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千 雅轩 现当代 丹青 作品欣赏

八雅轩丨【八雅丹青】现当代名家:张大千彩色山水人物作品欣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7 18:31:04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改名爰、又名季、季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画室名“大风堂”。四川省内江市人。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张大千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皆精。画人物多采古装,借人物以抒情怀;画翎毛花卉或工笔或写意,清润秀丽,落落大方;山水涉笔成趣,点画新奇,富有诗意。晚年常用泼墨、泼彩描绘风景,独具风格。为现当代画坛上最具影响的国画大师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世界画坛上著名的艺术伟人。

青绿山水 立轴

展开全文

山水 镜心 丙戌(1946)年作 浅水轻帆 镜片 1948年作

沧海桑田图 手卷 1929年作

此作原为册页延伸的长卷,后直接托裱为手卷。长245cm,高26cm,其款式题:“莲蓬几时干,桑田几番改。谁知天地间,竟有山头海。今岁二月予从青丘还,为爱棠兄写此册,早巡未署款,而复有海外之行,因题数语归之。己巳六月爰。” 通篇以长景式的手法构造青城山群峰绵延,云海翻腾,苍松拔翠,清泉流淌的诗意般的仙境。如此大的篇幅不见人物出景,却更显天地之博大和空阔。为了增显生气,在中景平台点缀几栋小平房,使得画面充满了人气和仙气。从此作可看出张大千的驾御传统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才华,其绘制精细而不落小巧、设色丰富而不失典雅。张大千一生创作的作品多不胜数,但是手卷却是极为少见,因此,这件张氏早年手卷,应是很难得一见的精品。

泛舟七里泷 镜心设色纸本 1928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泥金

金刚山胜境 立轴 设色纸本 1929年作

《金刚山胜境》最早作于1929年,1932年再补成,为张大千早年青绿山水佳作。张大千在师从曾熙、李瑞清两位老师经过十年左右的临古学习后,开始广泛地游历名山大川,《金刚山胜境》即为这一时期的纪游之作。此幅依然可见石涛的影响,同时大千尝试运用张僧繇没骨法。由于取法高古,又善于配色,所以显得富丽堂皇,格调超群。此时的张大千在上海已经站稳脚跟,在北平也已经与溥心畬、于非闇等画家交游甚密。此幅溥心畬题:“树向白云得,人从瀑布来。大千此幅如晋唐古人之作,笔若篆隶,可宝也。”溥儒为当时北方画坛领袖,对张大千如此推崇,可谓英雄相惜。

黄山天都峰 镜心

此幅以没骨法绘制的《黄山天都峰》,与前面一幅《泛舟图》虽不是传统概念中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其以色写画,且设色艳丽的特徵,还是很容易让人与唐朝李氏(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相互联系。《荣宝斋画谱—大千卷》中收录的一幅1936年绘制的巨幅青绿山水长卷《华山云海图》中,大千先生在长卷的补记中写道:“此卷初师僧繇法,既而略加勾勒,遂似李将军矣。”这是对卷首题“永吉老兄索仿吾家僧繇没骨山,追忆当时情状,写此请正”的补充和诠释。通过《画谱》中的青绿山水长卷及两段说明文字可以了解大千先生绘制的青绿山水作品,大多是将张僧繇的没骨画法与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中精细的勾勒相融会,进而形成独特的大千青绿山水。在此幅画作中,大千先生也提到“用没骨法”,惟一不同的是没有沿用李家青绿山水中再行勾勒而显得愈发工整细密的绘制手法,但其青绿山水的风貌还是显著而突出的。

山水 四屏 1931年作

瀛海劝归图 立轴 1932年作 返照入江 杜甫诗意图轴

江静潮平 镜心 设色纸本 1932年作 (402.5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

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才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将至子陵钓台,作。七里泷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故末语及之。壬申春日,大千居士并记。△师子道长博笑。弟爰。

七里泷是富春江上风光最好的一段,号称“富春江小三峡”。在七里泷江边半山上,距江面一百余米的空中,东西两座盘石临江而立,巍巍相峙,这就是严光的钓台和谢翱的哭台;严光垂钓,是隐居不仕,以为表明自己的品性高洁;而谢翱所哭,则是因为闻得文天祥就义,恸哭南宋亡国,是其民族大义使然。这正是张大千最心折的人物风流之一。

按照学界诸人的界定,1939年之前都算是张大千艺术的第一时期,主要风格是文人画的清新俊秀。不难看出,除了笔墨功夫来自石涛渐江等人之外,此幅的设色亦明显受影响于张僧繇以至大小李将军,而与其《巫峡清秋》(仿李思训,1938年作)、《仿董其昌峒关蒲雪图》(1946年作)等作有相映成趣之妙。不过,从此幅亦可确证的是,张大千在仿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改造而有了自己的面貌,比如山脚的泥金已变成重赭,而山体的青绿重色亦有比较大的改良。而船帆的白色,除了点睛之用,大概也反映了张大千对七里泷传说的兴趣。此幅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似乎奠定了张大千此后的人物画法。画幅中的舟中人,尽管原型出于石涛,但高额布巾,线条简练,正是此后张大千笔下高士一类人物的早期模本。

奇峰白云红树图 立轴 甲戌(1934年)作 云海图

匡庐瀑布图 镜心 1934年作

张大千书画成名较早,绘画技巧极高,一生画风数变,风格迥异。其早期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此幅“匡庐飞瀑图”就是其运用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张僧繇笔法所作。

“匡庐观瀑图”属青绿山水画,系中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从题款上看,该幅作品应成于1934年2月,是张大千于苏州网狮园内所作。整幅作品气势雄伟,鲜艳夺目。青绿山峰间有白云缭绕、练瀑飞下,山中隐约兼杂着各种树木。山脚下有两高士,一人背手而立,一人倚树而靠,均抬头仰望瀑布,神情怡然自得。整个画面青绿相间、精整工致,色彩极为绚烂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综观整幅作品,山势于精致中见雄伟;云雾袅绕中见缥缈,精整的布局、绚烂的设色均已达炉火纯青的程度,并显示出清新典雅的气韵,堪称是此类题作作品中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千本人曾于1939年再一次在此幅作品上题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祗缘身在此山中。己卯冬孟,重为题染,并书坡诗其上,大千张爰”。

华山云海 立轴 甲戌(1934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夕阳烟岚 立轴 设色纸本 (1725万元,2011年6月上海天衡)

款识:到此欲骄日月,回头又失蓬莱。秋风吹出并莲开,何处长安尘盖。雪下玉龙游戏,月中青女徘徊。眼前忆着锦江来,今古纷纭玉垒。西江月。蜀人张爰。

画艺要领,即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张大千的艺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旷古绝今的造诣,正源于其成功践行了这一原则。对于传统,他不局限于一宗一派,,而是集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师造化则遍游名山,搜尽奇峰打草稿。画亦有三美:曰大,曰亮,曰曲。所谓大者,不仅仅局限于画幅的尺寸和篇幅的大,更关键的是画的气魄要大,择取大自然的角度要大,要开阔。即使是小画,也要做到小中见大。观张大千的这幅画作,近景两块巨石相颉颃,山中松林茂密,林中两高士正向屋舍踱步走去。画幅中景以大量留白以表现山中云雾缭绕,一望无际之感。远处则是山峰耸峙间,一道清泉直挂而下。山峰以朱砂,石青,石绿罩染。色彩绚丽夺目。即张大千所谓“亮“者。是指一幅画能在众人的作品中最为突出和醒目,让人眼前一亮,一眼见到,即为其所吸引,所震撼。纵观整幅画作,山峰林木,烟云飞瀑间虚实相生,其位置经营排列得恰到好处。亦是张大千所谓“曲”者,就是说画里面有股曲折不尽的意思,让人不能一眼看穿,而是感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的溥儒在画上的题跋赋诗,更是为画作平添了一段风雅。

溪山云壑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秋江帆影 立轴

题识: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浣溪纱。

身为蜀人的张大千,对其故乡的巫峡美景有着深深的眷恋。在这件青绿山水立轴中,大千正是带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以色彩斑斓的“没骨”手法,勾勒出自己记忆中的“彩云”、“夕晖”、“片帆”等意象,和与楚王相会的“神女峰”这充满浪漫想象的母题。画中,远山如黛,连绵逶迤,一峰兀起。山腰云霭蒸腾,缠绕盘桓,一道瀑布自山间奔泻而下,流向画外。两只帆船迎风驶航,为画面增添了更多情趣。近景中树石参差错落,伴水而生。画面中奇石怪松,红树翠竹,尽显浓浓秋意,令人观后,心旷神怡,目不遐接。张大千擅长摹古,喜以古人笔法勾写自然之景。画面中,画家通过秋天山水的色彩体现秋季特点。山以石青、石绿为主,参以淡墨;以湿笔勾勒出树木轮廓,再用湿笔横点出浓密的树叶,近树设色较重,远树则施以淡墨,有红有绿。山水刻画的笔墨精微典雅,设色既体现了色彩绚烂的秋天季节特征,又不缺少文人绘画中浓浓的书卷气息,施墨湿重淋漓,设色庄重典雅,表现秋天山清水秀的明净和秀美,突出秋色的凝碧成熟。张氏以重彩所描绘的巫峡清秋的画面,仿佛再现了李白诗中对于唐代巫峡彩色屏风的描述,与李白同为蜀人的张大千,凭借着其高超的丹青技艺和对故乡巫峡美景的深切意想,唤起了已失落的唐代色彩。

巫峡清秋 立轴 1934年作

1934年,张大千首次到北京举办画展,引起轰动,本幅即作于其北行期间。此作是一幅金碧青绿山水,张大千曾用同一画法创作了多幅《巫峡清秋》图,从题跋中来看,此作也暗含了一种去国怀乡之情。此作采用“没骨法”为之,不勾勒轮廓,而是直接用色之浓淡显出层次与主次前后的关系。据传,这种画法源于六朝时候的张僧繇,但可惜已画迹无存,后明朝浙派的蓝瑛也常用此法创作。画面山体清俊峭拔,山顶积雪尚未融化,底下已是郁郁葱葱;山间云雾缭绕,行于山脚河中的帆船则只见其帆不见其船,若隐若现;近处松树森然而立,一间房屋半隐于山林。此作在赋色上将青绿与金碧结合起来,强调色彩的浓淡变化,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感。张大千一生以石涛为楷模,而又集百家之长,此幅便是其博彩众长的佳作。

高寻白帝问真原 镜框 甲戌(1934年)作

题识:高寻白帝问真原。拟吾家僧繇没骨法。甲戌八月,大千居士。

到此欲骄日月,回头又失蓬莱。秋风吹出井莲开,何处长安尘壒。雪下玉龙游戏,月中青女徘徊。眼前忆着锦江来,今古纷纭玉垒。调寄西江月。华山看云海作图漫赋。爰。

1934年的农历8月15,大千昆仲首次游览西岳华山,旬日内遍登华岳五峰,寻幽探奇,写生赋诗,兴致极高,此图题诗《西江月·华山云海》即作于这次华山之游。

用没骨法画巫峡、华山也多在此一时段。这种没骨重彩山水以色彩取胜,富丽堂皇又不失士气,是大千先生颇为得意的山水画法。他曾在画作的题识中追溯没骨山水的渊源,“此吾家张僧繇法也,继其轨者,唐有扬升,宋有王希孟,元无传焉,明则董玄宰墨戏之馀,时复为之……有清三百年,遂成绝响”,而他自己则直接接续此一传统。

《高寻白帝问真原》,写杜甫诗意,构图疏阔精致,云山飘渺,杂树错落山间,突显出华山的雄奇。大千先生也特别善于敷色,朱砂、青绿、白粉、赭石诸色相衬,瑰丽明快,极富装饰性。

巫峡清秋 金碧 1942年作

巫峡清秋 立轴 1934年作 青绿山水 立轴 1934年作

传统根基深厚如张大千,亦同传统士子一样喜欢以诗或画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他并曾说过作画必须有所寄托,画方有意义。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分别寓居上海、北平,其时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好河山血泪斑斑。寓京期间,虽然获致非常高的声誉,在当时艺术界声名鹊起,并与溥儒并称“南张北溥”,但军阀铁蹄下的故乡仍是他难以抹去的想念。他因此画了此幅《巫峡清秋》,并自题一首《浣溪沙》以寄托思乡念亲的情怀。与寓沪期间因为同样原因而作的同样题材并同样题词的《巫峡清秋》同样妙极毫巅。

题词曰: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

军阀混战,田园荒芜,亲人音讯杳茫,存亡未卜。正是“空有夔门不得入,我有家乡不得归。”词意非常含蓄。

画中巫峡呈现一派清凄暗淡的情景,隐喻战乱中故乡的荒凉况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写别愁离恨,以“千金”为质;而大千只以“疑”来形容,自比杜甫用意更深进一层。

顺流而下 立轴 设色纸本 山水 立轴 1938年作 踏遍千山 立轴绢本 1935年作

华山老子丹台 立轴 纸本 1935年作

款识:千年龙虎呵丹鼎,终古乾坤养白云。峭壁(颓崖)谁比并,博台突兀对斜曛。华山老子丹台。乙亥四月,蜀人张爰。

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奇险能激发人的勇气和智慧,不畏险阻攀登的精神。喜欢游历的张大千多次登华山,一九三四年中秋,大千先生与仲兄善子自故都启程坐火车赴西岳华山,在兹处盘桓多日,寻幽探胜,并写生,赋诗作画。时隔一年,一九三五年十月六日,张大千再游华山。此图正是描绘华山的险峻。雾霭烟云下华山若隐若现,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路被大片留白所形成的烟云覆盖,老夫携童子若隐若现,蹒跚而上,仿佛腾云驾雾,更显得华山的巍峨、凶险。使观者望而生畏,但又能激发观画人攀登华山,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

看山图 立轴 1935年作

秋山归樵 镜心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该图系清朝纸,无上款。细品之,韵意含诗,动人心魄,又难以言传。常闻红绿不经看而易于流俗,难驾尤在山水。此图通幅红得耀目,绿得发亮,当目巨岩古寺与远山相映成辉,中间大片留白巧为湖之浩渺,水之静韵。小径拐角处,一渔翁,一樵夫,正擦肩,欲作语,二者尽占五尺图轴的方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精制于远山天穹衔接处,可隐隐见一抹红晕,自谓毫发三千年届三十七岁的张大千,实在是细腻如丝呵!

金璧双辉—巫峡清秋 镜心 1936年作

此图为巫峡秋景,危岩峭壁,山势险峻,远山呈褐红色,船行江中,云雾缭绕,使观者如行江中,身临其境,为巫山险绝而叹奇。张大千不守陈法,对山水景象的表现的多样性由此可见。上款永吉即白永吉。

《巫峡清秋》是他笔下常见的题材。以他蜀人写川中三峡名胜之一,自是驾轻就熟。若与1935年本相比,基本同出一辙,只是主峰的方向相反而已。本幅的构图较丰富,层次感强,除云山飘渺、舟过峡山的主景外,局部细节描写更见繁密精细,如峡中泉涌,与云水连成一气;下方山峡树丛高低排列参差,反衬出主峰的奇兀突出,气势雄浑,成全图的焦点所在。画中设色之经营极见用心,充份运用矿物颜料色感厚实耀目的特质,令青绿、白粉、金碧相衬,成色彩艳丽、气派堂皇而富装饰性的杰作。更难得者乃画上三题,标题、词作以及题赠记录,钤印位置疏密布局讲究,令全幅作品更见完整。

村林烟暖 立轴绢本 1935年作 井络高秋 镜芯 设色绢本 山水人物 立轴 1935年作

秋山观瀑图 镜心 1938年作

该作品画于1938年,正是张大千青绿山水画形成,尝试着没骨画法并结合时代文人画法与自然写生来突出自己风格的时期。此幅作品为其中年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少数作品之一,与其晚年的泼墨山水画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秋江闲钓 镜心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春风帆影 立轴 设色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