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云 之子 难逃 大将 皇帝

皇帝很少杀大将之子,为何岳飞的儿子岳云难逃一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7 08:34:28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历史上的岳飞是抗金英雄,他的结局却令人感到遗憾,被秦桧等人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自宋太祖定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规定,宋朝的历代皇帝就很少杀害功臣,但宋高宗却打破惯例,不仅杀死岳飞,甚至就连岳飞的儿子岳云都不放过。

杀功臣这事本身就已经让人诟病,宋高宗为何要这般决绝,连功臣的后人都不放过?

赢官人岳云

岳云有个绰号——赢官人,能有这等殊荣,得益于岳飞从小对他的严厉管教。

南宋时期,金人侵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为战乱,岳云从小就被迫与父母分离,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经历,他在这个过程中,目睹到金兵的种种罪恶行径,以及百姓疾苦,对此深恶痛绝。

岳飞的母亲教育岳飞“精忠报国”,对待孙子,她给予同样的教育,岳云从小就在祖母的影响下,立志保家卫国,驱逐金人。

展开全文

岳云自幼修习武艺,勤奋刻苦,年仅12岁时就随父从军。

岳飞将岳云编入到自己的得力部下张宪的队伍中,不过没有给予任何优待,岳云刚开始进入军队时只是一名小卒。

岳飞对待儿子,一向遵循“严师出高徒”的原则,严厉要求。

一次,岳云和将士们在山中骑马练习,结果岳云不小心从马上摔倒,岳飞得知大怒道:“将士跌落马下,定是平时没有严于律己,若是在战场上,岂不耽误国家大事?”

当下就要严厉责罚,亏得将士们求情,方才改为打100军棍,以示惩戒。

其实岳飞也是良苦用心,行军打仗不是开玩笑,轻则伤及个人,重则全军覆没,若不严厉对待,岳云反受其害,那样还不如让他离开军队做个普通人。

而岳云也很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非但不抱怨,反而奋发图强,愈加勤奋,逐渐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军人,颇有其父之风。

绍兴四年,岳飞带兵攻打被金国占领的随州、邓州等地,年仅16岁的岳云跟随。

在攻打随州时,小将岳云表现得极为抢眼。

他骑着战马,手持铁锥枪冲在队伍最前面,第一个登上随州城,而后参加攻打邓州,同样勇猛无匹,军中称他为“赢官人”。

岳飞对儿子的表现颇为满意,自此终于认可,让他成为“背嵬军”的重要将领,背嵬军正是岳家军的精锐。

绍兴十年,金国名将金兀术带大军入侵南宋,与岳家军大战于郾城。

此时岳云已经21岁,从军多年,愈发雄姿英发,勇不可当。

大战起,他身先士卒,带领背嵬军骑兵在敌军之中来回冲撞,金军之中竟无人可以阻拦,岳云大挫敌军锐气,为这场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金兀术败退而去,内心不甘,不久派出十万之众卷土重来攻打颍昌,在颍昌镇守的岳家军才不过三万人而已。

城中,岳飞点齐兵马,迎敌之前对儿子岳云道:“此战只准胜不许败,若是不胜,便先斩你!”

岳云不仅没有胆怯,反而更加充满斗志。

大战一开,岳云骑着战马在金军阵中来回冲杀数十次,身后的士兵几乎跟不上他的速度,他杀得浑身战袍染血,仿佛一个血人,就连脚下战马都变成“汗血宝马”。

鏖战时间一长,眼看金军人数众多,岳家军主将王贵心生胆怯,想要退走,岳云坚持抵抗。

直到半日过去,敌军久攻不下,士气陷入低迷,城中仅剩下的五千岳家军猛然开城杀出,宋军顿时士气大增,一举击溃金兵。

这场大战中,金军一共有大小将领78人被生擒,金兀术的女婿夏金乌战中被杀。

消息传回,金兀术仰天长叹:“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五十万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自此,金国对岳家军甚为忌惮,后来产生与南宋议和的念头,还特地提出一个条件——岳飞必须死!

面对金人提出的议和,宋高宗无疑是心动的,要不然,秦桧怎能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呢?

那岳云为何非死不可?宋高宗为什么没有放过这位赢官人?留着他,防止日后金人反悔再启用不好吗?

宋高宗与岳飞的关系

靖康二年,金国南下攻夺北宋首都东京,宋徽宗、宋钦宗被掳走,史称“靖康之难”。

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在战乱中逃到南方,重新建立政权,便是南宋,赵构即是宋高宗,南宋建立起来后仍然饱受金国的侵略。

靖康之难

宋高宗对于自己的父亲兄长被金人掳走一事感到恐惧,他害怕自己也会落得这般下场,加上南宋建立起来,没有军队便无法立足,因此,在建国之初,宋高宗很重视培养军队。

岳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步步得到宋高宗的重用,岳家军也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后来的十多万人。

岳飞对部下,赏罚分明,又严于律己,他的军队训练有素,素质极高,各个骁勇善战,加上还有韩世忠等一众将领的军队,那时南宋的兵力不可谓不强。

正是借助岳家军,宋高宗才有了几分安全感,但他和岳飞的关系如何?二者的关系并不简单。

在建国初期,为了鼓动士气,宋高宗打出“迎回二圣”的口号,让将士们记住“靖康之耻”,发奋图强。

正如宋高宗所料,岳飞等将士牢记靖康耻辱,激励自身,将领们大多能吃苦耐劳,帮助宋高宗巩固住南宋政权。

然而,当真正拥有与金国抗衡的力量时,宋高宗却不想再斗下去了。

年轻时,宋高宗有过国破家亡的经历,他一直活在恐惧之中,为了保护自己,他咬紧牙关建立南宋,培养军队,这个过程中他过得很累,一点都没有享受到当皇帝的快乐。

说到底,赵构所做的一切只求自保,前期喊出“打败金国,迎回二圣”的口号,不过是迫于无奈而已,他根本没心力与金人斗争到底。

而且一旦真的迎回二圣,那他这个皇帝还能不能当下去?是不是要退位?这无疑又是个麻烦!

所以,宋高宗与岳飞的关系就很耐人寻味。

一方面,赵构依赖岳飞保家卫国,以武力巩固政权;另一方面,赵构又深深地忌惮岳飞,以及“岳家军”。

岳飞之死,错综复杂

不过,岳飞的死不只是受到皇帝猜忌那般简单,而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

当时的南宋,岳家军的实力相当恐怖,虽然名义上,这支军队归属于朝廷,可实际上岳家军却听命于岳飞。

岳飞在民间的声望极高,人们提到岳家军,往往都会想到岳飞。

这令宋高宗感到恐慌,一旦岳飞真的“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若是岳飞拥护二圣之中的某一人,那么宋高宗将难以抗衡,皇位只怕不保。

这种情况下,宋高宗能不对岳飞感到忌惮吗?

岳飞在带兵方面是一位好手,却不懂得政治,身为武将,他曾向高宗奏请立储事宜,这对武将来说是大忌,哪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立储事宜受到他人干涉。

无论岳飞面奏立储之事是为公还是为私,他的举动都已触犯到宋高宗的底线。

南宋时期,外有强敌,内有祸乱,曾发生过苗刘兵变和淮西军变。

兵变之事使得宋高宗对于武将的忌惮又深了一层,一旦岳家军谋反,对他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因此,当岳家军发展壮大起来,朝廷已经拥有能与金国叫板抗衡,不至于被灭亡的实力后,宋高宗就开始“摆烂”。

他不想再跟金国打下去,他只想做个安安静静的小皇帝,不要过得那么累,便思索着如何收回岳飞手里的兵权,将岳家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宋高宗“摆烂”,是岳飞身死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南宋的“文武之争”,即是文官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斗争。

自古以来,文官就必须要压武将一头,因为武将们手握重兵,若是在庙堂之上无人压制,那岂不是要独大起来,威胁皇权?

是以,皇帝都喜欢明里或是暗里支持文官压武将。

文武不和,似乎已成历朝历代的一种惯例,文官们视武将为“粗鲁莽夫”,武将们则嗤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矛盾与生俱来。

当时的南宋自然也有文官站出来与岳飞等人作对,其中的代表人物,无疑就是秦桧。

秦桧心狠手辣,擅长玩弄权术,野心勃勃,他不愿意见到忠心耿耿的岳飞受到重用,是以处处针对打压。

文武之争,是岳飞的另一死因。

最后一个死因,则是金人对岳飞的痛恨。

能不恨吗?岳家军在战场上挫败金国军队多少次了?

若不是有岳家军存在,金国就算不能吞掉南宋,也不至于会有被“直捣黄龙”的危机。

因此,金国后来与南宋议和时,毫无意外地提出一个条件——岳飞必须死!

这一点竟然与宋高宗、秦桧等人不谋而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促成了岳飞之死。

岳云的死因:他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岳飞

公元1141年,在岳飞带着儿子岳云在外北伐,要一雪“靖康之耻”,直捣黄龙时,金兀术写信给宋高宗以及和岳飞有很深矛盾的奸臣秦桧。

在写给秦桧的信中,金兀术提议,只要杀掉岳飞,两国和谈必成。

秦桧巴不得岳飞早点死,立刻与宋高宗商议,然后便发生了后世流传极广的“十二金牌”一事——在岳家军英勇奋战,即将攻入汴京时,朝廷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

王命不可违,岳飞终究无力回天,撤军返回,没过多久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入狱。

宋高宗和秦桧还打算收买岳飞的麾下将领,好配合一起诬陷岳飞,让罪名成立。

不过岳飞的部分下属对他忠心耿耿,不愿贪生怕死出卖他,如张宪、牛皋等人。

当然,也有人为求自保,选择与秦桧同流合污,如岳飞麾下主要将领之一王贵。

秦桧考虑到,如果只杀岳飞一人,那岳飞谋反的罪名恐怕难以成立,毕竟哪个谋反的人没有同谋?总不可能自己当个光杆司令,亲自动手谋反吧?

所以张宪、牛皋等人也必须死,如此,岳飞谋反的罪名才能成立,而其他对岳飞忠诚的将领都不能逃过一劫,要么被撤职,要么被流放。

那岳云呢?

经过大理寺审理,将岳云的罪名定为“交通张宪,惑乱军心”,判处三年徒刑。

然而,当这份判决送到秦桧面前时,他查阅过后并不满意,在案卷上写下“情重奏裁”四字,意思是岳云之罪过重,需要上奏皇上,请皇上裁决。

那岳云还能活吗?

要知道,秦桧能这般顺利地诬陷岳飞,无疑是得到了宋高宗的支持,宋高宗杀岳飞,是因为他害怕岳飞“拥兵自重,功高震主”,要把岳家军从岳飞手里抢回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完成这一目标,光岳飞一人死还不够,岳云也不能留着。

岳云年少有为,文武双全,在军事能力上潜力无穷。

如果岳云不死,倚仗他的能力,加上“岳飞后人”这个光环的作用,必定会吸引无数人到他麾下投靠。

而岳飞在民间留下的声望,也会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岳云的身上,如此一来,就相当于世间又出现一个“岳飞”。

这显然不是宋高宗愿意见到的,所以经过秦桧面奏后,岳云和张宪均被斩首于临安闹市中。

一个拥有无穷潜力的年轻将领,就这般死于政治斗争中,最终被历史所埋没。

岳飞父子之墓

直到公元1162年,宋孝宗继位,下诏为岳飞父子平反,将岳飞改葬在西湖栖霞岭,谥号武穆,岳云同样被葬在这里。

纵观这段历史,岳飞父子之死显然不是秦桧或是昏君宋高宗一人就能造成,而是封建社会的多种因素,共同造就这段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