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 风雷 大江 我家 住在

我家住在长江边丨笔底风雷伴大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07 06:52:02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笔底风雷伴大江

——“我家住在长江边”大型融媒行动笔记之一

3月23日,苏州新闻出版集团“我家住在长江边”大型融媒行动在常熟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实践馆正式启动。本次融媒行动在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旨在为苏州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更多生动故事,进一步在全社会引导形成关爱长江、保护传承长江文化的良好风尚。最近,此次新闻行动的一系列活动和报道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年轻的新闻人、出版人践行“四力”,诸多创意策划在笔尖、端微和屏幕上徐徐铺陈。

笔底风雷伴大江——

一条生机盎然的大江奔涌前行。

一片蓬勃向上的热土激情潮涌。

一个东风浩荡的时代,正呼啸着席卷而来。

生态修复打造“最美江湾”。王单 摄

总长158公里的长江干流勾连起众多江河湖泊,孕育了苏州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和历史文化。沿着长江苏州段的岸线行走,江南文化的深刻内涵呼之欲出,其中既有江水绿如蓝的从容和谐,又有春船载绮罗的富足精致,还有码头通四海的开放包容。

为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力传承弘扬长江文化,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启动建设。苏州的长江岸线,文化底蕴深厚、文脉源远流长,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新闻出版集团联合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宣传部门,策划推出“我家住在长江边”大型融媒行动,在沿江地区设立“长江大保护媒体观察点”,“新闻+出版”双轮驱动,通过在张家港、常熟、太仓沿江三市的寻访,深入挖掘与长江有关的人、事、物,形成文字、音视频、海报、图书等全媒体系列产品,充分展现沿江地带深厚的文脉、诗意的风光、独特的风物,讲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苏州故事”。

展开全文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讲好长江的“苏州故事”,离不开新技术、新产品,也需要新表达、新呈现。近年来,苏州新闻出版集团深入推进融媒体联动,以技术赋能,创新推出“播报指数”,将碎片化的新闻汇聚成权威的媒体数据库。此次,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定制推出“‘我家住在长江边’播报指数”,聚焦“长江”主题,集合相关媒体报道,可动态更新,实时抓取,分析报道数据、用户阅读习惯,打造全力展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最美窗口”。

越来越多的鸟类选在常熟江岸安家。刘文忠 摄

张家港湾是长江入海前最后一个超过90度的弯道,也是江海交汇的第一道湾。从老沙码头至段山港的12公里江岸上,茂密的芦苇几乎遮蔽了江堤,滩涂湿地等构建出一派宁谧美好的自然风光。

大江东去,流至常熟,“江海交汇七彩洲、花海如烟铁黄沙”。凸入江中的铁黄沙绿意盎然,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虞美人、金盏菊、二月兰、苕子等各色花卉扮靓江岸。运气好的话,还能与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内的176种鸟类不期而遇。

继续向东,来到江尾海头。太仓璜泾镇的濒江浅滩有一处“秘境”——白茆口生态湿地,这里没有工厂、没有民居,只有寂静的芦苇荡和成片的树林。看似宁静的外表下,却是另一派生动的场景——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河流、芦苇湿地、农田、池塘、树林里觅食、栖息,自由生长。截至目前,苏州已累计观察发现了320种鸟类,其中11种是首次被记录,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极度濒危物种勺嘴鹬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白斑军舰鸟、星头啄木鸟等。

碧水蓝天来之不易,这条最美长江岸线也曾几经变迁。许多年前,张家港湾的拦门沙,仅仅1.53公里的岸线上,曾经密布着8处建材码头和7万平方米堆场;铁黄沙的得名因当初江水浑浊,沙洲呈现铁锈色;白茆口湿地因紧邻太仓港,滨江段曾落户不少木材加工、船类制造等企业。

随着“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提出,苏州计长远利、算整体账,重新规划沿江产业布局,攻坚长江环境整治,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着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写下一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苏州答卷”。

2019年,“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启动,将9公里生产岸线调整为生态岸线,开展百年江堤提升、水产养殖清理、生产岸线腾退、生态环境修复、交通道路优化“五大工程”,先后拆除20余家低效码头企业、1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修复30公顷芦苇滩涂湿地,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精彩蝶变。

自2019年以来,常熟先后投入4.7亿元用于铁黄沙的建设与生态修复,如今已形成沿堤宽50米至80米、面积约3000亩的绿化林带,以及芦苇、水草、杨树等自然生长植物群落7000余亩,区域内有100多种湿地植物、176种鸟类、60多种鱼虾,成为“长江—太湖”节点重要的生态涵养区。

2020年,太仓启动长江大保护“百日攻坚”行动,开展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工作,白茆口下游共拆除厂房5.2万平方米,滩地开发利用项目全部清零。整治后的白茆口建设起绿色生态走廊,逐渐复原生态自然循环。

来看一组数据:目前,长江苏州段岸线开发利用率控制在50%以下,生产岸线占比降至33%;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42条主要通江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100%;截至2021年底,沿岸1公里范围内实现“散乱污”清零;长江生态景观防护林带绿化贯通率超85%。

铁黄沙南北江堤转角处骑行。刘文忠 摄

鱼米之乡离不开长江的浸润、滋养、孕育。长江天然水系以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让苏州成为水乡泽国,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更让这里成为宜居宜业之地,造就了千年江南文脉。

在推进长江大保护、挖掘长江文化的过程中,苏州致力于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富民优势,张家港、常熟、太仓纷纷立足自身特色,发展沿江文旅产业,拓展长江文化深刻内涵的同时,不断改善沿江居民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抓住张家港湾建设契机,永兴村做优滨江旅游业态,精心培育江边人家、江上草堂、河边人家等特色农家餐馆,以“生态留白”引来“文化流量”,每年吸引市民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

在挖掘长江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张家港同步提档升级民宿休闲、传统种植、江滩芦苇观光三大产业,打造以江畔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景观村落。整合河阳山歌、烙画、苇编、棕编等本土非遗文化资源,推出“长江非遗乡村主题游”,让长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别样风采。

在“江尾海头第一镇”的太仓浏河镇,围绕浏河古镇、江滩湿地公园、七十二家村田园综合体、乐农庄园等主要景点谋篇布局,浏河镇打造江海观日出地、海塘锚泊公式涯、浏河口芦苇滩涂等多个“网红打卡地”,擦亮江海文化、美食文化、书画文化等文化品牌。

依托长江岸线自然风貌,常熟围绕“一岛一湾一江滩”,重点打造沿江四季景观带,建设铁黄沙生态岛,构建“江海交汇七彩洲”。同时,结合农渔、耕种等文化特色,开发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乡村体验区、民宿、共享农庄等乡村新业态,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以“四色游”品牌为抓手擦亮“江南文化”新名片。

公元753年,已经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从张家港黄泗浦出发,开始第六次东渡弘法的征程。历经2个月的海上颠簸之后,66岁高龄的他踏上日本的土地,将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雕塑艺术、书法艺术、医药文化甚至音乐文化等带到日本,建立起亚洲文化交流的纽带。

600多年后的公元1405年,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太仓刘家港,两百多艘海船起锚。从这座“天下第一码头”,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开启了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远行。

鉴真东渡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线,在今天仍指引着苏州不断远航。

从接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驶入长江的外籍货轮,到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港口贸易关系,张家港书写了“依港而兴”的壮丽篇章。目前,张家港沿江港口建有泊位14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8个,对外开放泊位86个;拥有外贸进出口超10万美元企业2810家,其中进口超亿美元企业26家、出口超亿美元企业28家,2022年张家港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66.7亿美元。

从1993年打下万吨级码头建设第一根桩开始,太仓港依江而兴、向海图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位居江苏第一,连续13年领跑长江,全国集装箱港口排名稳居第八位。通江达海的太仓港已经形成远洋中转、近洋直达、沿海内贸、长江集并、内河喂给5张航线网络,是长江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航线覆盖近洋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地24个主要港口,覆盖长江27个主要港口、内河23个重点港口及沿海17个主要港口。

带着江海交汇的包容心态,在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苏州以市域一体化思路整合太仓港区、常熟港区、张家港港区资源优势,握指成拳,推动苏州港做大做强做优。以太仓港区为龙头,常熟港区、张家港港区以及内河港区协同联动为聚力的苏州港,正驶向创新发展的广阔蓝海。

如今,开放已经成了苏州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大发展优势。14家国家级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先后崛起,数量为全国之最。中新、中德、中日、海峡两岸以及自贸片区等多元合作平台和载体不断丰富着苏州对外开放的形态。长期以来,苏州实际使用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规模均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苏州的境外投资目的地遍布全球五大洲99个国家和地区,与24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而随着北沿江高铁、海太过江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推进,苏州积极布局跨江融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省级、国家级项目,以长江干流为脉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本次融媒行动,是一次新闻行走,也是一次公益传播,得到了波司登集团的大力支持。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和波司登集团发起成立“波司登158长江关爱公益金”。该公益金以“关爱长江,你我同行”为宗旨,通过奖励凡人善举,提高人们对于保护长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将在沿江地带建设一批“守护长江志愿者驿站”,为参与其中的爱心人士提供技能培训、知识学习、休息娱乐和互动交流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

2023年4月6日《苏州日报》A03

来源:选题策划 王乐飞 顾志敏 高岩 稿件执行 “我家住在长江边”报道组记者 周哲 陈洁 陈梦

编辑:经纬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