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头 大官 一朝 中国 130

中国一朝代太会“炫富”:大官一顿饭130只鸡,只吃鸡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7 17:07:05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月小妆

大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不仅富有,而且有骨气,有尊严。明朝是商品经济十分活跃的时期,过去的商业都是在陆地中冒出星星之火,到了明朝,海运觉醒了,海上商业活动频繁起来。

十五世纪帝国靠盐支撑着,我们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往往有一个重要的产业支柱,在生产力和资源不发达的过去,航海技术不发达,唯一赚钱的方式就是控制大家都必须买的东西——盐、铁。

到了明朝海上贸易发达,可以运点瓷器卖钱,来钱的方式就多了,从上层到下层的钱包都鼓了起来,既然钱袋鼓了,那就敞开了炫富吧!

在苏州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长物志》,这本书论述了明朝生活的情趣。也就是明朝人除了吃饭睡觉外,是怎么“生活”的。

一个有生活的时代,必然是人们吃得太饱的时代。江南富庶之地人们搞点情趣都觉得没意思了,怎么办?炫富,攀比。土豪就是土豪,生活情趣对于他们是扯蛋,他们的生活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得瑟的历史。

展开全文

写《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对此很不满,说:“这些有钱人,有钱没品位。”他的好友说:“他们都是钝汉,都是钱奴,出口俗气,入手更粗俗。”

这就是钱与文化之争,这在现在也是有的,教授瞧不起富商,富商瞧不起文化人,总之互相觉得自己才是人生导师,不过你要是认为明朝富商都是这个德性,那就错了,那只是一个地区。

在明朝有新崛起的商人团队,他们来自——徽州。徽州是什么地方?理学家朱熹的老家,在宋朝徽州是文化中心,宋朝最顶端最先进的文化都来自徽州,徽州有很多私塾,学院氛围非常浓厚,而明朝在徽州走出一批“儒商”,在当时也是颇受瞩目的。

明朝改变了税收,用白银调度物资,由明初的实物纳税变成白银纳税,大批白银被送到北方再购买军粮。这一税收制度的改变,让新兴的商人有加入进来的可能。

说简单点,过去盐业是被垄断的,而现在有人可以靠贩卖盐一夜暴富了。在海上,有一些商人可以通过一次航海一夜暴富了。所有的社会激变,都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徽州本来不是产盐地,但他们可以利用地区差价贩卖盐,然后折合成白银交税,从中赚取差价。他们没有固定的店铺,被称为“客商”,在一个地区收购,在另一个地区贩卖。这些新兴的商人非常有文化,谈吐不俗,很容易获取信任,这是他们为什么能迅速积累财富的原因之一。

盐,是当时致富主要手段,把握好了这一物资,想暴富就很容易了。

所以并不是说所有的土豪都只会炫富,这其中有一些“儒商”,为明朝商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他们经营方式有合伙经营、委托经营,也就是说把钱委托给代理人让他去做生意,这其中就需要很大的信任。如果一个人有文化,有修养,就容易获得别人的资金帮助,从而积累起自己的财富。

明朝王阳明的学说开始流行,大家都觉得即使没时间做学问,只要修心,就可以成为“圣人”,王阳明学说给了新兴商人精神支柱。

虽然明朝的商人队伍是比较有文化的,但是天性粗俗,只会斗富的纨绔子弟还是存在的。当时江南的炫富最为风靡。

据说一人宴请当地官员,鸡鹅一对为一盆,水果高六七尺……当地土豪在满足口腹之欲上十分残忍,“以铁笼罩之,炙之以火,饮以椒浆,毛尽脱落,未死而肉已熟矣”,吃驴肉活割其肉,令人不忍。

穿上更是明珠翠玉,争奇斗艳,贵妇的排场都很大,本来翡翠珠冠是皇后、王妃才能穿戴的,到是到了明代,贵妇已经习惯这样的穿戴,不以为意。

家具也变得奢华,本来只是在银杏木上涂上金漆,到明朝中期,普通人家都用花梨、乌木、黄杨木,十分费钱,富人家更是无贵不欢。

秦淮河是最奢华的地方,每晚奢华的画舫在湖中游行,每条船上都张灯结彩,流苏的羊角灯,轻纱幔帐,歌舞鼓吹,绵延不绝。

然而这都比不上官场的奢华,官场才是真土豪。

明朝首富严嵩家富可敌国,他被抄家的时候,黄金三十万两,白银二百万,名字画不计其数,珍宝琳琅满目,黄花梨木的床就有六百多张。

明朝一刑部尚书得了一个假山石,因为太高运不进城门,他竟然把城门拆了,花费千万将自己家装修得跟皇宫一样。

当时一个官员请客,也只有三个人,他们让厨房准备一百三十只鸡,只吃“鸡头”,猪肉一百五十斤,鸡七十二,鹅十八只,极尽奢侈。

官场腐败腐蚀了人性,当官的退休,如果没拿回钱,邻居都会笑话。官员衣锦还乡,大家都赞叹他,如果他是清官,大家笑话他,讥笑他白白替人做嫁衣裳。

明朝末年的奢华风气,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一个人不珍惜自己的福气,不会福泽绵延,一个国家过度炫富、攀比,唯钱不欢,国祚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