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令孤
仅仅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就可以看出蔡楚生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性。
学徒生涯
蔡楚生祖籍广东潮阳,这个地区人口稠密,但资源有限,老百姓们有出外经商的习惯,人称“潮人善贾”。蔡楚生的祖父早年就离开家乡,到上海做百货生意。
蔡楚生6岁时,因为祖父厌倦了十里洋场尔虞我诈的生活,一家人迁回潮阳老家。他开始参加田间劳动,同时又在村里的旧祠堂里念私塾,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由于父亲期望他能够成为经商之才,振兴家业,在他13岁时,送他到汕头市的一家杂货批发店里做学徒。蔡楚生白天在店里工作,晚上以百货箱里垫底的报纸为教材,对着油灯,认字学习,并练习写书信。
由于兴趣不在商业,几年的学徒生涯,蔡楚生并没有什么长进,父亲很着急,又把他送到上海叔父开得一家店里学生意。但是在上海待了两年,蔡楚生就因为“水土不服”,回到了家乡。
经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几次进出,蔡书生对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了较深的了解,但是自己的前途却一直处于彷徨中,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
结缘电影
1926年,上海华剧影片公司因为取外景的需要,到汕头拍摄电影。摄制组的带队导演陈天,急需一两个熟悉本地情况、又懂点文艺的人做助手。经别人介绍,他认识了蔡楚生。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朋友。
跟随影片拍摄期间,蔡书生大开眼界,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蔡楚生生命中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却决定了他之后的命运。
剧组走后的第二年,蔡楚生便决定离开家乡,到上海滩闯荡。由于和陈天相识,他首先想到去华剧公司找一份工作。但真实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华剧本身并不是大企业,而且老板为人吝啬势力,看不起作为菜鸟的蔡楚生。
展开全文
不久之后,由于和老板发生冲突,蔡楚生辞去了华剧的工作。
正当生活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他想起了曾经有一面之缘的前辈郑正秋先生,便鼓足勇气,前往明星公司拜访,向他陈述自己对电影的看法。他还批判了《火烧红莲寺》掀起的武侠神怪风,殊不知这片正是郑正秋写的。
但是明星公司的大老板张石川一直对这位傲气的年轻人心存成见,在一次拍片过程中,蔡楚生好意上去帮助挪动了一下机位,遭到张石川的破口大骂。
蔡楚生一气之下,又离开明星公司。
一鸣惊人
他接连导演了《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等片,内容以讲述凄婉的爱情故事为主。虽然这些影片在布景、摄影等方面追求唯美精致,手法新颖,但是由于脱离了时代的救亡主题,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甚至遭到了左翼文艺家的批评。
顺着这条道路,蔡楚生紧接着拍摄了他的成名作《渔光曲》。
这部影片在当时能如此成功,与其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积极的思想主题有很大关系,但时至今日,它仍然能成为经典,也可见其艺术上的成就。
《渔光曲》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阶段,相对于其它有声片的粗糙来说,这部电影将音乐有机地融入到画面中,成为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重要元素,是早期有声片中最为成功的一部。
再创纪录
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影片中过于煽情的抒发和对社会的直白控诉,少了某种沉郁含蓄的味道,艺术生命力不强。
回顾他的一生,从影经历虽坎坷,但拍出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这对导演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是他艺术成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