,所以贵阳的洗染店也越来越多,比如排在第一位的小吕宋洗染店就是一个创业传奇,这家店最早开在成都,三个创始人去上海考察后,发现人民穿衣习惯很快西化,这些专业的洗染在西南地区是一个市场蓝海,于是就创办了这家洗染店,并越做越大,贵阳这家小吕宋想必就是贵州分店。
爱看广告的贵阳人
本书的贴书广告是很大的看点,很现代的杂志一样,《贵阳市指南》一书也插入了许多广告,看来当年的贵阳广告业并不落后。
贴书广告内容主要是金融、图书、医疗、汽车配件等,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背景故事。
银行广告多是因为当时的贵州省主席吴鼎昌,他在黄金时代就是一名著名的银行家,一直有着建设中国市场银行的雄心。1937年他成为贵州省主席之后,发挥自己技术官员的特点,在贵州执政有着明显的银行家执政的风格,当时贵州是抗战的大后方,他提出开发贵州、支援贵州的口号,投资数亿元建设贵州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省会贵阳的银行多达30余家,一向贫困的贵州一时间商贾云集、经济流通,这完全益于他的银行家思维。《贵阳市指南》中数量众多的银行广告,正好印证了这段历史。
书中有许多图书广告,均为文通书局的新书预告,文通书局就是这本《贵阳市指南》的出版商。在三十年代的贵阳,文通书局可以算得上是“最红出版社”,与商务、中华等并列为全国七大书局。文通书局由贵阳知名企业家华之鸿先生创办,华老先生特别有眼光,很早引进国外先进的印刷技术,取义“文以载道,通达心意”的文通书局是那个年代贵州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为贵州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少大餐。
这则汽车配件广告可以看到“煤气车”、“推进代油事业”的字样,这是因为当年日军的封锁,进口汽油运输困难,国内又进行汽油管制,大型汽车不得不采购煤气发生器,把运输车辆改装成所谓的“木炭车”。这则广告也是那段历史的一个作证。
这个金钱板的医疗广告,一定要用贵州话来读,才有那味。
爱逛公园的贵阳人
以前很多贵阳年轻人会很好奇,公园路没有公园为啥要叫这名?《指南》开篇配的两张照片给出了答案——原来这里是有公园的。
照片上的中山公园,现在大概在人民大道旁恒丰步行街的位置,在明朝,这里叫毛府塘,明嘉靖年间,一位叫谢东山的官员在这里写《贵州通志》,可能他嫌弃“毛府塘”这个名字俗气,于是就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意思改名叫梦草堂。
明末清初,这里是贵州大儒吴中蕃的私人别墅,后来就成为各种官府的办公室了。直到辛亥革命后,这里才改建为中山公园,这就是公园路路名的由来。不过现在公园路的路名也渐渐不再使用了,估计很多年之后,这段历史也就更少有人记起了。
爱较真的贵阳人
81年前的贵阳人,尽然特别较真。书中有一段趣事,传说城南的观音洞有数百里长,可以直通都匀,而且康熙年间探洞爱好者陈鼎在他《滇黔游记》中给了文字佐证,陈鼎准备了十天的火把和干粮进洞,走了很多天,还在洞中一个煮泉处发现明代人的题壁,他说自己最后由都匀出洞。
较真的贵阳人为了验证陈鼎记录的真伪,1938年,省政府拨款到贵阳县里,要求挖开洞穴探明真相,结果挖了几个月一无所获,后经工程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观音洞根本就是一个死洞腔,证明了陈鼎写的只不过类似于“桃花源记”的文章。解决了这个两百八十年的悬案,大家心里都很舒服。这个行为放到现在键盘侠会怎么评论呢?想想都可怕。
爱水爱电的贵阳人
现在日常的水电在80多年前可是稀罕事物,《指南》记载,贵阳市以前住南端的居民,主要喝南明河的水,住北面的居民主要喝井水,但是无论河水井水,水质都比较恶劣,而且容易受到天气影响,春夏浑浊不堪,秋冬又容易干涸,大家对安全用水的需求十分强烈。
但直到1940年,才修好了第一座现代化给水工程并开始售水。当时的售水也挺有意思,水站会发行水票,每一大张水票可以分为50小张,由水站附近的商店代售,一张票一旦水。但水站并没有规定桶的大小,只要你力气够大,能担起来的水桶,都只算一旦。
贵阳贯城河
相较于饮水,贵阳倒是早在1928年就创办了电灯厂,开始在少部分有钱人家供给电灯。但是人们对电灯的需求旺盛,原有的发电设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但因道路闭塞,新的发电设备很难运送进来,直到1939年,才向长沙电灯公司购买了新发电机,逐步满足了居民的用电需求。
当时居民申请装电灯,需要将住址、门牌号、职业、姓名和装灯的数量以书面形式递交贵阳电灯厂,厂房认可后会通知申请人交保证金,并制定由某某电灯材料行代为装置,装灯的材料费用由居民自己负责。提供15瓦、25瓦、45瓦三种电灯型号,分别是5、7、11元的安装费,电费是每度1.2元,考虑到当时的物价,电灯的消费应属于奢侈品了。
《贵阳市指南》有趣的地方还很多,这本书是非常罕见的研究近现代贵阳市民生活的史料,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贵阳的城市文化不够深,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去发掘并实现整合与传播,学者研究和大众文化处于“断档”的状态,大家各玩各的,慢慢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就只成为小众圈子嗜好或档案里的故纸。所以,1942版的《贵阳市指南》能够再次付印,实在是贵阳这座城市的幸运,或许,这座城市的历史,会以某种邂逅的方式延续。
声明:本文由贵州夹岩实业有限公司、贵州尚自然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尚自然教育综合整理网络资料及《悟看》 胡栢炜动静贵州微信公众官方平台资料。在此致谢、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