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本先
我从上大学开始,对人参这味药就心存很多困惑,这些困惑始于小柴胡汤中关于人参的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微温,归脾经、肺经、心经、肾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用于治疗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等。”而小柴胡汤适用于少阳枢机不利,“功可和解少阳”。
那么,人参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有的人认为,人参在复方中,因为配伍不同,所以功效有所差别。但是从理论上来说,中药治病,本质是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人体元气暴脱的时候,是处于极度气虚的状态,人参可以复脉固脱,本性应当是较为峻烈的。
如此峻烈之品,在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诸方中,以9克~12克的剂量,竟然可以如此平和。而归脾汤中的木香一药,很多清代的医生因为其性燥烈而去之;老年人用党参、麦冬、五味子代茶饮就会导致大便燥结加重。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实在让我难以索解。
偶然读到中医史学专家尚志钧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根据文献记载,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出产一种五加科的人参,作为贡品。大约在清代的时候,这种人参就绝迹了,当地人就以一种桔梗科的植物作为替代品,也就是现在广泛应用的党参。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讲授的《伤寒论》视频中,也详细地介绍了这种五加科人参的产地、功效和现状,他认为其作用介于辽人参和西洋参之间,将其命名为上党人参,将党参、辽人参、高丽参相区别。
我循着这个线索,检索部分文献得知,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有外国学者发表文章称古代所用人参就是现在的党参,但有很多中国学者从历史文献、实地考察等多个角度证明了明代之前用的人参是上党人参,产地为现在山西长治的紫团山。上党人参消失的时代应当是在明代,可能是由于过度采挖与环境破坏导致的。
我回头再看相关的文献,以人参一味,剂量随病情而定,浓煎以救逆的独参汤,出自《景岳全书》。张景岳是明代著名医学家,青年时期曾经在辽东驻军中做幕僚,所以他所使用的应该是辽人参,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吉林参。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创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而不用人参,推测可能与他的患者群体获得人参难度太大有关。
因此,关于小柴胡汤中人参的疑问,目前看来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是:上党人参可益气生津,但并不助热,在古代并非昂贵之品,只是后来不再入药。
关于人参的其他几个疑问,也应有相对合理的解释。不同时代记载的人参性味功效不同,本质上应当是药用植物本身发生了变化所造成的。上党人参性质平和,以益气生津为主;辽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其性质当为峻烈的。现在一些教科书中关于人参的功效,应当是杂糅了上党人参和辽人参的功效而成,而以辽人参的功效为主。
从此之后,我经常应用小柴胡汤,其中的人参,或以党参代替,或取沙参,或用黄芪配金银花,效果都较好。正如古人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岚皋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