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神仙湖,奔赴长啸村。
3A级网红旅游村令人充满期待!
一路顺畅导航到目的地长啸村。
最先注意到的是这一幢幢农家别墅,“高大上”的气派劲扑面而来,村民的收入如何已经不言而喻,要搁城里,至少千万起步的价格了!
一个村竟然有游客服务中心,看来旅游事业搞得风生水起呀!
展开全文
菌菇是长啸村的支柱产业,路边可以看到蘑菇造型的卡通人物形象。
村里竟然还有“共同富裕实践中心”,看来长啸村的先进不是没有道理的。
乡村复兴少年宫。
村里方方面面都很完备,当然前提是村委得有钱,发展经济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五星级的文化礼堂,实实在在为村民带来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
接着参观长啸村数字馆。
从过去到现在,介绍了长啸村各个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当于是一部长啸村的村史。
当然也对未来作了清晰的规划,一个村庄竟然能发展到这种程度,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接着参观菌菇文化数字馆。
菌菇文化数字馆是展示长啸村菌菇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成果的主要平台。
数字馆内以序厅、中庭两部分为主,利用科技长廊、数据长廊集中展示长啸村菌菇特点,以炫彩的科技手段、艺术化的光影表达、严谨的科学数据,向参观者展现菌菇家族的成长故事,栩栩如生,如梦如幻,给游人身临其境的体验。
菌菇文化数字馆内陈列布置。
最感兴趣的自然是长啸村村史馆里的那些宝贝疙瘩,这些珍贵历史物品都是从村民家中征集所得,每一样物品都是对过往年代最好的回忆,相信一定会引发游客的强烈共鸣。
民国时代的纸币和计划经济年代的粮票。
村民当年穿过的粗布衣裳。
BP机。
现在很多年轻人估计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在没有手机的年代,BP机代表着时尚与潮流,火爆一时。
如果当年谁有一台摩托罗拉数字汉显BP机,那简直不要太时髦,就跟现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类似。
算盘。
在计算器尚未流行的年代,财务人员算账都用算盘。
尤其老底子的账房先生,手指翻飞,算珠劈啪作响,专业性毋庸置疑,令人肃然起敬。
西湖牌缝纫机。
改革开放初期,家家户户经济条件都不怎么宽裕,此时,家庭主妇加一台缝纫机就承包了全家老小的服装。
油灯和煤油灯。
在没有通电或者村民为了省电而使用的照明设备。
西湖牌电视机。
那时谁家有个黑白电视机就了不得了,吃过晚饭,村里没有电视机的邻居都会早早赶到,坐等精彩电视剧的播出。
煤油炉。
水烟斗。
扦蒲。
跟我小时候家里看到的不一样,我家的扦蒲是铁的,形状也不同,前后宽度是一致的,并且柄要长很多。
收音机和收录机。
第二个收音机看着像是红灯牌的,我爸当年使用的收音机就是红灯牌的,茶余饭后给他带来了不少乐趣,尤其是苏州评弹,那是他的最爱。
长啸村分别被授予省级和国家级文明村,明晃晃的金字招牌啊!
长啸村村歌。
一个村专门有村歌,不算多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村里有钱了,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织布的梭子。
大小喔斗之前没有看到过,原来还分大小,并且有着不同的功效,真是大开眼界呀!
米斗,旧时量米的用具。
两种不同类型的木制饭桶,盛装米饭容量有很大差异。
砂糖壶,旧时放糖的用具。
稍感意外的是放糖需要这么大的容器吗?
油壶还是比较常见的。
铜篮,看来是用铜丝编织而成,以前从没看到过。
纺纱车。
织布机。
罩篮,里面盛放饭菜。
米格筛,筛小东西。
紫砂壶和水壶比较常见,都是装茶水的容器。
锡壶,盛酒的用具,第一次看到实物。
烫婆,冬天的时候灌满热水放被窝里起到暖被子的作用。
以前,新娘出嫁,烫婆是必备的嫁妆之一。
嫁妆盒,出嫁的时候放化妆品,也是第一次看到。
升罗,旧时用来舀米的用具。
铜烫斗,熨烫衣服,起到了类似电熨斗的功效,第一次看到。
从村史馆出来,沿着村道准备到长啸村各处走走看看。
在长啸村的每一处要道上都能看到蘑菇造型的村庄简介。
是不是有一种进入时空隧道的幻觉?
蘑菇造型的元素随处可见。
趣玩公社,意即儿童游乐区,孩子们的乐园,看上去非常时尚的感觉,游乐设施很洋气,村里的孩子可真幸福啊!
即将进入蘑菇种植区。
沿着河边的绿道往前走。
菌菇实验室,从布置风格判断可能是小朋友们的研学基地。
孩子们在这里能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多好啊!
路边精心布置的设计造型。
光鲜世界。
项目位于新亭桥西岸,依托全国首个“农光互补”菌菇产业基地,菌菇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目前已延伸至种植、展览、科普、购物、研发、深加工等多种产业领域。
为满足亲子研学市场,农技培训市场需求,基地内重点培育了菌菇农光互补产业基地、菌菇培养基地、菌菇文化长廊等主题项目,开展文化交流、研发以及科普、研学、认养等主题活动,以菌菇文化体验为特色,建设国民“第二课堂”。
河道水面上的光伏发电装置。
路旁竟然还有蓝精灵和蓝爸爸的卡通造型。
时间竹语。
竹子在杨窑里能工巧匠的手中,能成为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
一把竹刀将竹子劈成篾,篾条在手中纵横交织、上下翻飞,编织出细密均匀、精巧牢固的竹制品。
竹篓、竹畚箕、竹筛、竹筒、竹筷......曾经的农村生活必需品在杨窑里篾匠的编织下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很多已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其精湛的竹编技艺在杨窑里人手中生生不息。
蓝妹妹的卡通形象。
挺有意思的座椅,如果一家三口游玩路过想休憩片刻,每个人刚好都有自己的专属座位。
凌波桥,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凌波微步”的启发?
长啸野生君训练营。
蝴蝶造型。
月亮与鸟岛咖,一家非常有格调的乡村咖啡馆。
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农村真是越来越时尚了,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大有与城市接轨的趋势,怪不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往乡下跑了。
精灵公园。
精灵公园位于东桥桥头,左拥杨窑八汇、右抱希望田野、后靠杨窑里民居,前望菌菇产业基地,由原有厂房拆除后新建而成。
公园针对儿童游乐需求,以蘑菇精灵、田园精灵为故事场景,以自然探索、快乐成长、寓教于乐为出发点,通过景观重新建和无动力设施加载,建设形成的一个充满田野趣味、青春活力的儿童户外无动力乐园。
精灵公园配置的相关设施。
精灵公园一只惟妙惟肖的昆虫造型。
在长啸村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迹。
来到希望田野。
本项目是一个自然生产的田园观光园区。
项目依托杨窑里、新农居点外围农田景观,通过系统梳理和设施加载,以稻麦、果蔬、色块农业种植风光为基底,以田园观光、廿四节气农业体验为特色,重点发展田园栈道、稻田艺术、农业科普、农事活动,定期举办田园诗歌会、稻田艺术节、农耕文化节、摄影采风、农业嘉年华等特色品牌活动,让游客和村民近距离感受希望田野的独特魅力。
果蔬园内的各色蔬菜长势喜人。
小朋友们来到这里可以对各种蔬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毕竟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并不清楚呈现在餐桌上的素菜原型是怎么样的。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网红旅游村后,当地部分村民迅速跟进,做好民宿、餐饮等配套服务。
杨窑八汇。
杨窑八汇一般指杨窑港和亭子桥港的开阔水域,是村庄的生命之源。
过去由于村庄以“制砖烧窑”为生,造成村庄地势低洼,俗称“杨窑八汇,低田凸岗,只要水没,顶先没到”,曾为运河航道,盛极一时。
如今的杨窑八汇,经过河道整治和美丽提升,水系风光愈发迷人。
两岸屋舍错落、水桥相连、阡陌田园、游人如织、蔬果飘香,清澈的河水滋养着村庄的生命力。
舟陌水街。
项目地处杨窑里自然村轴线,依托杨窑港自然水系和两岸民居景观,形成一条景观多元、设施完善、业态丰富的水街。
水街设计倡导健康有机生活方式,沿线建设枕水步道、艺术驳岸、游船码头、亲水平台等基础游览休闲设施,序列植入轻食餐饮、匠人工艺、艺术工作室、精品民宿、精品农家乐等特色休闲业态。
水街经改造后焕然一新,沿线白墙黛瓦,倒映水中,灯火点点,波光粼粼,人游其中,犹如步入吴冠中的水乡江南画境。
郑家匠人。
杨窑人的手工业以制作当地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主,大到建房造亭,小到板凳桌椅。
郑家匠人的传承者郑惠良最为擅长的是樟木箱的制作,樟木箱具有不蛀虫、不发霉、气味芳香等特点,是农村儿女出嫁的必备嫁妆,是存放字画、书籍、衣物的佳品,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樟木箱在郑家匠人的手中源远流长。
双池映月。
在农村,池塘是村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着养殖、清洗、灌溉等生产、生活功能,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池塘更多地向景观功能转变,成为村民休闲、赏景的佳地。
池塘边树木繁茂、蔬果丰盈,而杨窑里又以榉树为特色。
爷爷儿时栽下的小树,而今成为孙儿们嬉戏、玩耍的“乘凉处”。
杨窑里高大挺拔的榉树,在历史的变迁中守护着村庄。
田野里的蘑菇卡通造型。
杨窑里自然村落,沿杨窑桥港而居。
杨窑一名,相传始于明朝年间,以其地有窑,冠姓得名。
兴盛时期,有18座窑墩坐落于此,家家户户以烧窑为生。
制窑业衰落后,杨窑人转业成为竹木匠。
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杨窑人都会编竹篮、制木箱。
杨窑桥边这块石头上的字说得真好:“愿化幸福成细雨,随风潜入”。
长啸村的参观告一段落,得到的最深感悟是,每个村都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经济搞活了,才能丰富多彩地开展各项工作,让村民获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