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广 长利 核电 掌门人 内陆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掌门人杨长利:在内陆建设核电,技术上完全可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7 10:06:33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雅洁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都将是未来不容忽视的课题。

基于此,2023年3月5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专访,就国内最热点相关能源建设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经济观察网:你今年准备的政协提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杨长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能源工作,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大力发展核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核电目前已具备实现更大目标、更高质量发展的扎实基础,为充分发挥其战略价值和积极作用,我在政协提案中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未来十年保持每年核准开工10台以上机组。

二是拓展空间布局,在清洁基荷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不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过大的内陆地区,尽早启动核电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十四五”实现核准开工。

三是做好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经验总结,进一步开展技术经济性和商业模式研究,条件成熟后尽快在北方地区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经济观察网:建设内陆核电能否缓解去年西南地区严重缺电的类似情况?另外目前我国是否有能力确保内陆核电的安全?

杨长利:目前,我国核电发展空间布局尚不平衡,全部集中在沿海区域。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拓展核能应用的空间布局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华中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碳减排压力大,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需要核电保障供应安全,缓解煤炭和电力的远距离输运矛盾,促进能源结构转型。西北地区是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的重点地区,西南地区高度依赖水电,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大,需要核电作为基础支撑,提升电网可靠性和经济运行水平,保障极端情况下的电力稳定供应。无论从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还是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都对内陆建设核电提出了需求。

展开全文

除中国大陆外,全球内陆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比例高达64%和44%,美、法、俄等核电大国超半数机组在内陆。全球内陆核电机组绝大多数采用二代技术,平均运行年限超过30年,最长的3台机组已运行54年,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我国为巴基斯坦设计建造的恰奇玛核电站位于印度河东岸的内陆地区,投产至今安全业绩良好。

我国高度关注核安全问题,采用的“华龙一号”等自主三代技术和小堆技术是全球最先进、成熟和安全的技术,满足内陆建设核电要求。规划的内陆核电厂址具有足够抗震裕量、抵御洪水和干旱的能力。近年来,针对主要关注的水资源保障、低放废液排放、对流域影响、应急预案可行性等问题,核电界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结论表明在内陆建设核电技术上完全可行。

经济观察网: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全球更加重视能源安全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你认为,未来十年保持每年核准10台以上机组这样的发展力度,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怎样的意义?

杨长利: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将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大力发展核能对于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大陆现有在运在建核电机组76台,装机810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但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仍较小,分别为2.2%和5%,尤其是发电量占比,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3。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按照2030年、2050年核发电量占比分别达10%和18%测算,核电在运装机至少需达到1.5亿千瓦和3.8亿千瓦。根据这样的测算,我们未来十年必须保持每年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发展力度。

我国核电产业经过4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我们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了核电技术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并已开启先进堆型的进一步研发。“华龙一号”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电技术之一,中广核7台“华龙一号”机组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广西防城港3号机组于2023年1月10日成功并网发电。

去年,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尤其受极端天气等影响,部分省份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同时,在践行“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我国无法再大规模增加化石燃料进行发电,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力系统中,需要核电作为“稳定电源”,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发挥基础支撑作用。核电作为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少,具有稳定供应能力,是增强能源安全的重要选项。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用电高峰时段,核电可以充分发挥其稳定可靠、适宜承担电网基本负荷的比较优势。

经济观察网:我国在核能综合利用方面都有哪些成果?“十四五”期间,中广核在核能供暖方面还有哪些规划?

杨长利:核能综合利用方面,除提供电力外,在清洁供暖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非电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前景。国外已有69台在运核电机组开展了核能综合利用,累积了约750堆年的运营经验。俄罗斯、瑞士、乌克兰等8个国家利用核能进行区域供暖,瑞士贝兹瑙核电厂已为附近居民提供了30多年的供暖服务。

国内目前已有三个核能供暖项目投运,2022年11月1日,中广核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覆盖大连市红沿河镇,惠及当地近两万居民。此外,山东海阳核电站和浙江秦山核电站也开展了核能供暖。核能供暖技术成熟,具备可推广性和复制性。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经验总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扩大供暖规模,进一步在辽宁、山东等区域推广应用,努力为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观察网:中广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发展情况如何?未来还有怎样的规划?

杨长利: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作为中央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中广核持续深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业务已布局马来西亚、埃及、孟加拉国、法国、爱尔兰、巴西、韩国等15个国家,拥有全球控股项目46个,境外控股电力装机超过1325万千瓦。2022年,中广核境外上网电量累计520亿千瓦时,可满足超过3100万个欧洲家庭的年用电量,我们用清洁能源点亮了“一带一路”万家灯火。

在马来西亚,东南亚最大规模的燃气发电厂、全球最先进的联合循环燃气电厂——中广核EMPP电厂于2022年全面投产。在巴西,中广核自主开发建设的LDB风电扩建项目建成投产的同时,也将中国成熟风机设备产业链引入巴西。在纳米比亚,中广核湖山铀矿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实体投资项目。我们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中哈组件厂去年也已正式投产,正式进入核燃料组件生产阶段。

2022年以来,中广核在老挝、沙特、菲律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续签署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合作协议,全球业务布局进一步拓展。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广核力量。

经济观察网: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目前进展如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哪些意义?

杨长利:“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堆型,采用世界最高安全要求和最新技术标准,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落实“双碳”战略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广核“华龙一号”已先后通过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这是我国核电技术取得国际顶尖标准认证的里程碑式突破。

单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年发电量达近100亿度,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超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8万吨,相当于造林2.25万公顷。

目前,我国共有11台“华龙一号”机组正在建设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其中,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3号机组已于今年年初首次并网成功,将于今年上半年高质量投产;广东太平岭核电1、2号机组,浙江三澳核电1号机组均已完成穹顶吊装。预计“十四五”末,我国将投入商运“华龙一号”机组超过10台,不仅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还将积极助力3060双碳战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