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千 古名 一首 大龄 嫁人

大龄剩女太想嫁人,写下一首羞羞诗,最后一句真酸,酸成千古名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7 07:48:02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受烟风花月的诗意渲染,每每提及唐宋女子,我总以为她们是不同于普通妇人的,虽未有“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的愀然洒脱,亦应有侍笔弄墨、煮雪问茶的自在情趣。唐朝风俗规定,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女就可以成亲了,但十四五岁实在是太小了,在这个动若脱兔的年纪,很难一并做到静如处子,所以即便是在风月至上的大唐,“三从四德”的传统礼数依旧鲜活。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简单来说就是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权,甚至连嫁人这件人生大事都由不得自己,所以不少女子心中有苦却说不出,只能付诸于诗词之间。

晚唐时期尤为如此,不止官场暗无天日,民间同样疾苦难脱,一位名为秦韬玉的诗人目睹了很多苦难群众的生活,深有感触,因此便化身为一位大龄剩女,以哀婉的口吻悠悠倾诉出自己的不幸,写下这一首千古名作。

《贫女》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展开全文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起篇就开始哭穷:“蓬门”是用茅蓬编织的门,代指穷人家,“绮罗”是华贵的丝织品,代指华美的衣服,贫女声称出身贫苦的她与高贵绝缘,从未接触过上流社会的玩意儿。然后她吐露出心声“拟托良媒益自伤”:都是大龄剩女了,可还没有上门说媒者,又想主动托媒人给说个婚事,但一想起来就暗自悲伤。为何悲伤?因为没钱。

第二句,贫女斗不过实际财富,便开始拿精神财富说事。“风流高格调”是指格调很高的梳妆,而不像靠浓妆艳抹的那些庸脂俗粉一样,是“时世俭梳妆”。但很可惜,世人都喜欢后者,而很少有欣赏前者之人。很显然,贫女是在借装扮隐喻品质,她的宁静雅致终究胜不过谄媚逢迎。

第三句,贫女拼完人品,继续拼才艺。她心灵手巧,天天的只想着如何把针线活儿做的精美,而不去练习画眉与别人争短比长。这样的情操,这样的格调,实在是剩女界的一股清流啊。而贫女这一句毫无疑问是在变相“炫耀”,意思是说将她娶进门就相当于娶了一个务实主义者,只干挣钱的买卖,不干虚浮的营生。

第四句,贫女顺着纺织继续说下去,再度展现了自己强大的贫穷。年年压着金线刺绣,却都是给人做的嫁衣,何时自己才能拥有一身?最后一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也是如今生活中经常说起的一个俗语,寓意自己辛勤努力没得到结果,最后却成就了别人。这种形象广泛深刻,饱含浓厚的哲理,感染力很强。

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少有的羞羞佳作,何为羞羞?实际就是不羞。我们来看贫女造就的四层境界:一,嫁不出去,竟想要自己托媒;二,为提高身价,先摆人品,将自我的品质抬到很高的位置;三,继续拼才艺,或者说是持家效果,言外之意就是娶了她绝不吃亏;四,贫女再度抛出橄榄枝:我做了半辈子嫁衣,谁为我送一件?

实话说,“很不要脸”,但是细究起来,却又合情合理,没毛病。当然这首诗表面上是剩女嫁人,实则是诗人在抒发怀才不遇、入仕无门的感慨,嫁人就相当于被朝廷所娶。历史上的秦韬玉和诗中的贫女有些相似,他因谄附权势之人才当上的官,人品不怎么样,还被时人称为“巧宦”,其行为可见一斑。不过这首诗的确是好诗,世人盛诵,天下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